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论语》流传及其地位

2017-11-24肖斗林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
关键词:汉代流传论语

摘 要:作为记录孔子言行思想最可靠的书籍,《论语》一直以来颇受关注。但是在不同时期,《论语》的受关注程度并不相同,人们对《论语》的重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于《论语》的流传情况,学者们也众说纷纭。本文将以《汉书》、《史记》等作品为基础,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汉代《论语》的流传和地位进行考证。

关键词:《论语》;汉代;流传

作者简介:肖斗林(199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一、《论语》的生成及流传。

《论语》和先秦大部分典籍一样,并非成于个人之手,成书时间也比较复杂。但是《论语》又并不像先秦诸子那样,给自己学派的经典作品贯以“某子”的名称,“论语”一词究竟为何意,这也值得考察。

(一)《论语》名称的由来

在先秦及汉初,《论语》称为《传》、《语》、《记》。《史记·封禅书》:“《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1]。此处《传》即后世所谓《论语》。班固认为《论语》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2]王充《论衡·正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始曰《论语》。”[3]《论语》一名还与《传》等名称一同使用了一段时间,这从《史记》中对《论语》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出来。

班固对《论语》名称的解释是就字解字,后世亦有类似解释[4],可备一说。“论”和“语”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分别是“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论难曰语”。《说文解字》本就是帮助理解五经之作,因此,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孔子死后,儒家分化,弟子各持己见,应该没有讨论的意思,相反地,相互问难的成分要更多。因此,综合来看,《论语》倒可以说成是相互论难之语。

(二)《论语》的成书及其流传

班固认为《论语》由孔子弟子及门人辑而成书,郑玄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然而这些也只是推测。今本《论语》中仍然还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这可以说明曾经应该有诸多弟子,各有所记,作者甚多。

《论语》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止一种版本。曹聚仁认为《论语》是弟子的笔记[5],不同弟子的笔记就成了不同版本的《论语》,在汉代,还有所谓的逸《论语》。[6]

后人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整理合并。今本《论语》中,对于孔子的称呼就存在差异,有时候直呼“子”,有时候又附姓于前,称“孔子”。对于弟子的称呼有不完全一致,有直呼弟子名者,如子路,公西华等,也有尊称“某子”者,如闵子,曾子等。这说明,《论语》是后来门人以其师之笔记为本,再加以整理的。另外,《论语》中还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学而第一》: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第四》: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阳货第十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7]

先秦典籍大多文辞简约,少有重复。一方面是语言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以竹简为主要载体,若文辞重复过多,则会造成竹简的浪费。但是《论语》中重复句子却非常多,而且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那么这些重复还保留下来的原因应该就是这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有众多弟子都曾编纂。

但是这些重复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被保留下来,并没有被删除呢?经过秦火以后,很多版本都已经失传了,只有部分散见于先秦的典籍中。到了汉代,《论语》只有三个流行版本,《古论语》、《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以古文写就,《鲁论语》和《齐论语》以汉隶写就,是今文《论语》。除了上述三个版本外,汉代还曾经有过其他的《论语》版本。《汉书·艺文志》中还有“《燕传说》三卷”的记录,姚振宗认为“按此殆燕人相传之说,或疑为‘传字,谓燕人傅会其说,不得详而已。”[8]王充《论衡》中还记载了河间九篇《论语》的事迹,可见,河间《论语》也是汉代曾经流传过的版本。

在西汉末年,张禹对三个版本的《论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合并,这成为了今本《论语》的基础。《论语》正是他传授给帝王的课程之一。张禹在给皇帝传授时,对《论语》进行加工,如此,《论语》中那些重复的内容被保存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意保存,用以强调某些观念以服务王朝统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现两次,意在强调“孝”,这正是汉王朝所强调以孝治天下的结果。汉朝帝王死后谥号为“孝xx”,如孝文帝、孝武帝等。“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亦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可见,张禹对《论语》的修改并没有删除那些重复的部分,反而还有意保存了下来。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批评了这一行为:“禹身不知王凤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势位足以轩轾一世,使斯文遂丧,惜哉!”[9]

东汉末年,郑玄又对《论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合并,将三家《论语》揉为一体。他以《张侯论》为本,同时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进行注解,除此而外,他还采取了东汉其他大家对《论语》的注解。“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10]郑玄的注本成为了今本《论语》的主要来源。

二、《论语》在汉代的地位

《论语》在汉代受到重视,但是没有上升到“经”的高度。在汉初,《论语》都是以“传”(非解经之传)、“语”等名称出现的,连专名都没有,这说明《论语》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并不见得很高。

在先秦时期,儒家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论语》也有众多版本,因此,它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被确定为官方思想。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论语》也被广泛学习,成为修习五经前的必读经典之一。《论语》的学习者包括帝王,经师等。汉昭帝自称通《论语》,宣帝十八岁以前亦师受《论语》,元帝以张禹为师学《论语》,张禹本人也从胶东庸生问《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论语》列入“六艺略”一类,将同是儒家思想经典作品的《孟子》却纳入了诸子类,同时也不把它纳入配合解经的“传”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解经之传附于经后,而《论语》是单独列出来的),这也突出了论语的特殊地位。赵岐说:“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11]可见,《论语》在汉初较之先秦地位有所上升,由诸子作品上升为附于经之后帮助理解儒家思想的参考性读物了,而且还立博士。总的说来,《论语》地位在汉初已经很高了,而且普及范围比五经还要广。但是还没有被尊为“经”。

到东汉时,《论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几乎与经同样的高度了。汉宣帝在石渠阁召集群儒讨论五经异同,《论语》作为五经之外的作品,也被纳入了讨论之列,这说明《论语》地位已经与经平齐了。而且,在东汉,已经出现“六经”、“七经”之称。当然,普遍将《论语》视作“经”在后代了,不过在汉代已经有这样的趋势。

三、总结

《论语》在汉代是随着汉王朝官方思想的转变而获得上升空间的,而《论语》本身的内容也是造成其在汉代处于如此地位的原因,毕竟,它承载了大量的孔子思想,是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的入门作品,因此,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矜。”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内容使得《论语》在整个汉王朝都没有完全摆脱依附于儒家“经”而存在的尴尬局面,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半经半传”。

注释: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1623.

[2]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一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

[3]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38.

[4]例如袁枚认为“论”就是“议论”的意思。

[5]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香港:,三联书店,1986:153一154.

[6]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J].孔子研究,1990,04:32-40.

[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013重印).

[8]同[2].

[9]同[2].

[10](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

[11]同[10],第11页.

猜你喜欢

汉代流传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经典“咏”流传
如何读懂《论语》?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