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点燃你的升维假期

2017-11-23陈曼欣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11期
关键词:崖州冲浪黎族

陈曼欣

在全球新兴海岛旅游度假地层出不穷,中国游客赴海外度一个海岛假期也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三亚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尤其在冬季。与此同时,三亚也是旅行者最熟悉的目的地之一,似乎已经“没有秘密”。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三亚所能提供的旅行体验,早已超越大众的固有认知,既有世界最顶级的酒店,又有年轻、充满自由气息的浪人村;既有穿越黎寨的最美徒步线路,又有人烟稀少的原始海岸、野溪温泉和雨林,三亚的旅行业态、度假生活方式、逐渐成形的多元文化,更丰富,更多层次,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2017年秋天,我们重访三亚,挖掘新兴起的隐秘的旅游景点,发现一个全新的魅力之城。

旅游旺季的小众之选

冲浪、雨林、古城,在三亚诸多精彩的旅游项目中相对小众,却恰好满足了冬季到三亚旅行的最大心愿——既能避开人潮,又能体验最地道的三亚度假特色。

后海湾“浪人”的秘密基地

藤海村,是一个只有冲浪爱好者才知道的小村,位于海棠湾最南端的后海湾,冲浪圈里人会熟门熟路地将车子开过蜈支洲岛的客运码头,继续前行,进入这个冲浪胜地。

藤海村藏身在后海湾里,而后海湾藏身在海棠湾的“犄角”—— 后海角后面。因为这个犄角的存在,后海湾没有急风大浪,更可贵的是,海滩平缓柔软,海水很浅,最适合冲浪的初学者。

2014年以前,藤海村还是一个安静的小渔村,短短三年间,它和后海湾一起见证了中国冲浪运动的急速兴起。随着常驻于此的国内外冲浪好手越来越多,这个小村生长出独特的冲浪文化,散发着一股自由气息。

冲浪

因冲浪而相聚

后海湾有三家持有冲浪教练牌照的俱乐部,也是“浪人”们的据点,其中两家的运营者分别是羽墨和田乐。

2014年,是羽墨的男友骑摩托车环游中国的第三年。他骑到三亚,留下来做了潜水教练,有一天他打电话给羽墨,激动地说刚刚体验了一种特别牛的玩法,决定从此改玩冲浪,羽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学习冲浪的。冲浪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后,中国国家冲浪队在后海湾、万宁选拔了好几个队员,羽墨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羽墨代表国家队在法国小镇比亚利兹参加了ISA世界冲浪锦标赛,这是中国队首次参加世界级的冲浪赛事。

也是2014年,一直不停搬家的田乐在后海湾停下了脚步。20岁时他在北京工作,深感北京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搬到三亚后,他开了十年的青年旅舍,2010年,一个美国瑜伽教练带他第一次接触了冲浪,后来,他一路追逐着海浪,到了后海湾。后海湾的常驻“浪人”有四五十个,冬天是冲浪最好的季节,会有上百名高手齐聚,白天骑坐在浪板上随着潮起轮番踏浪,夜晚则聚在沙滩酒吧聊天、听歌。他们中间,有都市白领,也有叛逆少年,有人生活拮据,也有人是低调的“富二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一说起冲浪,脸上都会露出相同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冲浪界有一个原则:一条浪只能一个人冲。不抢浪,是最基本的冲浪礼仪。诚然,人多时,也会出现几个人冲一道浪的情况,但彼此之间会特别注意隔开一段距离,没追上这道浪的人会主动放弃。冲浪时速度很高,如果距离过近,冲浪板发生碰撞,是非常危险的事。成功冲过一道浪后,“浪人”会把接下来的几道浪让给其他伙伴,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其中乐趣。当把握住时机追上一条浪时,它在这一刻就是专属于你的,这实在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冲浪是一项很酷的运动,但我们在后海湾的“浪人”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平和,冲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冲浪有自己的思考。羽墨说:“冲浪并没有改变我的人生,只是让我认识了一群简单的朋友,开始过着简单的生活。”

的确,在后海湾,远离城市,生活很简单,很真实。冲浪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享受它就好。

