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孩子一起读哲学绘本吧

2017-11-23王歌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译者绘本出版社

阅读能开启精神生活,从而使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孩子哭得真可怜,你怎么不抱抱他?”

一天我去幼儿园送孩子,他依照惯例哭闹,不肯进去,声嘶力竭地嚷嚷着坐双层巴士。我好歹给他拽进门,塞给老师,扔下一句狠话:“你再这么哭,就让别人送你。”他进去后,我趴在后门窗上看他,他依旧啜泣着,和一位安抚他的老师嘟囔着“双层巴士”。之后,我在门口碰到一位同样送孩子的妈妈:“孩子哭得真可怜,你怎么不抱抱他?”我听了大惊,一下子非常羞愧,我完全没想到去抱抱孩子,安慰他,反而威胁下次不送他。

我家是一对双胞胎,大儿子因听障两岁时植入人工耳蜗。耳蜗不是一开机就能听、能说,我渐渐才明白,听障儿童学习听说何等艰辛。单单将听神经的电极刺激理解为声音,并和外界声源建立联系,就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此外大脑自身还要学习这套替代系统。

即便孩子用不甚明了的发音,说出一句没有主语的句子“坐双层巴士”,也是耳蜗开机一年多后的成果。为了这个“酸——层——巴——兹”四个字,我们全家足足开心了几天。“双层巴士”——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词儿,在这个早晨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无非用一个不可能的词儿来表达他尚无法表达的情绪,我怎么听不出孩子的言外之意呢?我迂腐地把孩子的“双层巴士”当成了交通工具。这位妈妈的话让我理解了一个有关日常语用的(非常)规则,而这个常识在特定情景中却显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在自己的思路里,完全没去理解孩子。

学习语言就是搭建自己世界的过程。孩子的沟通难在语言的匮乏,所以他们要哭泣,要有情绪化的表达,手舞足蹈,这些都是词不达意的权宜之举。其实成年人也有这样的状况,我们有时找不到语言安置自己,找不到和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而更多时候,大人沉浸在自己的語义逻辑里,无视他人的经验感受,甚至可能对自身的感受视而不见,僵化的语言足以遮蔽我们的自我感知与认知。

黑白与彩色,哪个更能激发想象力?

伴随我童年的是小人儿书和连环画。基本黑白两色,远没有今天的绘本那么鲜艳精致,且多是白描笔法。尽管如此,这些手掌篇幅的小书在记忆中却是声色俱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马路边有小人儿书摊儿,旁边搁几个板凳,两分钱看一本,多看还可以打折。爸爸下班,只要见我没在家,就转身骑车沿路找我,好几次都在小人儿书摊儿上找到我。其实,那时也不光坐在马路牙子上看小人儿书,沿路都是好玩儿好看的,擦皮鞋的、织补衣服的……回家我如法炮制,把全家的皮鞋都擦了,袜子上的洞都补了。

那时去别人家串门儿,最吸引我的就是小人儿书,一般人家都有些。若是数量多点儿,大人们就可以消停地说话聊天了,我可以窝在一个角落,沉浸在图画世界里,直到应当离开还恋恋不舍。印象中,我看小人儿书基本不怎么读文字,稀里糊涂地看图,好像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理解错了也没有参照,天马行空地想,想不通就瞎编一通。

我的儿童时代正值80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气质既有沉重的反思,也有一股子恶补知识的紧迫感。小人儿书和连环画的主题非常开放:革命故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国童话和名著,截然不同的时空、感情,对于孩提时代的我,全无任何违和感。这令我不免联想起当下的一个绘本《公主的月亮》:病榻上的公主渴望获得天上的月亮,国王为她制作了一个小月亮挂在身上。为了让她信以为真,国王千方百计地让人遮挡住天上的月亮。最后真相败露,公主见到月亮却毫不诧异。她觉得自己佩戴的月亮就像一颗月亮掉下的乳牙,之后,月亮会再长出来。成人从一开始就用非此即彼的有无心和占有心误读了孩子。

对比旧时读物,我也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黑白与彩色,哪个更能激发想象力?当今的绘本不说悉数、起码大多数都是彩色的,而且不乏写意的用色,是否有“五色令目盲”的潜在危害?

