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门共管夯实产业链条
2017-11-24刘庭芳教授团队
文/刘庭芳教授团队
跨部门共管夯实产业链条
文/刘庭芳教授团队
编者按:5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文件背后首个国家级课题,从背景介绍、实操分析到政策建议,构筑全方位发展基垫与导航系统。继第15期刊发课题报告部分内容后,本文重点介绍课题精华,也就是政策建议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8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员向媒体介绍,相关部门已同意在天津健康产业园、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疗中心、海南博鳌乐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三亚,以及江苏、浙江等13个地区开展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旨在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健康旅游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在笔者看来,推进步伐与课题建议高度一致。
2013年4月底,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委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教授领衔团队进行医疗旅游首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并于2015年12月正式结题,形成《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相关政策及准入、运营与评价模式研究》的报告,报告基于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政策空间、国际对比、实操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促进我国医疗旅游事业发展的八大政策建议。
建立多部门合作共管协调机制
为推动我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政府的推动与鼓励是根本保证,也是关键。首先,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需要创新和突破。建议国家成立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与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发规委”),由卫生、旅游、商务、保险、发改、外交、公安等相关部门共同联合组成统筹机构(办公室设在卫生计生委)。其次,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上述委员会下建立非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运行平台,具体负责进行计划、引导、指导、协调及大项目实施。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在发改委内设立全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与研究专家委员会,以构建一个多元、专业、高效的,以产、官、学、研为一体的“联合舰队”,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化解矛盾,进而有力推动我国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制定国际医疗旅游相关政策和制度
制定促进我国国际医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配套政策,并从准入、运营、评价、监管等方面制定配套制度。第一是准入制度。让医疗单位、旅游单位和从业者在竞争中遵循基本规则运作,引导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医疗服务认证。第二是运营流程。国际医疗旅游服务运营流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除医疗机构基本运营和服务流程以外,还要把国际化服务和非医疗服务元素设计进去。第三是评价体系。制定相应评价标准,评价医疗旅游机构服务运营的结构、过程与结果质量;评价可以由第三方机构操作。第四是监管体系。监管体系一定要由政府负责,应尽早着手制定有关医疗旅游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行业监管力度,为医疗旅游运营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制定医疗旅游管理政策和制度,促进我国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快速、有序、可持续发展。
积极进行国际医疗旅游试点
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相关政策、规划为依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总体上不影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的大前提下,探索在可控范围内放宽政策。确定几所拥有高端医疗资源的公立医院以PPP模式先行先试,并在政府严格、统一调控与指导下尽快启动国际医疗旅游服务试点工作,以弥补当下民营高端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而无法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的缺陷。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加大鼓励民营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政策力度,以推动我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迈开第一步,并健康、快速发展,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配合供给侧改革,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出贡献。
加强国际医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国际医疗旅游主管部门(卫生局、旅游局)和医疗机构选送部分人员赴国际医疗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其次,加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医疗机构、旅游部门相关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语言培训,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创建特色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
在做好市场系统调研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研究开发出系列医疗旅游产品,丰富中国医疗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国际医疗旅游竞争较为激烈,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医疗技术水平优势,结合创建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建设一批集医治康复、养生保健、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旅游点,积极开拓中高档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外旅游者的目光,形成中医保健文化潮流。将已初具规模的中医药旅游做精做强,打造成为中国医疗旅游的品牌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
重视国际医疗保险制度
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运行关系紧密。相关部门须高度重视,并主动引入、布点运营。
加强医疗旅游学术研究
国际医疗旅游对我国而言是一项新兴产业,在开展和推进该产业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做到研究、试点与顶层制度设计相结合,避免盲目决策、粗放设计,以求积极、稳妥、有序地推动该产业发展。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学者已经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委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主持并开展了《中国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及准入与评价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现已结题,并于同年11月由刘庭芳教授发起成立了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2016年1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正式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分会(挂靠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以此推动我国医疗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学(协)会、医疗机构等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该领域相关研究,为国家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为相关部委、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大力宣传推广中国国际医疗旅游
优势并不能天然地形成市场,国际医疗旅游起步早的国家都认识到对医疗旅游进行宣传推介的重要性。匈牙利2003年旅游主题是“健康旅游年”;新加坡旅游局在印度尼西亚八个城市举行路演,沿途推广新加坡医疗旅游产品,希望通过路演在印尼游客心目中建立首选度假目的地和高质量医疗城市的形象;印度通过一年一度医疗旅游博览会推广本国医疗旅游产品。
总体而言,中国医疗旅游在国际上还鲜为人知,市场促销意识也不够强。建议医疗主管部门联合旅游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宣传,积极运用一些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营销方式,如网络营销、体验营销等,按市场规律通过媒体和舆论导向促进我国国际医疗旅游快速发展。
编辑/本刊记者 黄柳
在新的政策推动下,我国涉外医疗的新篇章正在开启。而构建推进涉外医疗、医疗旅游相关政策体系是下一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