在藤海村闲逛

在村里随意走走,会发现一些好玩的涂鸦,一户人家的外墙上绘有一幅足有一层楼高的冲浪涂鸦,墙里却是传统的中式客厅布局。村中的小巷里还藏着一些手工艺品店。在冲浪俱乐部可以买到一切关于冲浪的产品,比如浪板、比基尼、冲浪主题的背心、防晒泥等。

村边有一条人烟稀少的公路,常有人在这儿玩滑板。

村中有川味海鲜馆,也有当地人开的饭馆,穿过村边的林中道路,可以去后海渔排吃海鲜。

后海湾的冲浪俱乐部

亼乐

亼乐冲浪俱乐部的教练中有世界女子冲浪长板冠军,能否遇到就要看运气了。亼乐客栈适合喜欢清新、文艺风格的人,房间布置以白色为主调,干净自然,晚上冲浪回来,在迷你吧喝上一杯,很舒服。

8毫米冲浪

8毫米冲浪俱乐部坐落在后海湾的沙滩边上,以覆盖茅草的屋顶为标志,掌门人是中国国家冲浪队队员,可以向她请教关于冲浪的专业问题。这里的冲浪教练亲切、耐心,会帮助学员克服恐水心理,享受冲浪的快乐。俱乐部也是一个独特的冲浪音乐酒吧,常年有乐队驻扎,晚上可以在海边听听音乐,享受放松时光。

冲浪危险吗?

冲浪虽然被列入极限运动,但只要不是挑战两三米以上的大浪,并不危险。不过,学习冲浪除了要不畏水,还要更多了解海洋知识,比如洋流、海洋生物等。初学阶段,选择沙滩平缓的浪点是很安全的。

亼乐世界

亼樂是一个冲浪俱乐部,也是一间客栈,处处体现着冲浪文化的酷劲儿,却又有一种清新之美。它的门脸以大海的深蓝为主色调,密密匝匝生长着一丛丛植物,旁边停着可以架冲浪板的摩托车;拐进大厅,透过高大的绿植和一个游泳池,可以一直望到海边;4米多高的墙面上“游弋”着一头鲸,竖立着长短不一的冲浪板和尾鳍;宽大的沙发像是北方的床榻,可以在上面舒舒服服地躺坐;出了大厅,门外有酒吧,树下有秋千,当然,还有沙滩、海水。

当初为客栈起名时,田乐和小伙伴们想要表现冲浪者的形象,一个人站在一块冲浪板上,正好组成一个“亼”字,“亼”在古汉语中通“集”,又恰好表达了冲浪是集多种快乐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亼乐想做的不仅是一家客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致力于发展冲浪周边的产业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17年刚上市的冲浪板。“世界上最好的浪板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国内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亼乐推出的定制浪板受到了圈内的认可,“根据冲浪者的习惯、要求,削板的角度会有不同,削板这一道工序就返工了两次。”除了冲浪板,亼乐还出品尾鳍、脚绳、防晒产品和环境友好型的洗浴产品。

每月的第一个周末,亼乐都会举办一次集市,販卖与冲浪有关的衣服、佩饰、手工艺品等,热闹得像一个大派对。今年亼乐将为海南的冲浪赛事举办赛前暖身活动,田乐对此信心满满,之前亼乐已经成功举办过变装冲浪派对、纪录片《追浪》的众筹等活动。

每年暑假,冲浪亲子营都有很大市场,“冲浪给大人和小朋友都带来很多快乐,有很正面的影响。”和大众对冲浪的惯常想象不同,亼乐正在探索冲浪运动从逃离城市到走向城市的可能,2017年亼乐与海口的一个高端别墅项目合作,计划打造冲浪主题的高端别墅。

雨林

保亭被忽略的旅行胜地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五指山南麓,距离三亚76公里,是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里生活着十万多黎族、苗族原住民,其中黎族聚居地拥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钻木取火技艺、传统绵纺染织绣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传统竹木器乐技艺。

保亭多秘境,有很多值得发掘的旅游资源:多样的热带原始自然景观、去商业化的黎、苗村寨、丰富的民俗活动……当大部分游客集中在三亚的蓝色海岸时,保亭会给想获得不同体验的旅行者带来惊喜。

