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的高桥古镇
2017-11-24郭树清
文/郭树清
恬静的高桥古镇
文/郭树清
高桥古镇位于万里长江、黄浦江和东海的交汇处,早在唐代就逐渐成陆。古镇始兴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民国。高桥先人在此依水而居,临河建街,从而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据称,高桥曾有过三十多座庙、上百座桥、四千多家店铺。
高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高桥的文物古迹众多,宋有黄俣墓、顺济庵、法昌寺,明有永乐御碑、老宝山城、双孝坊。来到古镇,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条铺的街道,静谧的小巷,古老的石桥,古朴的建筑,宛如一颗颗珍珠,被水道街巷所串连,散发出迷人的人文魅力。漫步在光滑又湿凉的条石铺成的街道上,就像步入了幽深的时光,充满古朴、恬和、宁静、典雅气息。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仰贤堂”,座落在高桥镇东街81—83号,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幢中西合壁海派民居建筑,结构上采用西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假三层楼房,造型雄伟中透出玲珑秀致,犹如一座坚实的城堡,巍然屹立在胜利桥畔。“仰贤堂”的主楼为一厅两厢房,东有二层楼书房,地下建有密室,大厅里既有雕刻二十四孝的落地长窗,又有洋式吊灯,厢房里既有中式槅扇挂落,又有西式壁炉。而座落在高桥港畔的“凌氏民宅”,建于1918年,是五开间三进深的中式庭院,占地1200平方米,共有36间房。整个宅院,建筑布局严谨,豪华雅致,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门窗、廊檐雕饰精美,山墙采用观音斗,无不透出巨贾豪宅的不凡气度。宅内随处可见匾额、楹联,并摆设着几百件种类繁多的古董,按照传统的风俗精心布置,让游人重新看到了当初一个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场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西方列强自顾不暇,上海城市得以快速发展。高桥人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建筑营造业在沪上独领风骚。著名的营造商有谢秉衡、周瑞庭、陆鸣升、王松云、钟惠山、叶宝星、杨瑞生、姜锡年等,高桥人无不为当时响亮的高桥“泥刀”而骄傲。上海滩上不少著名建筑工程,包括亚细亚大楼、国际饭店、永安公司大楼、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沪的住宅等都出自高桥人之手。那些赚到大把白银的高桥营造商们荣归故里,建造了众多豪宅。据资料揭示,高桥现存的各类名宅就有36栋之多,浦东的名宅保护建筑中,高桥占了40%,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周边名宅连片,有蔡氏民宅、黄氏民宅、印氏民宅、敬业堂、树德堂和钟惠山住宅等,都各具特色、各有看点。
高桥可谓名人辈出,如元代航海家、漕粮海运第一人张宣,明代著名的清廉御史沈灼兄弟,徐光启门生、学贯中西、精通西方火器的抗清名将孙元化,清代文人沈征、程上选等。近代的海上画派宗师钱慧安、市政建设先驱李平书、海上闻人杜月笙等贤达也诞生于此。在高桥,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闻名遐迩的高桥绒绣,被称为“东方油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置身于“高桥绒绣馆”里,那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幅幅绒绣作品,让游客们赞叹不已。
高桥沿街的各种小吃特别诱人,如被誉为“沪郊百宝”之一的高桥松饼,因酥皮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片,又称千层饼,其松软香酥使“老上海”们的记忆深刻,现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桥又是上海本帮菜肴的发祥地,老街上的德兴馆有最新鲜、最正宗地道的本帮菜,味道比市内一些饭店纯正,价钱也便宜得多。
夕阳西下,站在古镇的石桥上,举目眺望,小河之水宛若一条旖旎的飘带,洋洋洒洒穿过街巷逶迤流淌,两岸风光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微风吹来,那粼粼波光泛着红晕的水面,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三三两两走着的人群,以及桥畔民宅的倒影犹如水中的宫殿……那么静谧、那么安逸、那么悠闲,仿佛走进了一幅生动而美妙、和谐、自然的完美画卷。
(作者单位: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