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角色游戏的路径
2017-11-23王菊
王菊
[摘 要] 儿童初始的学习和生活多是通过与自然生活状态的接触来实现的,而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民间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性元素,易被儿童接受、模仿和学习。以智能发展为理论基础,在把握角色游戏的“扮演”性基础上,筛选藏、羌民族舞蹈中利于被儿童接受和学习的元素,来设计角色游戏。以游戏为手段,以民间舞蹈文化为内容,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又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实现角色游戏的课程建构。
[关键词] 角色游戏;藏羌锅庄;萨朗;探索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生发的现象,也是接受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诸多游戏类型中,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类型。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其特点是幼儿的创造性以及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性。[1] 儿童通过对某个角色的想象和扮演,能够将其生活体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在活动中熟悉和学会知识与技能,在“玩”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藏羌舞蹈元素融入角色游戏的可行性
(一)集体性
以集体性为参与形式、以“圆圈”为表现形式的舞蹈,是较多民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群体参与的舞蹈形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传达出人与人之间团结祥和的气氛。就藏羌锅庄[2] 来说,主要是人们对于生产、生活如耕作、收获、婚丧嫁娶等风俗以及信仰等的反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集体性的活动在锻炼儿童创造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以集体性较强的藏羌锅庄、萨朗为设计元素的游戏活动,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对儿童进行合作性、交流性和创造力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生活性
角色游戏强调体验式活动,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体验式活动中,生活性是角色游戏实施的主要内容。以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藏羌民族,其传统舞蹈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它出现在人们的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盖房等活动中,是藏羌人民对生命的一种情感寄托和表述方式,也反映出藏羌民族的人们用舞蹈诉说心绪、憧憬未来的积极心态。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舞蹈,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性。蕴藏于藏羌族民间舞蹈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善良而美好的人性,为现代教育理念所推崇。
二、藏羌舞蹈元素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自娱性和健身性是舞蹈艺术最初的功能,它源于生活的特征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性和生活性。藏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舞蹈艺术,将藏羌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角色游戏,以舞蹈性的动态展现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在促进幼儿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同时,达到对幼儿进行力量、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也是幼儿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文化、认识本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中的“角色”,体现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真实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虚拟的社会关系。儿童参与游戏的过程,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角色任务,此过程增强了儿童与伙伴间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在角色的提示下,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学会协调不同的观点、逐步学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和冲突的能力。由藏羌舞蹈元素设计的角色游戏,包含了舞蹈中的生活性和审美性,又具有角色游戏中的社会性,因此,儿童通过藏羌舞蹈元素设计的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接触,能够模仿现实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行为,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又能够在舞蹈元素的参与下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在游戏中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二)认知的发展
儿童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自己的角色和动作变化,还要注意其他人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对于动作变化来说,舞蹈元素的融入,使角色动作本身兼具自然状态下动作和舞蹈性动作的特点。因此,游戏中的角色活动的动觉性强于一般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性。根据角色活动要求,儿童需要调动大脑参与更多的思考、想象、创造、表达等思维活动和动觉的参与。在不断的参与体验过程中,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为基础,参与和理解角色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儿童的体验逐渐丰富,逐步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框架,满足认知发展的需要。
(三)动觉和语言的发展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八种基本智力结构中,肢体—动觉智力和音乐—节奏智力是构成多元智力理论的重要智力结构。肢体—动觉智力是指幼儿能够用身体动作进行活动的能力,发展力量和精细运动思维技能,同时具有参与有组织的运动或活动的能力。
各种游戏中都包含了幅度大小不一的活动,这些动作性活动的参与,能够刺激大脑中某些富于创造性的区域的发展,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动作的更加精细、准确和灵敏。对于以身体为表现手段的舞蹈艺术来说,其动作更具有一般动作意义上的精准性和协调性。因此,儿童参与舞蹈活动对其动觉智能的训练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完成游戏内容的必备条件。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有较多的语言和动觉模仿机会。游戏的过程经历了动作的理解和创编,将自己的单纯动作体验与角色需要结合起来,在语言和想象的通领下共同完成角色塑造,促进了幼儿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特别是身体形态与动作能力的平稳协调。
三、藏羌舞蹈应用于角色游戏的路径