保亭嬉水节

每年七夕的嬉水节,由黎族、苗族的民间祭水习俗发展而来,是七仙岭地区最热闹的节日之一。2000年以来,嬉水节集中在保亭县城举办,至今已举办了16届,在槟榔谷、呀诺达雨林两大景点还设有分会场,旅行者可以在游览景点的同时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节庆。

嬉水节一般有取圣水仪式、民族歌舞晚会、传统民俗嬉水和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爬竿取宝、过浮桥、过独木桥等)等活动。

雨林慢生活

海南有为数不多的几片保存较为完好的热带雨林,七仙岭是其中之一。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内已探明的各类珍奇植物有5000多种,野生动物500多种,除了进山步道和休息亭,这里没有任何人工开发的痕迹,旅行者可以在真正的雨林中穿行。

下午3点,雨后的雨林空气极为湿润,虫鸣鼓噪,鸟叫得十分快活。木栈道上湿漉漉的,脚下溪水湍急,两边藤萝交织,耸立着两三人才能合抱的古木。有的树木伸出无数粗壮的根牢牢缚住巨石,往土壤里扎去,庞大的根系能延伸好几米,形成热带雨林中特有的“根抱石”景观。高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它可能曾经只是一棵不起眼的细叶榕,伸出一条条根茎缠绕住宿主,争夺养分,等它的树冠大到遮住宿主的树冠时,宿主由于见不到阳光和养分被吸干而被扼杀,这是热带雨林的另一奇观——“植物绞杀”。绞杀植物的种类很多,往往是高大的乔木,如桑科的榕属、五加科的鸭脚木属、漆树科的酸草属等。

雨林里处处呈现出令人敬畏的生命张力,当地黎族人认为,山中最古老的大树是山神的化身。七仙岭的“神树”生长在一座小桥边,面对着从山石上流下的瀑布,每年三月三黎族年轻人会在在树下定情、宣誓,希冀得到神树的保佑。

在登山栈道约700米处,有一片集中分布的“明星物种”——“植物活化石”桫椤群落,高9米多,是国家一级保护类的古老孑遗植物。

七仙岭的最高峰海拔1126米,森林公园的顶峰其实是七仙岭中的大岭和二岭。站在二岭的顶峰,脚下是一整片雨林,半山腰漂浮着浓厚的云海,北望是海南第一高峰五指山,往东是吊罗山,向西则是毛公山。

在黎族民间传说中,七仙岭对面有一座叫做“风魔岭”的大山,是吹风恶魔介勿的化身。介勿的恶行被猎人那耀(也作“帕跃”)的七个女儿阻挡,七姐妹因此变成七座石头山峰,即七仙岭。介勿虽死,但他吹过的河流、泉水仍冰凉彻骨,万物难以生长,那耀是五指山大仙的好友,五指山大仙让他的七个儿子来到七仙岭,七兄弟吞食红炭使体温升高,再躺入河底的泉眼中,于是山脚下便有了温泉。

七仙岭温泉是海南探明储量最大、水温最高的温泉,日出水量3800多立方米。七仙岭山脚下分布着十几家温泉酒店,君澜度假酒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店之一,对原始雨林及地形地貌保护最为完好,它有一张很经典的宣传照:高高的泳池下是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度假木屋点缀其中。酒店有49栋依山而建的独立别墅,除了泡温泉,旅行者还可以体验割胶、学习黎族歌舞和织锦、制作黎家竹筒饭、种植山兰旱稻……对雨林慢生活的想象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图画般的村寨

传说,古时黎族先民牵着一头水牛沿海岸往东走,路过天涯海角的石群时,水牛的长犄角卡在石头间动弹不得,先民们只好将死去的水牛宰杀分肉,此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将至,先民们纷纷找地方避雨,后来,躲到田埂边的人便被称为“田的孩子”,躲到竹林里的人被称为“竹的孩子”,躲到芭蕉树底下的人被称为“芭蕉的孩子”……由此演变出了黎族的姓氏。那块卡住牛角的石头,经过千百年风吹、日晒、海浸,如今依然屹立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

