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核心素养探寻语文教学切点

2017-11-23梅华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梅华桢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合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规律的。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引导、升级互动合作、创新课堂训练等手段,为课堂教学探索新起点,为顺利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支撑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切点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人文性包括审美情趣、品德人格、自我修养等;工具性包括读写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具体而言,“听、说、读、写、思”成为人们普遍认知。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注意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切点。

一、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共识,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直观展示机会,势必能够成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确立激发点。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诸多方式,生动讲解、案例分析、故事引导、示范演绎、问题设计以及多媒体展示,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在具体运动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特别是多媒体的介入,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直观感知信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信息,教师给出引导:这是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照片,从图片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了解哪些信息呢?学生听教师这样启发,纷纷展开议论。有学生说:前些天有一个报道,说有一群人,去观看钱塘江大潮,结果有好几个人被大潮卷进海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说明钱塘江大潮真的气势汹汹。也有学生说:我和爸妈去观看过钱塘江大潮,其場景真的像课文中所说的一样,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真的有遮天蔽日的感觉。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阅读之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图片信息,给学生带来一定启迪,学生根据生活认知介绍相关见闻,为课堂输入丰富活力。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二、激活学生多元思维

教无定法,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理性选择。学生呈现群体性,不同群体有不同学习要求,教师要冲破教学模式束缚,给不同群体学生以个性化设计,体现分层教学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不能抓住习惯教法不放,要注意精心选择教法。教师讲解、情境展示、问题设计、学生自主阅读、互动讨论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教法。在具体执行时,还需要教师有灵动意识,对同一教法展开不同操作,也许会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效果。如课堂讲解,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进行,教师讲学生评,或者学生讲学生评,或者师生演绎展示课文内容,其施教效果都可能超出预想。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独立阅读、自行设计问题、合作学习讨论、小组操作实践、实地观察、案例分析、课堂演绎、小组辩论,其主角都是学生,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才是比较适当的。在具体执行时,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技术支持、组织管理和精神鼓励,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学习信心,尽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语段,展开赏析。教师给出具体要求:先找出文段运用的表现方法,如关键词运用、修辞使用、个性语句、表达方式、情感描写等,说说其运用效果,注意联系课文内质和情感。学生依照教师设计,自行展开赏析行动。成果展示开始,学生大多能够圆满完成赏析任务。有学生这样赏析:“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爬山虎脚的形态,以及步步为营的攀登精神。”也有学生这样赏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里虽然没有鲜明的修辞方法运用,却将爬山虎生态形状描写出来,只用几个短句子,便给读者带来清晰印象,这说明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典型特征。”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展开独立赏析,这是对学生赏析能力的重要历练。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让学生自行展开赏析,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有限,很难展开这样的操作。在这里,教师给学生规划了操作路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感知状态,确保赏析顺利进行,说明教师设计是非常适当的。

三、关注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生成是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合作学习展开优化处理,以突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和学法运用,不管什么课型,总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身影,仿佛合作学习依然成为“万能”的方法。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也常常会形成惯性思维,小组讨论似乎成为合作学习的代名词,只要有合作学习任务,教师都会发动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有更多方式可以选择,如果长时间不改变合作形式,学生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小组检查、小组演绎、小组辩论、小组操作、小组竞赛等,都属于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做出合理选择。

阅读学习《长城》时,教师在学生充分认知课文之后,为学生布设一个微写作任务:参照课文写作方法,任意选择一个景观展开仿写,参加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仿写并不陌生,进入状态也非常顺利。课堂展示开始,学生呈现仿写作品,教师抽取部分学生仿写进行集体点评。“从中国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河犹如一天腾飞的巨龙,横跨于祖国北疆。黄河起源于西北高原,一路倾泻下来,途经黄土高原,河水也开始变成了黄色,黄河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河道曲曲折折,河水湍急,这大河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因为携带大量泥沙,黄河到了下游,河道黄沙淤泥,形成了‘地上河的奇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活动,有学生给出个性观点:仿写语气语调很贴近,但过于简单了,内容有些单薄。教师给出点评:选材很典型,描写很顺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征抓得准,表达效果不错。

教师让学生展开微写作,充分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点评活动,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认知,同时和谐了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学习视角。

四、创新课堂训练设计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要精心筛选训练内容,以提升训练的匹配度。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需要正视学生认知特点,选择一些直观认知机会,注意体现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多元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语文课堂训练形式众多,教师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有筛选意识,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自然能够激活学生训练主动性。如实地观察、课堂演绎、信息搜集、游戏竞赛等,这些都是深受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组织得当,学生会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训练活动。为提升学生课文训练热情,教师需要在训练设计上下足功夫。首先要注意接轨学生生活学习认知,让学生感觉自然亲切;其次是布设实践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真切的学习认知;最后是改变训练评价标准,打破常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语文素养是一个认知体系的外化表现,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基本诉求点,通过教学观察和调查,切准学生学习脉络,找准教学设计启动点。这样才能校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坐标,提升课堂教学设计品质。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

[2]吕立尊.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7,(05).

[3]陈海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J].赤子,2016,(21).

责任编辑 徐艳兰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