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2017-11-24于海洋王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安徽省旅游资源

于海洋,王丽

(1.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于海洋1,王丽2

(1.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以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安徽省内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以及当前体育旅游资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对策.其结论对旅游管理部门在体育旅游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让越来越来多的大众选择以旅游的方式消遣余暇时光.在“决胜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最后的攻坚期.旅游产业正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表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更加新奇、健体、娱乐、探险心理的体育旅游已然崛起.体育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它是旅游业和体育业融合交叉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情趣,同时可以充分参与感受到体育运动.因此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体育旅游的受众广、趣味强、健身化强度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安徽省地处中东部,长江和淮河横贯南北,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1]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其在区域竞争中优势明显.但是如何统筹有序地进行开发利用,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旅游资源,充分实现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转换,是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1 安徽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分析

1.1 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旖旎

安徽省受优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全省共拥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5A级景区、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险峻的山体旅游资源、宽阔的水域旅游资源、神秘的岩洞旅游资源、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遍布在徽州大地.[2]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黄山,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九华山,有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封为“南岳”的天柱山,还有被誉为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等等.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有:利用大别山的地域优势开展的国际山地自行车赛事和徒步赛事;利用黄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的各种登山赛事和高尔夫等高端体育旅游项目;利用巢湖、太平湖宽阔的水域资源优势开展的赛龙舟等水上运动项目;利用半汤和巢湖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的结合温泉养生的环巢湖公路自行车赛事.[3]

1.2 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安徽省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富,是徽州文明的重要发祥地.[4]融合了中原文化、吴楚文化的淮河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发芽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兼容性和过渡性;皖江文化以安庆文化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姿态;而识别度最高的徽州文化在安徽省地域文化发展中表现的最为成熟且极具代表性.三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不同区域内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后必定成为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在区域竞争中的一大优势.[5](见表1)

表1 安徽省三大文化圈及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现状

1.3 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网络的完善密不可分,地区交通的通达程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衡量该区域旅游发展程度的重要性指标.离开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支持,就算是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只能算是待开发的状态.安徽省在全国交通网络布局中承接南北、贯穿东西.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装备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芜湖、铜陵、安庆三地的长江大桥横贯南北两地,不但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更缩短了中心城市间的时空距离;2016年全省铁路总里程数达到4150 km,京沪线、京九线、沪汉线、皖赣线等线路横贯全境.[6]目前全省境内合肥、阜阳、安庆、黄山4座城市都已拥有民航机场,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7]

截止到2015年,全省交通基础性建设累计投资高达772.8亿元,超出计划目标142.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公路总里程数18.7万km,高速公路总里程数4246 km.[8]各地级市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全省东西两地实现3 h贯穿全境,南北两地实现6 h贯穿过境.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必然带动了全境内景区通达度的提高.[9]以“高德地图”为工具通过设定最短距离的方法,对全省境内9个5A景区进行统计,测算出景点距离最近高速公路出口的距离.(见表2)

表2 安徽省9个5A景区与最近高速出口的距离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行业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最终实现了旅游经济的逆势上扬.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同比增长9.77%;接待国内游客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7.16%;旅游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20.38%.全年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与旅游行业融合明显,政府投入及政策扶植力度加大,旅游系统建设更加完善.旅游市场健康稳定的快速增长不仅以点带面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更很好地诠释了安徽旅游产业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沃土.[10]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是通过与周边省份(江苏省)年度旅游总收入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见图1)说明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开发水平仍比较低,资源优势转换为实际经济效益的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问题还有待解决.

图1 安徽与江苏两省旅游旅游总收入横向对比

2 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广度和深度不足,区域间开发差异明显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经过近年来合理开发和利用,全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趋势上扬,各景区内主要体育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全省范围内的主要5A级景区在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仍存在一定不足.(见表3)首先全省9个5A级景区中黄山风景区和天柱山风景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相对完善,但只是集中在登山、漂流、徒步等项目上.对于一些刺激性强、参与意愿高的项目(蹦极、滑翔等)开发不够.在发展方向上,只有重视开发深度提升项目水平才能进一步促进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其次剩下的7个4A级景区的体育旅游开发则相对滞后,多以人文为主的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虽然民俗体育旅游相对其它体育旅游项目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优势,不同地区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表现方式单一、项目本身刺激性不高等诸多因素导致群体参与民俗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度表现不够强烈.目前民俗旅游的开发还没有做到和自然旅游很好的融合,二者还无法达到相互交融相互发展的效果.最后纵观安徽省内的体育旅游业的开发现状存在着中、南部强北弱的现象.大部分体育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区域在皖中及皖南地区而皖北地区无论是自然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人文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都相对缓慢.各区域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严重滞后了全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表3 安徽5A级景区内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统计

