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2017-11-24刘亚丽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把“人”的尊严、权利作为人文主义的主要精神思想,由此建立起相应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价值观。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文学领域中拉伯雷的《巨人传》、在绘画艺术领域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系列壁画如《创造亚当》等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学;艺术
作者简介:刘亚丽(1974-),Liu Yali,女,云南建水人,英语硕士,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在欧洲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持续了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的倡导理念,主要是对宗教的蒙昧主义进行理性的反对,力求人身的自由,所直接针对欧洲国家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禁欲”以及“神权”。在这一阶段,由于欧洲国家的封建统治较为腐败,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技术也得以发展,更是推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思想价值体系的需求。人们的兴趣从信仰基督教转向人性的关怀,从宗教转向哲学,从向往天堂转向安于世俗,从崇尚上帝的美转向真实人体的美。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意大利开始,蔓延到整个欧洲,并传承到现代。影响的领域方方面面,尤其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的较大化影响,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薄枷丘的《十日谈》,这一系列作品均展现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建筑艺术以及戏剧艺术的存在,更是打破了原本处于中世纪时期的专为宗教服务转而成为了大众的世俗音乐。本文从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及特征展开论述其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一)人的伟大和崇高
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彰显了人自身的伟大,反对以“神”为主的精神枷锁,主张“人权”反对了“神权”以及“神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态,神学在知识领域的具体活动过程中,更是由原本至高无上的权威逐渐衰落。
(二)人的自由意志与个性
人文主义的理念,主要是崇尚人身的自由以及具备自身的独立意志,反对神性为主的禁欲与蒙昧。反对教会及其说教的盲目服从,提倡个性自由和平等,反對神权和专制主义。
(三)追求现实幸福生活
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理念指导较为积极,不断的引导人们应当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更加积极,并且利用自身努力来享受所处的美好人生,很大程度的反对了神性为主的禁欲和来世主义。
(四)提倡科学和科学实验
同时人文主义还倡导人们尊崇科学和理性,应当高出宗教神性的存在。人在打破了神性为主的网罗学之后获取了理性的科学力量,更是获得了自由和尊严,推进了个性化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包容着很强的理性精神和文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感性和理性、人文与文学的融合。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当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神。比如在但丁所创作《神曲》中,他将赫处当时的教皇卜尼法八世放入九层地狱,受尽了诸多惩处之苦。彼特拉克也更是在其作品中勇于指出,“人”与“神”是两种独立存在但是又不可能万成调和的理念,他坚信所处的时代是以人为主的。
人文主义思想更是实现了对于人性的追求和肯定,直接反对了基督教所宣扬的神学以及追求来世天堂理念。瓦拉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在《论快乐》一书中指出,对伊壁鸠鲁的道德学说进行理念复兴,从而向基督教的神学主义进行抵抗,论证了快乐的自然性,肯定了自然美和人体美,很大程度地加大了人文主义的理念影响力度。在英国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其创作的《乌托邦》一书之中指出,人生理应最求幸福并且享受幸福,人们所具备的此种生活理念是完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并且他还指出人们应当及时行乐才能够追求幸福。薄伽丘更是经由创作《十日谈》小说,更是对天主教教士的道貌岸然以及败坏的道德理念进行揭示,反映了教会的人员肆意的淫荡放纵,揭露了天主教的丑恶面容。
拉伯雷的《巨人传》堪称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典范。“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极力宣扬和热情歌颂人文主义思想,这部杰作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艺术化的百科全书。”[1]借助祖孙三代巨人的传奇故事,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拉伯雷在小说中广泛抨击法国中世纪的黑暗,戏谑地表达了自己在宗教、教育、战争方面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影响极为深刻,人文主义者对于人们的世俗化生活追求,通过文字、戏剧来完成描绘,同时还通过绘画以及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反映,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理念以及美感的追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人并称,是当时意大利实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杰出“艺术三杰”。达·芬奇所创作的《蒙娜丽莎》,画中所表现的是一个存在丰满的血肉,并且迷恋于幸福美好的人世间生活的少妇,她的微笑直接与僵硬阴冷的圣母形象存在较大反差,她在美好的人世生活中享受着幸福。拉斐尔是最为擅长绘画圣母像的艺术家,但是他的画笔之下,圣母都是有着母亲一样的慈祥善良的面容特征,不再只是单纯的冷冰冰,而是在其笔下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的《西斯廷圣母》中,就表现了母亲的温柔多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有较多都是对于力量进行表达的作品,尽管他的诸多作品原型均为圣经故事中的神,但是这些神的绘作更是具备了人的丰富面容,有着健美的身体,整体的凸显了人的无穷力量。文艺复兴艺术家们更是使用他们的笔以及刀,对人文主义理念进行推崇,利用绘画以及雕刻唤醒人们的认知,使鲜活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米开朗基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系列壁画之《上帝创世》、《创造夏娃》、《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把上帝描绘成一位身着白袍、长着白色长发和长髯的睿智老者形象。这种用明确而生动的个体形象来表现上帝的绘画创作充分表露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赞美。[2]
16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不但在绘画领域中得到突出表现,并且还在建筑雕刻中均有所体现。在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的兴盛时期,伯拉孟特的坦比哀多小教堂是尤为标志性的人文理念建筑作品,而圣彼得教堂更是贯穿了16世纪整个时期,汇聚了这一时期的诸多建筑大师理念智慧。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艺术作品,均在很大程度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同时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结语
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潮流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推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在此发展阶段中对自我实现了认知,发现了人的本身。相较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尤为突出的变化表现就是人们对于价值的进一步转换。文艺复兴时期实现了人们对于幸福与人身自由的追崇,对人自身的价值创造力实现了肯定,更是对人的个性解放有所推动。对人的自身价值得以肯定,引导人发现自身的创造潜力,利用聪明才智反对消极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念。追求物質上的幸福感受与满足,反对神学禁欲,随着人文主义理念的深入,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并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促进方面以及西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吴泽义.拉伯雷及其巨人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1):52.
[2]化铉.人文主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124.
参考文献:
[1]Roy T.Matthews.(4thed.) The Western Humanities. [M].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2]Wang Zuoliang. 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 丹尼斯·哈伊. 李玉成译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井卫华 主编.《西方文明史概述》.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6]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