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2017-11-23李瑶
李瑶
从经济巨轮的一个个侧影中,触摸决胜全面小康、迈向伟大复兴的国家脉搏和民族力量。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五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而经济数据,具有天然的直接说服力。
五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这是环顾全球无可企及的成绩单。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以及中华民族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历史交汇期回望前瞻,无论是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动力、引领人类进步的中国创新,还是推动产业变革的中国品质、惊艳世界的中国效率,从经济巨轮的一个个侧影中,我们都能触摸到正在决胜全面小康、迈向伟大复兴的国家脉搏和民族力量。
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动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过去五年,就外部环境而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甚至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在内部,需要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为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除了经济增长的中国速度,同样令人骄傲的还有向“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益”的转型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引领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巨大成果。
从经济增长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从投资、出口为主转向消费、内需拉动为主;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开始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从就业结构看,传统业态就业减少,新兴业态就业增多,城镇新增就业始终保持稳定;从收入结构看,城乡人均收入倍差从2009年的3.33倍下降到2016年的2.72倍,东中西的地区差距也出现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民生显著改善。
速度和含金量兼备的中国经济,无疑是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且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
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1/3,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直言,一旦中国不再增长,世界就会陷入严峻的萧条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发文表示,中国对全球经济举足轻重,没有中国,全球GDP将少增1/3;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说,“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实现复兴,其影响是深远的,使全球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
“可以说,目前全世界新的经济复苏都是由中国带起来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这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引领人类进步的中国创新
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这其中,被习近平同志形象地称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的科技创新,在过去5年里,整体能力和格局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一些领域领跑的历史性变革。
基础研究领域的变化甚为显著。在学术研究上,中国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由2002~2012年期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2007年~2017年期间的第二位,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科学三个学科发展进入总量并行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随着众多基础研究的突破,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一大批重大原创科研成果集中涌现。
以量子通信为例,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之上,2016年8月,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领先3到5年。
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同样喜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卫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自主研发核能等领域捷报频传。
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勇夺“全球超算三连冠”名号;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性能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水平,并在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103架机上试飞成功,系统瞬态和快速定位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采用深海锂电池,在全球率先实现无动力下潜上浮,是目前全球唯一实现图像传输的载人潜水器,领先美国的“新阿尔文”号、俄罗斯的“和平号”以及日本的“深海6500”……endprint
经济建设大发展与科技创新大进步,加速了中国科技产业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步伐。
五年来,“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智能手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崛起。
“可以说,我国科技发展已经站上全新的历史起点,掌握不少科技竞争先机。”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良华说,中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大幅提高了自身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更是对世界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
推动产业变革的中国品质
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亦今非昔比。
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在中国产业界上下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中国制造”惊艳全球、风靡全球、享誉世界,甚至开始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
往天上看,中国在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一批产品领域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累计发布1.1万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更为振奋的是,两种型号的国产大飞机——C919和ARJ21试飞成功,ARJ21现已投入航线运行,C919则已收到来自27个买家的730架订单。
往地上看,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不仅在国内基本形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运营网,还拿下非洲、东南亚、欧洲等数百亿元人民币的订单,仅中国中车2016年度出口订单额就达到81亿美元,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驰骋着中国列车。
往水里看,全世界40%的船舶由中国制造,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正在转向中国。2017年8月,中国两家造船厂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造船订单——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往百姓家里看,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助推下,家电、皮革、消费电子、食品等轻工业迅速崛起,格力、华为、中兴、伊利、蒙牛等一大批“民族品牌”不仅让国人回国买国货、认国牌,还走出国门,赢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展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新兴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制造的品牌和质量已经开始出现引领世界的趋势。
以机器人为例,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接近9万台,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又同比猛增52.3%。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感叹,“现在几乎中国所有的制造业,都已经开始大批量地应用国产机器人,这在5年前,完全不可以想象。”
这只是开始。“没有一个国家能赶上中国生产网络效益的提升速度。”姚洋说,“虽然一些低成本制造活动正在离开中国,但中国本身有完善的制造网络,正努力探索高端市场,中国作为地区供应链核心的位置将不断强化。”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认为,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带动为契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出现新的质的飞跃,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评价道,“中国制造的发展计划一旦实现,将使迄今为止由欧美主导的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惊艳世界的中国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作出如是判断。
这句话反过来也同样适用。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等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快速崛起,更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难以想象的中国工程”,这是英国媒体BBC对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大桥——中国贵州省北盘江大桥的描述。
外媒惊叹的主要原因在于,此桥建设难度系数极高,而中国创新性地推出了特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的方案,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圆满竣工。
实际上,十八大以来,类似这样的超级桥梁不胜枚举。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盛赞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世界最大跨度公铁悬索桥——五峰山长江特大桥,荷载和设计时速都为世界第一;同样惊艳的还有创下七项“世界第一”的赤石大桥,等等。
不仅如此,中国造的桥梁已经拿下全球市場的五成左右份额,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巴拿马运河三桥、韩国仁川二桥、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等,都是“中国桥梁”强大的印证。
如果说一座座跨江、跨海、跨山大桥联通了中国经济的一个个偏远断点,那么“12.4万公里的铁路+13.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则是贯通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血脉。
无论是正在建设的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的郑万铁路,还是用226座隧道、396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兰渝铁路,“中国路”正越来越多地拿下各种“世界之最”,吸引全球目光。
“搬运”并不只是公路、铁路的事。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角,中国众多港口同样承担着战略支点和枢纽的责任。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吞吐量排名前10的超级大港,中国已经包揽了7席,近五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全球的占比始终居于前两位。
不仅如此,中国港机装备全球份额已经从五年前的70%,增长到82%,有“世界最大港机制造基地”之称的上海振华重工生产基地,有超过100台颜色不一的港机,专为不同国家、港口定制。
相比桥、路、港等肉眼可见、触手可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则可以说是“于无声处润万物”。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51亿人,与2012年相比增长超过30%,排名全球第一;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已达304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有60%是近五年铺就。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竖起299万个基站,拥有8.9亿用户;中国将5G商用时间锁定在2020年,全球领先。
有媒体评论,这一个个让世界惊叹中国效率的超级工程、一项项世界之最,表面上是钢筋水泥光缆的堆砌,背后其实是中国综合国力强起来起所带来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座又一座丰硕里程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