以上只是关于黎族姓氏的起源的一个版本。黎族音乐文化人符天志曾经专门研究过黎族姓氏,发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黎族人都有可能取之为姓氏。由于古代户籍制度的推广,黎族人基本都有汉姓,但同一个汉姓在黎语中可能有不同意义,藏有不同地区黎人先祖的故事。

通过这些姓氏,可以更多了解三亚的村寨分布。深入三亚的山林腹地,名字中有“三、那、扎、什、大”等字的大多是黎族村寨,它们的意思都是“田”。从黎族人对山地的称呼可以看出当地的地理特色,比如“三单”指旱田地,“三翁”指坡地,此外还有“乌石”“水脚”“红土坎”“荒原”“响土”等,不胜枚举。

保亭是三亚黎族村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我们走访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一个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一个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展现了黎寨不同形态的美。

什进村位于呀诺达雨林后面,之前一直名不见经传,2014年一跃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这个小村只有48户居民,民居散落在雨林和稻田之间,稻田中有一個大水塘。这很符合黎族传统聚落的布局规则:“山包围村,村包围田,田包围水,有山有水。”类似的规则还有:“在聚落的边界种植高大稠密的树木,如高大的阔叶林、灌木林、竹林、芒果、槟榔、荔枝、菠萝蜜等。”因此黎族村寨大多有美丽的风光,什进村就以田园风光闻名。

什进村曾经很贫困,2010年政府引进布隆赛乡村旅游文化区开发项目时,很多村民还担心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化解,村寨既是景区,也是住家,旅游与农业结合,村民除了在景区工作,平时依然耕作,年底还有分红。

什进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没有失序。当地民居皆是独立别墅,屋顶沿用黎族船型屋的风格。最古老的黎族船型屋,屋脊使用粗树干,柱子用顶端带树杈的树干,墙体则以竹片、藤、树木细枝条、木板、黏土制成,屋顶使用竹条、树枝、葵叶、白茅。村中保存了落地式金字塔型的黎族民居,在村史博物馆可以看到传统的茅草土坯建筑。

八村位于七仙岭山后,什玲河的上游,什玲河蜿蜒而下,汇入海南第四大河陵水河,最终流向陵水湾。八村地处山林腹地,群山环抱,是真正的雨林村寨,从八村到毛辉村长5.5公里的山间道路,被称为“十里画廊”,是一条绝美的徒步线路。

每年2月中旬至3月初,木棉花开,是徒步“十里画廊”的最佳时节。山坡上,红艳的木棉夹杂在热带植物中,红色树冠,银白色树干,间或有还未长出绿芽的草黄色植被,层林尽染,竟像北方的秋色;山坡下,青绿的水稻梯田、高挑的椰子树与白墙青瓦的民居遥遥相对。《崖州志》记载:“(木棉)高可数丈,正月发蕾,二三月开,深红色,望之如华灯烧空,结子如芭蕉,老则折裂,有絮茸茸,黎人取以作衣被……”木棉也是海南的一种野菜——山荖叶的寄生树,山荖叶是近些年比较出名的经济作物,海南人用它来炒蛋、煮野味。山荖叶、橡胶、槟榔、益智,是毛辉村的四大特产,每年5、6月间,野荔枝、野山竹、野红毛丹、野龙眼、菠萝蜜陆续成熟,椰子则一年四季都摘不完。在毛辉村还能观赏重阳树、小叶榕、见血封喉等百年古树。

毛辉村村民有一条“私家徒步路线”,顺着小路往山上走,沿途溪水潺潺,可以采集到各色野菜,翻过一座山头,有一处秀美的瀑布,瀑布脚下能游野泳。村民还依照黎族传统捕鱼方式在溪水中射银岩鱼,戴上简易潜水镜,以细竹做叉,带上一只鱼篓,总能有所收获。

古城

崖州:三亚的前身

宁远河是琼南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保亭毛感乡仙安石林,蜿蜒流过一百多公里,冲击出崖州平坦开阔的沃野,再经港门港注入崖州湾。崖州湾大疍港是中国最南端的通商口岸,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和补给的重要港湾。千百年来,有无数商船在这里登上中国“极南之地”,在这处“中国古代陆地与海洋的文化坐标”上,有一座至关重要的城池——崖州,它是三亚的前身。

