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近况
2017-11-23吴美清刘军王艳宏
吴美清 刘军 王艳宏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 具有遗传性、免疫反应异常、病程慢、易复发的特点。国内医学研究者大都以血热、血瘀、血燥进行论证。银屑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红色丘疹、皮肤表面存在多层银白色鳞屑等, 一处皮肤损害就可能泛发全身。从古至今, 医学界对银屑病的研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银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广泛和深入, 不仅提出了新的说法, 并以新说法的根基从各种方面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银屑病;病因;发病机理;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109
1 银屑病病因
1. 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 明清医学家在《外科大成·卷之四·白疕》中认为该病外界因素主要以“风”、“寒”、“湿”、“虫”为重点, 自身因素是由血燥、血虚等引起的[1]。许多唐朝医学家都认可此观点, 从《诸病源候论》中的记载可知, 宋朝医学家继承了唐朝时期对银屑病的认识, 但与唐朝时期不同的是宋朝医学家明确提出“气血否涩”的观点。《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七·诸癣》就有相关记载[2], 发之大小圆斜不一, 干湿新久之殊。风癣如云朵, 皮肤娇嫩, 抓之则起白屑;湿癣如虫形, 瘙之则有汁出;顽癣抓之则全然不痛;牛皮癣如半项之皮, 顽硬且坚, 抓之如朽木;马皮癣微痒、白点相连;狗皮癣白斑相簇, 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初起用消风散加浮萍一两, 葱、鼓作引, 取汗发散。久者服首乌丸、蜡矾丸, 外擦土大黄膏, 用槿皮散选而用之, 亦可渐效[3]。
1. 2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家在古人医学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现代医学家通过对银屑病的认识, 得到新的看法和治疗方案, 对银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现代医学家金起凤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并且做出了许多的研究证明, 为银屑病的患病因素提供了有力依据[4]。有学者多次表明银屑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是“血热”。“血热”联系到银屑病开始与结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清热解毒凉血的办法对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血热是以七情内伤, 心火亢盛、气机壅滞所造成;也与饮食方面有很大的关联, 如饮食不节制、食物不搭等导致气机不畅、脾胃失和等。外界因素主要是受大风、寒雨、潮湿、虫子等破坏皮肤从而发病, 因皮肤是人体的第一条防范线, 任何东西进入身体时都经过皮肤表面[5]。现代医学家认为血液调整不好, 经常会发现血气亏耗等现象从而导致皮肤失调, 认为居住在高山高原的居民比寻常人容易患有外感, 特别是免疫力低老人、幼儿、患者等, 大多数都在天气较寒冷时患病。因为高山的气候特点寒冷而居民又喜欢炎热之物(家中的火炉等), 以至于皮肤无法在短时间适应两种情景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文化程度、经济变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民對银屑病的认识也有了更好的完善。临床上患者的病情很少有根除, 基本上都反复发作[6]。有学者曾提出 “血瘀法”观点, 在治疗银屑病时运用血瘀法, 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在银屑病以血热、血燥、血瘀理论辨证。血热属于银屑病初期, 血燥一般在中期(血热后), 而出现血瘀时患者基本在银屑病后期, 病情较严重[7]。
2 银屑病的发病机理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在抗原可将病毒转发在皮肤表面上导致疾病, 且在皮肤表面的伤害下可将细胞转变激活, 释放动细胞, 增加皮肤表面的伤害[8]。银屑病患者皮损血清中可见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免疫因子, 尤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 在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分泌是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γ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因子并于内皮细胞粘附, 进而造成白细胞外渗, 细胞因子再借助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同时角质细胞又对细胞因子的表达起到了一定的协助作用, 因此出现表皮免疫反应[9]。
因时代变化、文化差异, 中医对银屑病的看法与西医的认识产生分歧。大多数中医认为, 银屑病是因为身内热量亏耗, 以至于发生皮肤失调。体内火气热量太大, 外界的寒风都无法侵入, 皮肤便是那条界限, 皮肤便发生不良现象。如果病程搁久, 气血长期不畅, 导致经脉阻塞, 气血不调使皮肤反复发作。另有资料表明, 银屑病具有遗传、感染、免疫等特点, 并且有可靠性和合理性。有关学者提出“隐蔽的角质层自身抗原” 的假说, 认为银屑病是细胞自身的抗原在中性粒细胞溶酶的影响作用, 然后产生抗原刺激机体, 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0]。另有研究结果发现, 神经精神因素可以增加银屑病的患病率, 一旦精神紧张会加速疾病发展。精神紧张会产神经肽释放的现象, 神经肽是一种有神经递质、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会引起银屑病不断的恶化, 病情加深,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银屑病的治疗方法
