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气泡运动状态”试题的深入思考
2017-11-24胡席飞程小健
胡席飞 程小健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一道“气泡运动状态”试题的深入思考
胡席飞 程小健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类探讨气泡运动状态变化的习题和试题。我们选取其中一题为例,通过对题设情境及答案进行讨论和研究,构建出相关物理模型并进行实验探究,最终得出影响气泡运动状态的因素。
气泡;运动状态;实验探究
1 试题及解答思路
上海市第十五届初中物理竞赛(上科杯)复试题中的原题如下:如图1所示为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如果槽内有一气泡,当车启动时,气泡将向 运动;刹车时,气泡将向 运动(选填“前”或“后”)。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试着将教师对此类题目的解答思路整理如下: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且影响惯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物体质量。车内液体的质量远大于气泡质量,即液体的惯性远大于气泡惯性。因而,探讨气泡运动状态的变化,需抓住问题的关键:车内液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车子由静止突然向右运动时,液体的运动状态难以突变,液体相对车槽向左运动,推动气泡向前运动。[1,2,3]同理,刹车时,气泡向后运动。综上,得到上述试题的答案为前、后。
2 “影响气泡运动状态的因素”实验探究
以试题条件作为实验条件,在建立相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将运输液体的槽车模型转换成玻璃瓶模型进行大量实验,我们发现起始状态为静止的气泡,其运动状态的改变并不单一,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推动静止的玻璃瓶向右运动,最后撤去推力的整个过程,气泡的运动状态改变为:先向右运动,再向左运动,而后有很大概率回到起始位置。
对于实验探究部分,所需实验材料为:玻璃瓶、水、细线和胶带。
实验准备:将玻璃瓶注水,仅在瓶口处留一小部分空间,拧紧瓶盖后将玻璃瓶横放,此时玻璃瓶内部便会产生气泡,通过多次调控水量的多少来改变气泡数量、大小和起始位置。之后利用胶带将细线固定在瓶身外部气泡位置处,研究气泡运动状态时将细线视为参照物。以气泡处于瓶身中央为例,实验装置效果图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在玻璃瓶末端施加一个推力,推动玻璃瓶由静止到运动,而后撤去推力,直至玻璃瓶恢复静止状态,观察并记录气泡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实验,通过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该物理模型中,气泡的运动状态与推力大小、气泡的大小以及起始位置存在一定关系,具体如下:
表1 推力大小适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时,气泡大小与气泡运动状态关系
讨论及分析:推力大小适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时,若气泡足够小,其运动状态并未发生改变。随着气泡的增大,气泡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但回到起始位置的概率会减小。气泡足够大时,其运动状态虽然发生改变,但实验中有一定概率发生“气泡分裂现象”,即原本数量为一个的气泡会分裂成多个。
表2 推力及气泡大小适中且一定时,气泡起始位置与气泡运动状态关系
讨论及分析:推力及气泡大小适中且一定时,无论气泡的起始位置位于何处,气泡的运动状态始终会发生改变。但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有气泡的起始位置为玻璃瓶末端和玻璃瓶口时,气泡有很大概率最终能够回到起始位置且不分裂。当气泡位于玻璃瓶中央及附近时,以细线为参照物,气泡无法真正回到起始位置。
表3 气泡大小适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时,推力大小与气泡运动状态关系
讨论及分析:气泡大小适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时,若推力足够小,气泡运动状态不变,随着推力的增大,气泡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而当推力足够大时,也有一定概率发生“气泡分裂现象”。
3 小结
综上,影响气泡运动状态的因素为多个,且对于所选试题中的气泡来说,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并非单一,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先向前运动,再向后运动,有一定概率回到起始位置。即实际情况下,气泡运动状态的变化较为复杂,从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角度来看,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根据实际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模型,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此类习题的编制,将“控制变量法”思想引入问题的讨论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1] 李林刚.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七章气泡运动练习题之我见.中学物理[J].2014,32(22):35-35.
[2] 李求龙.气泡向何方运动呢?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J]. 2005(4):40-40.
[3] 周文斌.试论小气泡为何向前运动.物理教学探讨[J].2002,(02):20-21+24.
胡席飞(1993.02-),男,汉族,皖,安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物理)硕士专业在读,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
G640
A
1672-5832(2017)11-0129-02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初中学生较早接触的物理规律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教学,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教学资料选编的习题及参考答案存在一定可商榷之处,在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上海市第十五届初中物理竞赛(上科杯)复试题中一道题目为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