古村中的移民史

崖州是古代中国最边远的州、郡、军、县的治所,从汉武帝时海南纳入中国版图起,先后作为汉代临振县县治、隋代临振郡郡治、唐代振州州治、宋元明清诸代的崖州州治、吉阳军治及宁远县治、吉阳县治,民国时期的崖县府也设在崖城,1950年,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设立,1954年迁往三亚镇。

《崖州志》记载,崖州居琼极南,其地多高山大林,以山岭河流为界分为五个区。崖州一带很早就是个移民聚居地,汉民、黎民、疍民、番民(宋元间由占婆国逃至本地的回教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崖州因此有6种方言:军语(因从军来此定居的内陆官宦所操的方言),与广州话相似的迈语,以及与闽音相似的客语、回语、儋语、黎语。

崖州古城位于宁远河西北岸,本是一个长方形城池,如今只留有南门——“文明门”古城楼和一小段北城墙,标注着古城原本的格局。城中的老街宽阔疏朗,一长排骑楼伫立街边,在阳光下显出一种老旧之美,一层的大门和顶端的装饰小柱有闽地风格,二层建筑立面上,欧式窗檐和圆柱爬上了薄薄的青苔。明代以来,大量移民从闽粤两地移居崖城,骑楼由此兴起。乾隆二十年(1752年),崖城老街有布店、酒店、首饰店、书店等30多间店铺,设有东关市、西关市。

崖州古城西南八里,坐落着一座千百年来由移民组成的村子——保平村,古称毕兰村,“唐时因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黎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为保世代平安。”

从卫星图上俯瞰,保平村被耕田环绕,村边有一条水道通向港门港,村中民居十分密集,古建数量蔚为可观。保平村现存210间明清民居,保存完好,是崖州地区最集中的民居群。

保平村家家白墙灰瓦,院中植一棵大树,干净得像刚被雨水冲刷过似的。闽粤多木工,保平村民居里就藏着崖州最为精妙的雕刻工艺——神龛。深褐色的神龛高高地嵌在屋顶斜面下方,双层透雕,木面平滑,散发出丝绸般柔和的光泽。

有一处小门楼上镌刻着三个大字:“明经第”。明经,是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的科举考试科目,明清时则是贡生的别称,能建“明经第”门楼的,家中须有考取贡生并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保平村的这个“明经第”门楼属于何氏家宅,由现主人何绍奎的祖父何大称兴建。何大称是清朝明经进士,“乡谥谨厚,少承家学,锐志读书”,且对地方事务十分热心,在乡里禁赌博、抓盗贼。何氏宅院由门楼、照壁、主屋(明间、次间)、北厢房、书房、厨房、杂间和围墙组成,按照汉族建房时的升梁习俗,主屋屋脊檩条上记载着老宅建筑的时间、方位、朝向和吉祥祝辞等。

何氏在保平村是个大姓,何绍奎这一支,“其迁琼始祖为何仁德字懋官(昭)号贤卿(炳南),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牛田里咸头村人,改调雷州知府。”明代,何仁德第十三世子孙阳化公跟随父亲移居古崖州,居住在保平村西北。三亚地方文史学者何擎国,属于何姓的另外一支,其先祖“原籍广州府东莞县城”,于顺治年间来崖州贸易,继而定居。

何氏家族的迁徙历史,是崖州移民史的一个缩影,千百年来,正是无数这样的移民塑造了崖州乃至三亚的历史。

崖州的古建筑

崖州有盛德堂、广济桥、迎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13个,有书院、公馆、会馆、庙宇、名人故居及重要的古民居50多座,包括鳌山书院、三姓义学堂、何秉礼故居、廖永瑜故居、孙氏宗祠等。

文明门是崖州古城的地标之一,清道光三年(1823年)因学宫迁建改为“文明门”,门上的石匾为清道光二年(1841年)刻制。学宫位于文明门后面,建于明朝,是明清时期海南岛南部的最高学府,也是崖州的文脉所在。学宫的建制颇为完整:走过棂星门是泮月池,紧接着是祭拜孔子的大成殿,往后是文明门、崇圣祠、尊经阁,所以《崖州志》说:“崖州习礼义之教,有邹鲁之风。”