有人对荷马史诗中描绘的颜色做过研究,不仅数量上少得可怜,且描述习惯也与现代迥异。人类的色彩也进化着,硬件上仰仗印染和印刷技术,时代今非昔比,简直失却了比对的基础。我何必为过去的贫瘠唱乡愁的高调呢,那个时代的黑白色调只不过被个人的记忆和想象篡改了颜色罢了。这一代儿童要面对更为炫目的世界,虚拟世界的可能性更是给颜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一个色彩交响的世界,这样的丰富性也可以提供矫枉方案。许多绘本在色彩、线条、材料上摆脱模仿自然的窠臼,蓝色的大象、彩虹色的花、红色的鳄鱼,比比皆是。艺术家用绘本给孩子透露着“自由”的讯息。

今天市面上谈论儿童教育,常以孩子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能干什么为目的,注重孩子的“成其所能”,却漠视了他们的“成其所是”。汉语中有一个难以转译的词形容教育,那就是“熏陶”。熏陶的高明处就在于没有将教育量化、外化。即便今人大谈特谈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后面的心思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用性”,后面还是大人的世界,孩子们的“内在性”,孩子们的“感受性”,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才是他们的自留地。教育的内核与根本首先在于成“人”,而非成“器”。“君子不器”大约就是以人为目的、根本,而非以之为工具。

我们何以滋养孩子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性呢?我们赞叹民国学者有范儿,便是内在性溢出的光泽。教育在德文中称为Bildung,同样不可翻译,意在塑形——不论是否来自上帝之原型——意味着契理念、合比例之形。教育当然意在自我完善,但与当下所奉的“更快、更高、更强”相去千里。古典的卓越(Arete)并非表面的追逐竞技,后者关乎美感。美感上的“适度”和数量上的“极度”完全不是一码事。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物,为了被看到,物要变大、变成奇观。依然,我们能感到本雅明敏感体验到的“经验的贫乏”。物只单纯在那里,没被感知到,没被意识到,它与不存在何异?我们直接看树木、花草、风景又有多少“感知”的能力呢?

我见过一位德国的艺术课老师带领学生观察石头。久久端详石头,仿佛寻思着“芝麻开门”的咒语。通过圆滑表面推断水多年的作用,通过棱角猜测凿打和碰撞的经历。之后石头仿佛向人锁闭了一般。若是继续观察截面,还能看到闪闪亮的晶体,可以看出长石、云母、石英的组成,这里知识可以丰富和拓展我们的感知。之后我们还能如何看呢?石头仿佛又关闭了它的秘密之门。我们可以追问,它是熔岩形成的,还是积压形成的?即便是在科学概念之外,我们能够依旧去个体地看,去想象。在某一个时空节点,凝视重构了你和一块石头的界面。这块石头便不再是任意一块石头,这个对象就不单单是一个对象,因为关联而意味深长。

德国诗人歌德就是这样一位端详自然的人,他在自然的一草一木中练习“纯粹直观”。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研究叶子的形态。他也花了多年研究地理等自然学科。歌德林林总总的收藏中有大量石头,这些石头远非价值连城的“宝石”——有多少宝石与我们的生命相关呢?它们是一些分类整饬的石头,是智识赋予意义,与生命时间缠绕的自然物。歌德可以久久端详,这是怎样的经验?怎样的感知?大自然到底向歌德吐露了怎样的天机?就是这种与自然建立个体的关联——没有说明书、没有现成概念——如今成了稀罕。

大自然是全系的,不论文化产品多么成熟,都不能替代自然造化。有人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太建议孩子过早接触文字,乃至图像,倡议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徜徉,漫无目的地感受、观察与发现。儿童的感知是默识的、沉浸的,可以展开多重触角。有的父母和孩子读绘本,先不看图,而是讲故事,故意制造个想象的留白。

人的内在感受力既不是自然而然,也非全然被动,而是与语言、与智性相辅相成。康德提到“知性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没有语言,我们恐怕会“视而不见”,“充耳不聞”。而且不论从个体,还是从种属,人的感觉都在进化和发展中。孩子即便对颜色、味道、声音高度敏感,也不像某些摄影师查色;音乐家辩音;美食家尝味的程度,因为后者都要将感觉翻译成可沟通的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得意忘言的“言”,也不是“言”外之意,而是使“得意”得以可能的语言系统。

一个内在丰富敏感的人,一定会是个好心肠的人,也应该是个爱智慧的人。“情”与“理”之间是可以相互激荡的,相生相长。从字形上看,“恶”是心上原本四通八达的路被阻塞。我们指责一个人“麻木不仁”,多是说他不敏感,缺乏爱的能力,因为同情心需要想象力,设身处地需要想象力。

