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研究

2017-11-23高家祥

祖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社会转型

高家祥

摘要:自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提出政治文化概念后, 该理论便成为政治学界理论研究热点,也成为学者们进行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政治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国家整体的政治风貌与价值取向,对于了解一各国家民族政治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政治生活发展的内在思想轨迹,因此亦是研究民族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也由此呈现出一种新形态。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 政治文化 社会现代化 社会转型

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时代环境,并深受其影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特点,政治特点,民族文化及群众心理都对其政治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这种发展速度影响之深远辽阔,推动着中国社会各个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影响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西北少数民族处于西北内陆,交通闭塞,其生活方式也较为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政治行为,都具有明显的传统社会形态特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时代步伐越来越快,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这种新的社会面貌带给了西北地区强烈冲击,尤其是对其政治文化的影响,更是触动了其根本。在时代的冲击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形态也由传统逐渐向现代化过渡转变。

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现状分析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在青、陕、宁、甘、新这五个省区分布较广,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宗教信仰种类也较多。其中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俄罗斯等民族则信奉东正教。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总人口接近大约2000万,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①转型中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地理环境封闭导致政治信息获取渠道不畅

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地理位置相对封闭,海拔较高,自然条件严酷,交通通讯不便,从而导致政治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因此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普遍有着宗教至上、安于现状、守土恋乡等思想。并且对政治时事的关注程度较低低,对政治反映的态度较为漠然。由此形成了封闭保守的狭隘型和臣属型政治文化,这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有着一定限制作用。

(二)民族经济生活滞后导致政治兴趣和热情不高

传统的自然经济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人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参与,加之经济较为落后,现代化传媒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影响力较小,导致政治参与热情度不高,并且有着疏远政治,反感政治的倾向。同时,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部分成员产生甚至产生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不理解和不认同。

(三)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普遍不高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属性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深藏在少数民族成员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政治行为体现出来。从参与类型来看,少数民族对政治不够关心,属于非参与型政治文化,即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即使参与政治,其政治技能和政治效能也感非常缺乏。

(四)宗教传统在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民族多宗教是西北地区显著特点,少数民族信徒众多,有着强烈的信仰,大多民族甚至全民信教,因此宗教在其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频繁的宗教活动会加深本民族的宗教心理、宗教情感和宗教意识,内化到民族心理结构深处而成为信仰,以宗教为枢纽,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外化为行动。但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对国家政治体系的理解更是不同,有时候,宗教信仰甚至会和政治发生冲突,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发展。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转型分析

美国学者罗森邦将政治文化的核心成分分为政权取向、政治认同、政治信任、政治能力、政治效能和对政府输入、输出取向以及游戏规则这七个取向。②罗森邦的理论为人们研究不同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根据这一理论,本文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际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复杂性有效结合,根据罗森邦的理论来分析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转型问题。

(一)政治认同

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建立在对自己与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区域)和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否要对其效忠或尽责任的观念。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深化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民族聚居地有效实施,倡导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经过不懈努力,长期以来影响人们的传统政治认同正在逐步消解,现代政治认同正在逐步建立增强。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正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发生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主动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诉求,关注自身权利与利益,主动关心国家政治时事。由此看来,现代化进程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转型以及社会发展正在不断加快。④

(二)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指在政治生活中,为了使人民有效地参与、权力有效地制约、政治稳定地运行,制定的一套体现自由、平等、法治精神的民主规则和程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主和法制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精神力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维护了合法权益,大大推动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发展。

(三)政治社会化endprint

政治社会化是参与政治领域过程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参与政治生活获得相关知识与能力,从而改变原有政治思想与价值,这种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能动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由于少数民族有着其民族本身信仰,其政治社会化也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播主导政治文化,一种是传播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心里占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影响指导着他们的行为。少数民族政治体系有着独特的渊源及特有的治理方式,因此,少数民族往往采用其特有的方式,来延续维持本民族的政治文化,使其代代繁衍,形成一種独特的民族特色与魅力。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价值取向进一步整合更新,在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上,更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国家及国家其他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性也不断增强。国家政治体系总是通过教育及传媒,不同程度地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宣传主导政治文化,引导他们形成统一的政治意识;而西北少数民族成员也努力通过各种媒介主动学习主导政治文化。

(四)政治能力

少数民族的政治能力是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相关能力。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和服从程度、参与政治生活的数量和形式以及获取各种政治信息的能力。由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接受国家主导政治文化渠道少,因此受宗教文化及本民族政治文化影响深刻,他们学习与提高政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政治文化建设,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民族与国家大事,关心民族与国家利益。但是这种方式在现代化转型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随着现代化转型的升级,其政治参与方式也在逐渐转型。由以往被动参与和少数精英参与,逐步转向为主动参与和多数普通民众的参与,并日益合理化,务实化。随着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行为也随之改变。长期以来,他们受到传统的宗教观与宿命论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行为消极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独立性与自觉性也不断提高,并且影响着政治参与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其政治行为也日益积极化。

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从政治文化研究角度来看,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为实现政治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创新政治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来讲,文化的核心也是价值观,从现实情况来看,西北地区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无论是其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因此,要寻求其共同核心价值观是行得通的。依据印度学者巴赫拉“民族—国家”的相关观点,使众多民族共同凝聚成一个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寻求一个“共同文化”,而这个“共同文化”以传统历史文化为根基的,被各族人民接受认可的,与各族人民长期共存的社会伦理息息相关,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受传统价值观影响根深蒂固,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认同感,受到共同生活方式支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只有各民族认可的,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一种高于利益的文化。因此,必须以此为基础,形成各民族统一的价值观,促使各民族在中华文化中找到共同存在价值,形成价值共同体。

(二)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阵地

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当前政治体系的认同,增强共同意识的先进政治文化。政治宣传,不仅是传播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改造政治文化,在形成共同社会意识这一基础上引导社会政治方向。进行政治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新闻舆论,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眼光,让社会大众聚焦政治时事问题,进一步引导社会群体政治心理;二是在各种宣传报导中,渗透传播某种政治文化观念。除此之外,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政治宣传必须坚持为党服务的原则。党管媒体,主要是管好媒体的舆论导向,使媒体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宣传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适应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属于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宗教信仰深刻影响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宗教信徒的政治价值观,宗教信徒往往根据自身信奉的宗教教义为核心进行政治参与与价值判断。因此,通过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使宗教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宗教活动创造一定的政治环境,保障宗教活动依法有序进行,最终使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协调,两种文化相适应,促进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建设。

注释:

①杜军林.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第93页.

②转引自闵琦.中国政治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③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1994(5).

④丁志刚,韩作珍.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