2.2 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简单

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是指主体将现有存在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的特点和类型,在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与体育旅游主题相关的其他产业链条.(见图2)

图2 与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链条

目前,我省主要旅游景区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还是暂时停滞在针对产品主题的表面开发,并未进行深度挖掘,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还尚未形成.整个体育旅游产业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

2.3 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性支持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确

安徽省体育旅游行业较其他省份相比整体起步较晚,体育旅游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不足,因此一直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外资、合资共同建造共同发展的方式.这种相对灵活的准入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管理主体也带来了分权管理机制和复杂的经营关系等弊端.相关部门的职能范围只包括旅行社的业务,而通过体育旅游产业衍生出的其他产业则分属其他部门管理.同时缺少了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的约束,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运营效果不理想、体育旅游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景区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急需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规范和约束体育旅游产业市场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众所周知体育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其有着更强的挑战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使其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愉悦身心更能体会到和观光旅游完全不同的刺激感.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体育运动基础人群来说,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保护可能会在体育旅游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最终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担忧而放弃选择体育旅游.因此在许多体育旅游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培训、以及安全保护的服务.

体育旅游需要专业的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同样体育旅游衍生产品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专业人才进行项目开发、市场分析、经营模式选择、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目前较多从业人员多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这些从业者对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知识的了解较为详细,但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及安全措施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就是其短板.体育专业与旅游专业融合后复合人才的严重缺失严重制约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安徽省还没有一家专门提供体育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行社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自然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少数旅行社附带着体育旅游项目部分.再加上责任管理主题不明确,产品的开发多以景区自主的形式缺乏当地政府积极主动的引导,难免会造成体育旅游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3 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

3.1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载体,打造不同的旅游品牌

安徽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各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如何进一步扩大资源容量深度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纵观全省旅游业发展,皖南地区以自然景观旅游优势在发展的步调上一直优于皖北地区.皖北区域可根据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重点打造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以管仲(阜阳)、庄子(蒙城)、华佗(亳州)等历史名人为主体开展文化专题旅游.以剪纸(阜阳)、彩陶(界首)、花鼓灯(淮南)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体开展民俗文化表演旅游.打造皖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带动全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3.2 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多元化

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包括:出行计划、交通工具、餐饮住宿、旅游主体这几个方面.虽然旅游主体是整个旅游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群体大众已不单单只是考虑旅游主体这一个环节.从计划的制定到出行工具的选择再到酒店饭店的预定这些旅游经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这次出游的满意程度.出行计划上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全方位的为游客提供出行选择.利用网络开设专门的旅游网站,根据游客的偏好提供多种出行计划的线路选择.同时线下的旅游社门店同步更新网站上出行信息,为年龄偏大不方便浏览网页的游客提供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可以根据线路最短;花费最少;用时最短等几种不同类别偏好结合铁路、公路、航空等出行工具的选择为游客提供多种出行选择.

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不仅是对旅游主体的深度开发,还是对旅游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深度开发.将优势的体育旅游资源转换成体育旅游优势产业,形成与体育旅游主体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条.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加大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性支持

早在2009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体育局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充分开发体育与旅游双资源,进一步打造了安徽省体育旅游品牌产品.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很快制定了《安徽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意见》为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确立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政府整合全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完善了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旅游产业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做到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提出体育产业“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关联性强、融合度高的优势,将体育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落实政策优惠.构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再次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1]安徽省旅游局.旅游信息[EB/OL].http://www.ahta.com.cn/xinxi/html/.

[2]姜同仁,钱杰.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6):85-88.

[3]颜小燕,张俊红,王传平.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3(02):21-23.

[4]袁海强,卢玉,方新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3):60-63.

[5]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74.

[6]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6):10-16.

[7]鲍明晓,赵承磊,饶远,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06):4-9.

[8]董成文,许大庆,祁国杰,等.安徽省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2-75+81.

[9]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05):187-192.

[10]钱杰,汪元榜.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与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9):1171-1173.

[责任编辑:徐明忠]

2016-12-18;

2017-09-04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7210);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6FSSK11)

于海洋(1988—),男,安徽界首人,阜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G895

猜你喜欢

安徽省旅游资源
成长相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