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2017-11-24罗静怡
摘 要: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不论是从命运、性格还是从社会环境出发,苔丝都无疑是悲剧的典型。作品中,哈代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做了深刻的描写,将她的悲惨与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出身就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任由她怎么反抗都将无济于事。本文将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价值观来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此外,哈代对苔丝冠以“纯洁的女人”的美誉也仅仅是维多利亚时代男性权利的附庸。
关键词:创作背景;人物性格;身份地位;价值观
作者简介:罗静怡(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2
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步浸入农村,大机器的广泛应用使个体小生产者逐步走向破产,雇农遭到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干着繁重的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为了谋生他们只能妥协。苔丝和她的伙伴们正是当时英国成千上万个个体小生产者走向贫穷、破产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残酷的压迫、社会的不公和对生活的绝望,使苔丝成为了罪犯,最终悲剧收尾。作者对这不幸的女孩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而作者的同情正是来自于作者生活的环境。
哈代的家乡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在多赛特郡创作出来的。这里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对其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对农村生活,风俗习惯和生产斗争等了解,经过对世事变化的洞察,哈代捕捉到了毁灭农民的罪恶,却没有捕捉到社会的方向,仅仅局限在眼前的悲观情绪之中,苔丝的悲剧也就孕育而生。
主人公苔丝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心性善良,她向往人生的真善美,却常常受到假恶丑的攻击。她悲剧的开始就是受到了父母的教唆,去了亚雷德伯家,因年幼无知被亚雷德伯奸污并怀孕。走投无路的苔丝回到了父母身边。她的遭遇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心疼,更是引来了嘲笑和指责。苔丝离开了,去了南部牛奶厂,邂逅了她的真爱——安矶克莱。在劳动中与之相爱,苔丝终于下定决心跟他结婚。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苔丝在新婚之夜对克莱坦诚了自己的过去,克莱却因此抛下了她远走异乡。当克莱再次出现在苔丝面前的时候,苔丝才从混沌麻木的状态清醒过来,不甘被亚雷德伯继续欺辱,沦为他的情妇,更不想和丈夫再次分离,便决心复仇。终于,苔丝成了一个杀人犯,为她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环境造就的苔丝式性格:描写在苔丝的每一次出场前,哈代都精心选用了适当的环境描写。比如对于少女时期的苔丝,美丽的布蕾山谷,宁静的河流和草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幸福。而即将失去贞操的苔丝面对的确是暗流涌动的黑河,整个一幅恐惧,惊险的景象,与前面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再比如想要清洁和赎罪的苔丝,与宽容慈祥的大地,奔腾的河流逝者如斯夫。这样清新华丽精美的环境描写,将人物和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性格变化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苔丝是农民的女儿,又不仅仅是农民的女儿,身体里流淌着尊贵的血液,她天生丽质,有着天然的清新气息,也就是作为农民与生俱来的泥土气,这样的泥土气既有好运也有厄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抗宗教压迫和宣扬女性自由的。全文整个故事贯穿于新教和天主教交错的时节,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密集化了。于是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便背负着沉重的贞节观,苔丝且不例外。 Williams认为苔丝希望的幸福,进步生活(包括爱和性)不是被工业化所毁,而是被地主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伪善的基督道德信条所毁。生活在维多利亚盛世,种种悲剧也就随之而来。在整个故事中主人公苔丝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形象。她从一开始就去德伯家认亲就是悲剧的开始,在受到诱骗后失去了贞洁。她的悲惨遭遇不但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招来了舆论的指责和批判。从此成为了一个“不纯洁”的罪人。即便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真爱时,她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已然成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她和她的爱人相互阻隔开来,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了灵与肉的痛苦和折磨。
人们很容易看得出,苔丝是质朴、美丽、善良、坚强和容忍。她身上凝聚了人类的很多优点,虽然生活困难重重,但她依然抱有美好的幻想。在一开始的时候,她就必须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去德伯家认亲打工。但当她看清了德伯的真面目时就毅然离去。这种理智和无所畏惧的果断和决绝让苔丝暂时脱离了身体上的折磨,但心灵上的折磨和痛苦一直存在。离开德伯以后,她并没有想去依靠其他人,也放弃自己,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去牛奶厂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直到那时,她才感受到了一点点来之不易的幸福,但是当她即将得到幸福的时候,她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克莱,不忍欺骗,真心相待的结果却使得她与幸福失之交臂。在未来的日子里独自忍受着悔恨、孤独、绝望,但她依然抱着一丝的幻想,幻想她的丈夫能够回心转意,回到她的身边。苔丝在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中度过这样艰难的日子,一边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另一边不愿意屈服于德伯。足以证明苔丝的坚强和独立。但是生活的变故、家庭的负担,以及对丈夫回来的希望的日渐破灭,使得她不得不再一次受到德伯的控制,彻底地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也许大家会觉得苔丝很傻,为了一个那样的人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不值得,但在遭受了巨大屈辱之后,被生活逼迫到几近崩溃,看不到希望之后,苔丝的心早就死了,对待什么都看得很平淡,在她看来,从德伯那里解脱的确比什么都要幸福,可是在那样的年代,身份低微,力量薄弱的她,为了解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选择最不被人所理解最极端的方式。表面上刻画的是苔丝的悲惨人生,实则也是一种美,叫做“化悲为美”。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鲜明、真切的形象,使个人的身世之苦熔铸在精致优美的作品中,由此克服了痛苦的阴暗、哀伤和沉重,焕发出一种艺术之美,这悲伤令人迷醉。苔丝对丈夫坦白,不仅是尊重丈夫,以诚相待,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坦然和释放这是一种被主观化、心灵化了的“真实”,作者可以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2、哈代赋予的苔丝式形象:从哈代的角度来说,苔丝是“纯洁的女人”。苔丝的道德品质无疑是纯洁的,善良、忠实、淳朴、宽容等传统美德并没有为苔丝带来快乐的人生,而是宗教的虚伪和法律的不公一手摧毁了这个善良的农家女孩。在维多利亚时代,男人女人的婚姻地位永远得不到平等,身份地位低下的苔丝无疑成了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还击时,从那相同的“法律”观点来看,“这个纯洁的农村姑娘”却成了罪犯。命运对她的捉弄到此结束。
苔丝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闪光点。处在那样一个不平等,强烈的封建伦理观的社会下,一般的女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后,想的是千万不能被他人知道,即便是自己的丈夫也要能瞒多久就多久。而苔丝却完全相反,她认为自己是纯洁的,有着纯洁高尚的人格,对待丈夫也要以诚相待,以为深爱自己的丈夫一定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可她却再次遭受打击,失去清白后又失去了深爱的丈夫。
总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浸入农村的维多利亚时代,苔丝的悲惨人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是从苔丝的性格、身份地位还是价值观无疑都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奠定了基础。她的真、善、美可以说是性格里的闪光点,但同时也是她悲剧的成因。不管苔丝做出了怎样的反抗,最终都逃脱不了命运对她的捉弄,为自己的悲惨人生画上句点。而哈代仅仅关注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地位,对社会规律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就是为什么在当时英国个体生产者们得不到同等的机会来享受“人生”——一个富足的家庭和一个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人民文学出版社,1891.
[2]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郑克鲁 蒋成勇,《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