基于舞蹈元素提炼和设计的角色游戏,依然是表现生活性、社会性为主的游戏,而非建筑在角色游戏上的舞蹈。因此,需要教师依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以及角色游戏的特点进行脚本的选择和创编,包括游戏内容、语言、动作设计、角色分配等。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观察者、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掌控游戏的进程、及时协调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游戏的顺利进行。
(一)舞蹈素材的选择
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关键在于它的民族場域性。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角色游戏后,教师对教育时机的选择和户外活动生活的融入上的整体设计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最能代表藏羌舞蹈文化的藏羌锅庄而言,亲身的参与性是激发儿童对民族生活的热爱的前提,游戏实施的策略是在音乐的引领下,用不同的舞步、动作、舞姿,引导儿童在体验和模仿角色的基础上,感受舞蹈中蕴含的生活性、风俗性内容,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利用分角色扮演的人物、事物的方法,进行歌舞表演,加深对舞蹈性角色游戏内容的理解,体验游戏的快乐,接受民间舞蹈文化的熏陶。endprint
舞蹈性角色游戏的设计应根据儿童喜欢新奇、有趣的心理诉求、动觉发展以及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的要求,选择以生活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舞蹈元素为基础,同时考虑儿童的社会经验、动作技能、肢体协调性、认知发展等因素,打破角色游戏的常规方案,在游戏情节、发展线索、想象空间、动作表现和生活性、风俗性上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吸引力。据此设计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和动作,制定契合儿童的游戏目标、规则,以舞蹈的动态特征,为角色游戏营造一个生活化、舞蹈化的动态过程,保证师生及儿童之间共同合作的结果。舞蹈元素的选择,可以藏羌锅庄和羌族的“萨朗”为主要舞蹈元素。
流行于四川境内阿坝藏羌自治州的藏族锅庄、羌族锅庄因其两者历史渊源和极为相似形式,且在同一地区并存和交汇,体现出了藏、羌两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共性与特性,被研究者统称为藏族锅庄,是歌伴舞的自娱性、集体性舞蹈。舞蹈中采用男女各自排成弧形,顺时针行进,互相牵手而舞,参与者在歌舞进行中互相问候、互相应答。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根据舞姿的变换,手臂动作多以撩、甩、晃为主。[3]
羌族舞蹈中的“萨朗”是一种展现舞者欢乐情绪为主、跟随音乐起舞的自娱性、集体性舞蹈。表演形式为逆时针方向、连臂或者不连臂的圈形舞蹈。跳萨朗时,男女分别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起舞前,男女先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男舞者领头带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由于形式上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称作喜事锅庄。”[4]
萨朗的动律特点为重心向下的屈伸颤膝、顺边舞、胯部的开合和多侧面的顶胯和轴向转动、以双脚的交叉点踏、灵活的小腿动作和轻快的跳跃,构成了欢快别致的独特风格。萨朗的手部动作变化较少,多以连臂或小臂前后摆动为主。
上述两种舞蹈在风格和动律上,既各有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角色游戏创编时,从藏羌锅庄、“萨朗”的舞蹈化动作和藏羌人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生活元素中共同选取,提炼出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以简单易学的手臂动作,节奏分明、踏地有声的脚步动作进行设计和创编。
(二)道具准备
舞蹈性和生活性的道具能够较好地引起儿童的兴趣。根据游戏内容和想象,水袖、丝巾、簸箕等均可成为游戏材料。同时为保持游戏材料对儿童的长久吸引力,教师应突破常规思维,在材料上注重生活性和舞蹈性,关注材料的造型和色彩等,实现灵活、新颖、可变,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场景和情节设计
为满足儿童的兴趣和保证游戏内容的平衡,角色游戏的环境应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动态性。生活性、风俗性舞蹈元素的融入,使角色游戏实施时更注重自然环境与游戏情境的相融。考虑到藏羌民间舞蹈的场域性和儿童学习中的随意性、模仿性以及角色游戏中的情境性等特征,在角色游戏的设计中,要尽量考虑到幼儿园整体的物质环境,在设计幼儿园主流文化的同时,融入民间文化。在走廊、过道内以图片、实物等方式呈现藏羌民族的服饰、羌秀、作物、小型农具等,局部环境与幼儿园的大环境相结合,实现游戏材料、活动空间和游戏内容的统一。
为缓解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情绪反复甚至活动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游戏场景的设计建议在固定活动室。为保证游戏的持续性,教师在注重游戏情景化的同时,用表情、语言等引导,帮助儿童顺利进入游戏。如设计以藏羌锅庄舞蹈元素为主的《丰收》角色游戏时,儿童对于单纯舞蹈性动作的掌握较困难,游戏进行中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下雨了我们要赶快收毛豆了,用什么动作更快啊?我要装更多的毛豆,用什么工具呢?怎样才能更快地运回房间啊?”以情节发展为基础,在教师语言引导下,儿童通过想象,快速进入角色引领、道具选择、动作变换等环节,使游戏活动更加具有情节性和动态性。
(四)游戏指导
游戏的指导是基于游戏内容和目的之上、对儿童游戏行为和活动要求的指导,以此获得儿童游戏经验和教师指导经验的双重提升。教师通过游戏过程的观察,了解儿童对游戏中的角色、动作等的理解和掌握,对环境、内容的熟悉程度,游戏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性、爱好、动作发展以及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动作表现的持久性情况。可以采取变换游戏方式方法的直接指导,直接以角色身份参加游戏、活跃情节、挖掘新活动等的指导和规避儿童在游戏中出现危险行为等的指导,以此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儿童的游戏处于不被打扰的顺利进行状态时,教师采用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也是保证游戏顺利进展时的合理的隐性指导。
(五)评价
教师在游戏中对儿童的表现给予的评价以及在游戏结束后的总结是儿童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是否乐于参与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对游戏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游戏的评价目的是引导儿童对角色游戏有一个再认识,将其关注点放在角色游戏中愉快的内容上,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品质,在角色的扮演中获得情感、语言、认知、动觉、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体现出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非定性的讨论式评价更适合教师对角色游戏进行评价。
以藏羌舞蹈元素开发的角色游戏的实施,将现代游戏的教育价值与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既保持了传统角色游戏在开发儿童思维、启发想象力、促进儿童品质和行为能力提高上的教育价值,又能够让儿童处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和教学,成为儿童理解和接受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刘伟,秀花,吴天德.藏羌锅庄概念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4]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 蓝光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