西医通过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研究银屑病, 从身体指标、血液、细胞进行精密研究, 寻找病情变化的原因, 展开“大众化”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为甲酸类, 如阿维A主要是通过调整皮肤的增殖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光化学治疗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可通过紫外线诱导皮肤细胞凋亡, 尤其是T细胞的凋亡。相关研究报道指出, 银屑病患者接受光化学治疗后, 其皮损中浸润的T细胞数量将大幅度下降, 分析原因与T细胞凋亡有直接关系。但单纯运用光化学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总有效率约为60%, 这与患者的皮损面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11]。
中医根据古代知识和整体观念, 进行“个体化”治疗, 其中免疫性药物是治疗银屑病的关键。著名医学家应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银屑病的治疗, 采用5种药物探讨其对角质细胞产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药都有控制角质细胞繁殖的作用[12]。之后有研究学者做出了相似的研究手法, 选择17种常见中药提取液体, 观察中药对人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 中药可以有效的控制角质细胞的生长和繁殖[13]。由此可知, 大部分的中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细胞生长, 对疾病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现代医学家通过实践表明大黄素可以很好的控制细胞增加繁殖、DNA的合成, 减少细胞坏死因子, 白细胞的繁殖, 可以抑制角朊细胞的蛋白表达, 破坏细胞[14]。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中, 最为突出的是雷公藤, 主要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起作用。脂醇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 可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DNA的合成, 同时还可降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活性, 治疗过程中,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不断延长, 其药效也越来强化, 值得一提的是, 雷公藤对bcl-2mRNA的表达不影响。endprint
中西医治疗各有各的办法和好处, 均能有效减少银屑病患者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当中药与西药或是西医物理治疗联用时, 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1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银屑病研究也走向了新高点,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使中医治疗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按照国家要求, 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药物冲突、拒接浪费、减少产生副作用, 保证中药饮片的合理性、安全性、统一性、经济性, 这便是中医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宁, 郑伟娟, 周映, 等. 银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药物生物技术, 2015(3):259-263.
[2] 伍慧媚, 吴玮, 卢传坚, 等. 应用ClinProt技术筛查寻常性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相关蛋白表达特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3):304-306.
[3] 高晓玲. 银屑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与中医疾病管理探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2):259-260.
[4] 朱薇, 徐丽敏, 郭涛, 等. 不同诱因对损美性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Th1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6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临床研究研讨会论文汇编(二), 2016:523.
[5] 张颖, 周婧. 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6, 39(6):608-611.
[6] 魏晓丽, 韩建文, 王敬茶, 等. Toll样受体与银屑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 48(6):698-701.
[7] 庄晨. 宋坪主任医师运用“开通玄府、补肾培元”法治疗银屑病经验总结及机理初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8] 赵君谊, 陈仁寿. 陈仁寿教授以“扶正”论治银屑病经验浅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4):303-305.
[9] 沈慧, 杨志波. MiRNAs、易感基因及细胞因子系统生物学网络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 16(2):181-183.
[10] 吴丽兴, 陈长镜, 罗军敏.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 31(2):282-284.
[11] 余良, 高敏, 张学军. 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 32(10):631-633.
[12] 王吉松, 胡捍东. 微小RNA主导的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現状.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 43(2):226-229.
[13] 王爱燕, 崔艳霞, 张华梅, 等. 银屑病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16-17.
[14] 卜晓琳, 张登海. microRNA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14(3):198-201.
[15] 刘艳. 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5:258.
[收稿日期:2017-08-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