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克林有棵树

2017-11-23GULU

新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贝蒂布鲁克林版图

GULU

1944年6月的一天,战地记者罗林斯发现营地服务商店外围了一群人,他好奇是什么引起这样的骚动,“甚至卖外卖的冰激淋店都无人问津”,原来,士兵们都在等候着军队专供版图书的发放。书来了,大家很快排起了队,罗林斯看到有一位士兵抓到了《布鲁克林有棵树》,“高兴得大叫起来”。

这是《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中所描述的一幕。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军人免费提供超过1.2亿本军供版图书,“它是一项惊心动魄的成就”,带着这种精神装备,士兵们走上战场,在排队打饭、等待理发师、受敌军炮火压制躲在掩体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军供版图书为士兵们带去“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

在所有的军供版图书中,最受士兵欢迎的该是贝蒂·史密斯创作的成长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作为20世纪早期的德裔移民后代,史密斯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因为家境贫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十四岁便辍学去帮助母亲维持家庭生计,做过小工、“花枝工”、收银员等诸多工作。这段苦难的经历后来被她记录在《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小说主人公弗兰克·诺兰的生活,正是基于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

早年,史密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与第一任丈夫分手后,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一个雨夜,去杂货店准备买本平装书来打发睡前时光的史密斯,发现了一本左拉的书,回想起他曾说过:所谓充实的生活,就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那一刻,四周寂静下来,她想:自己养大了孩子,种过一棵树,接下来该写一本书了。

1941年,史密斯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两年后,《布鲁克林有棵树》出版,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时至今日,这本书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是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与《小王子》和《夏洛的网》齐名。

在书中,史密斯写尽了穷人的成长经历:去垃圾回收站卖破烂、进面包店买发霉的面包、到又小又破的图书馆借书……主人公弗兰克为了有饭吃、有书读而拼命努力的经历,特别能引起共鸣。

尽管那棵树生长在布鲁克林,却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院子里也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生活也是一样的清苦,而那种身在贫穷却享受着贫穷的心境,更是跨时空契合:星期天,弗兰克用卖破烂赚来的五分钱,买了一块威化饼,然后带着借来的书,爬上了太平梯,她“呼吸着暖暖的空气,看着树影舞动,读着书,吃着零食”,那个午后,拥有着快乐的弗兰克,富有得像一个国王。

贝蒂·史密斯一生共创作超过70部戏剧和4部小说,她一直希望被视作美国文坛的一份子,却一直被拒之门外。我只读过她的《布鲁克林有棵树》,特别赞同著名评论家曹文轩教授对它的评价:这是一部老式小说,看了,你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会平添一份坚韧。它是属于阅读大众的,而不只是属于阅读精英的。它不是畅销书的路数,却绝对可以有畅销书的天下——一望无际的天下。曹教授特别提到:这本书里写到的所有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这个词是一颗巨大的钻石”。

正因为摘得了这个钻石一樣的词汇,令史密斯赢得了战场上士兵们的真挚之爱。

《当图书进入战争》的开篇,便引用了一位水兵写给史密斯的信,写信时他正在患疟疾,被迫卧床休息,他感谢那场疾病,因为在船上医务室卧病期间,他得到了史密斯的书《布鲁克林有棵树》,这位在战争中亲历过战友死亡的士兵,原本以为自己的心已丧失了感受力,可这本书给他带来了欢笑与喜乐,也带来感动的泪水,他向作家袒露心声:你“使我的灵魂获得了重生”;一位在第七一六轰炸中队的士兵把这本书比作“一封来自家乡的珍贵的信”;一位驻扎在英格兰的士兵想要得到《布鲁克林有棵树》,到处去搜索,又去劳烦特殊服务部,但都找不到,他对服务部的人说:“你们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带给我们多少欢乐”……

贝蒂·史密斯一直不断收到世界各地的士兵们的来信,士兵们为她的作品带给他们的感动而感谢她——她几乎给所有来信者都回了信,甚至把亲笔签名的照片送给他们。

“有些信催人泪下,”史密斯告诉一位朋友:“那些远离家乡,身在海外的军人对那本书有那么多的认识,我真的深受感动,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对世界有益的事”。

从感动到感动,贝蒂·史密斯让一棵布鲁克林的树,生长出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生道理:“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猜你喜欢

贝蒂布鲁克林版图
布鲁克林成长记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金旅“新”版图
布鲁克林高地顶楼住宅
上帝的手艺
贝蒂的项链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