广济桥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原为木制,康熙九年(1670年)改为砖石结构,是三亚现存年代最早的古桥。

鳌山书院位于城外东南隅,原为文昌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改建为书院。

迎旺塔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是三亞仅存的古代佛塔。

比Lonely Planet

更详细的旅行指南

地方志里,记载着一个地方最详尽的自然地理、历史过往、地产风物、民风民俗等。《崖州志》始于宋代,现行的版本为郭沫若点校,是一本地方百科全书。

《崖州志》记载了崖州地区飓风来临前的景象,记录了海南岛潮汐的规律,甚至列出了崖州潮汐详细的时刻表。

崖州地区多内陆移民,《崖州志》记载了很多汉族节日,比如端午节,崖州人都会前往港门港观看竞舟比赛。

地方志还记录了地道美食,《崖州志》介绍了一种味道很好的“鳞鱼”,即马鲛鱼,大多是本地人才会点来吃。

特色看点

崖州湾日落

崖州湾风光较为原始,清静少人,因为它是三亚几大海湾中最靠西的一个,日落时没有遮挡,成为三亚最适合观赏日落的地方之一。

天涯书院

崖州区与天涯区相邻,天涯书院位于天涯镇白龙街,由一座70年历史的老屋改建而成,其貌不扬,但内里书卷气十足,旅行者可以在这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消磨时光。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古代崖州的民间歌曲,使用方言演唱,主要流传在三亚、乐东等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崖州民歌传承人张远来,对崖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很大努力,他踏遍崖州的乡村坊间,寻找民歌的手抄本,并组织成立了崖州民歌协会。

外来者留下的传奇

宁远河以南有个水南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建筑颇为古旧,隋朝至宋朝,这里陆续住进了许多名流,使得小村远近闻名。这些传奇的外来者包括:唐代高僧鉴真,宋代宰相卢多逊、丁谓、赵鼎和翰林院编修胡铨,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元代参政王仕熙……其中,黄道婆是在水南村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她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后北上回到故乡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推广棉纺织术,带来中国纺织技术的一场变革——从丝麻织品变为棉纺织品。黄道婆教当地人“擀、弹、纺、织”,海南黎族妇女擅长的提花技艺便是由此发展而来。如今上海华泾镇伫立着黄道婆的纪念馆,崖州也正在规划筹建相关纪念馆,二者遥相呼应,再现了当年棉纺织技艺传播的轨迹。

水南村有一处灰白色的小院落,有个大气的名字——“盛德堂”。盛德堂始建于宋徽宗时期,第一任主人是唐代名相裴度的后裔裴瑑,他从雷州太守改任吉阳军(古崖州)军守,在水南村安家。南宋绍兴年间,名相赵鼎与名臣胡铨相继遭秦桧构陷,贬至崖州,都住在裴家,胡铨住了8年,北归时亲笔题写了“盛德堂”三字,以表感念,这就是这处宅院名称的由来。从南宋至明景泰年间,盛德堂的声名日渐消隐,随后又出现了一位乡贤裴崇礼,组织重修盛德堂,请琼州府教授冯炜作《盛德堂记》,并举行隆重庆典,邀集省府、州县官员及文人学士前来观瞻赋兴,从此“盛德堂文化”远近闻名,成了一处人文胜迹。

裴崇礼还是一个旅行家,且能写美文,“文有古趣,学行纯美”。南宋时,吉阳军知军周邝、毛奎开辟了今天的AAAAA级名胜“大小洞天”,裴祟礼曾多次前往探险,逐一勘考其胜迹,“首次对‘大小洞天人文历史、风物奇观、导游路线、观赏次序等,作了详细纪述”,他的游记《游大小洞天记》《石船记》《洞口记》等,成为游览“大小洞天”的第一旅行指南。

猜你喜欢

崖州冲浪黎族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黎族小伙闯“深海”
冲浪少年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MAKING WAVES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跟踪导练(二)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智力大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