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国新征程
2017-11-23张曙霞
张曙霞
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将面临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无疑是“第一要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发展如此,经济工作亦如此。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为中国经济接下来“怎么干”、“干什么”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中国将面临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表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将从高速但粗放的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益增长过渡,五大发展理念将全面落实到位,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强国机遇前所未有
“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黄金时代,大运初起。”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说,当下尽管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现代化经济强国的机遇前所未有。
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由其主导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而今天,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
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一轮全球变革浪潮大背景下,今天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通过以新能源、新通信技术、新交通物流技术为推动力的社会结构变革,才能化解矛盾,实现突破性增长。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在通信、能源和交通领域创新融合发展做得最好的地方,而中国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使它具备引领这个趋势的能力。”里夫金说。
里夫金所言的中国独有特色和引领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最高决策层这五年来的部署。将“互联网+”战略写进“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动数字化战略、可再生新能源以及高铁等为代表的交通物流现代化体系建设,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决策层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布局,让中国在下一轮全球变革中积蓄了巨大优势。
“可以说,不同于以往‘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轮产业革命中,中国成了绝对的‘引领者。”魏建国认为。
除了此前积蓄的势能,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中国,新的优势不断凸显。
“坐拥巨大的内外市场,我国经济不会缺少增长点,增长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一方面,国内的市场空间仍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达到50万亿元的规模,加上相关投资需求,内需规模将达百万亿。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进,中国在国际上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投资规模将达到9600亿美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良华认为,相对较低的城市化率、人均基础设施拥有率、居民消费率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都表明投资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乃至中国经济增长的拓展空间依然可观。
供给侧改革再深化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置于首位,作为主线,肩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任。
在受访专家看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出的诸多关键部署,均指向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要害,拳拳到肉,招招入骨。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与我国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和挑战密切相关。
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立国之本,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仍待强化,落后产能过剩;近两三年,金融业占GDP比例快速提高,制造业的比例下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尽管中国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制造业,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仍然是中国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基础。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既要靠降低成本守住中国制造业的已有优势,也要靠加快创新来拓展新优势。
由此而来与制造业相关的部署,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等等,均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说,“十九大的这些部署可以说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更是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勵。”
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说:“实体经济本身也需要创新自己,强大自身。未来的实体经济将是‘实虚结合,必须要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来武装,才能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同样精准的部署还包括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当前,随着超过2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势崛起,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需求升级,以中低端产能为主的供给局面有待改善,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endprint
迟福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以养老服务为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老年康复护理、老年家政服务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每年大约有1万亿元的需求,但是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却不足1000亿元。推进供给改革、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求新均衡,是必须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的部署。
让“中国心”强大起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明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动力之源。
报告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这亦是站在新时代和新起点上的精准把脉。
十八大以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一项项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一批批“国之重器”和创新成果惊艳问世。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说,随着创新资源的累计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01年的39%提到目前的56.2%。
“中国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国家使命感投入巨资推动创新,在核心技术上减少对国外的依赖。而中国雄心勃勃的创新举动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
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指出的,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决胜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
“如此形势下,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转型是关键。中国的科技创新应该立足战略转型,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术的充分占有。”陈劲认为,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中国科技创新的主题词应该是“引领”。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探讨设计出一套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完善机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留住人才,并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化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格局,从而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经济体制改革新红利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部署中,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认为,这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从总体思路来看,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从具体改革任务来看,围绕这两大重点改革任务,又提出了八个方面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具体改革举措。
这其中,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如何部署,释放红利,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问题,引发重点关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国企规模实力明显提升,央企资产总额增长八成以上;结构更加优化,通过“进”、“退”、“转”,央企加速转型升级,占领高端市场;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国际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央企业务遍布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五年,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九大报告已作出部署: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撰文说,未来五年国企仍面临两条战线的改革:一是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进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二是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转换企业内部机制。“未来五年仍应把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作为国企改革的重点、突破口和主要任务。”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也极为突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作为此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可谓“稳中有进”,超过2/3的中央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推进股权多元化。
“按目前形势,可以预见,2018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比我们多数人预料的要快,规模要大,效果要好。”李锦说,接下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更需要的是大胆推进,务求实效,包括改革容错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平衡以及企业改制后出资人、董事会、经理层三者权限如何合理界定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探索和实践。
全面开放加快步伐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宣布。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从开办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设立自贸试验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全面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在经济转型发展攻关期,要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中,“一带一路”建设居于突出位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效则惠及世界。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是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对民企、国企都是难得的好机会。”魏建国说,“把握住这次重大机遇,意义重大。”
盛世投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姜明明谈到,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开发性融资体量不足以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建設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相关投资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等带来的困扰,下一步可以利用基金为抓手,增加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打造自己的全球标准,用综合性思路,创新性地助力“一带一路”互通互联。
在对外贸易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魏建国表示,这意味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相关重要举措未来可期,比如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