跟孩子一起读哲学绘本吧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但是他们的潜能却在成长中不断遭受扼杀,有的甚至是以开发的名义被扼杀的。他们的无忌惮地提问——被成人的标准答案框定,他们诗一般的语言——要让位给通行的干枯表达……现在的绘本中有大量哲学——抑或具有哲学意味的绘本,而且,我们可以以一种哲学的方式阅读绘本。和孩子们一起提问——提一些我们也困惑的问题,一起追问概念是否明晰,学习心平气和地接受见解相左,核查信息来源,追究判断所依据的理由……这样的讨论便是相互启蒙的过程。我们会被孩子无预设无装懂的纯真改造,只要我们不用虚弱的权威来掩饰我们的无知,后者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

今天的儿童要面临的除了我们共同的老问题,还有新问题,这个时代的可能性刚刚开启,它的诸多后果超出我们当下的想象。几日前机器人苏菲获得沙特国籍,成为第一位拥有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在此一周之前,谷歌AI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新版AlphaGo仅自学三天就完胜曾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前辈AlphaGo。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分析了人类几百种职业的“被淘汰率”。调查结论是:需要沟通、感受、情感、审美、创意的职业最不容易被AI淘汰。面对这场AI革命的开始,人类是否要考虑重新定义自己的本质呢?不得不重估价值,重新定义存在、理性、政治、教育……

我们对于AI一切恶的预测都来自对自身恶的理解,再将其后果几何级放大。所以我们的问题依旧是人类的伦理,是如何运用AI的问题。如果AI被赋予或自身领悟了“自治”——“自由”的可能,那么我们可以天真地假设0与1为基因的优美组合或许会认同康德给“一切理性存在者”的立法,或许他们比人类更加信守道德的“绝对命令”,不屑于“他治”——对他人自由的压抑,以他人为工具,因为后者毫无美感,也有悖于自然法则。

创新或创造力被阐释为最核心的未来能力,这些能力多为外向外延型,旨在主导和控制,带有强烈的男权意识。在一个有强大学习力和精确执行力的AI时代,人或许可以更多地回到他自身,有更多时间来完成“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去理解,去爱。柏拉图的《会饮篇》描绘的爱的阶梯,每一次攀升都是一次飞跃。爱绝非想当然,绝非易事,需要感受力、需要思想力,因而需要时时学习。面对AI的高智能,爱并感受爱依然是人性,太人性的本质。

孩子本身就是生命给予父母的厚礼,让我们得以重温一个未解的童年。以教育孩子为名,重新认识自我,也包括认识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交谈,让阅读成为日常,使交谈成为最心旷神怡的娱乐。这无疑是一件父母能给予孩子和自己的珍贵礼物,因为阅读能开启精神生活,从而使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王歌,哲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领域涉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启蒙以及德国现当代哲学)

王立铭推荐书单

《我听到酸黄瓜……》

作者:[美]瑞秋·伊萨多拉

译者:范晓星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8月

《挖地球》

作者:[日]川端诚

译者:刘洋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月

《北纬36度线》

作者:[日]小林丰

译者:金海曙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4月

《阳光的故事》

作者:[美]佩妮·奇斯霍姆/莫莉·班

译者:李一慢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5月

《小威向前冲》

作者:[美]尼古拉斯·艾伦

译者:李小强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10月

《达芬奇想飞》

作者:[荷兰]汉斯·比尔

译者:王星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0月

《乔伊想当建筑师》

作者:[美]安德里亚·贝蒂 著/[英]大卫·罗伯茨 绘

译者:杨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9月

《世界上最大的蛋糕》

作者:[韩]安英恩 著/[韩]金成姬 绘

译者:李春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6月

《如果把银河系装进盘子里》

副标题:复杂世界的简明绘本

作者:[美]戴维·J.史密斯 著/[加]史蒂夫·亚当斯 绘

译者:孙暘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3月

《罗西想当发明家》

作者:[美]安德里亚·贝蒂 著/[英]大卫·罗伯茨 绘

译者:任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6 年7月

蓝蓝推荐书单

《安徒生童话全集》

作者:[丹]安徒生

译者:叶君健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6月

《意大利童话》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文铮/马箭飞/魏怡/李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4月

《毛毛》

作者:[德]米切尔·恩德

译者:李士勋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2月

《吹牛大王历险记》

作者:[德]毕尔格

译者:王克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2年6月

《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絮佩里

译者:周克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4月

《神秘花园》

作者:[美]弗朗西斯·霍奇林·伯纳特

译者:吴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5月

《木偶奇遇记》

作者:[意]卡洛·科洛迪

译者:任溶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8年5月

《八点钟的诺亚方舟》

作者:[德]尤利西·哈勃 著/[德]耶尔格·穆勒 图

译者:陈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1年1月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作者:[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石琴娥

出版年:2007年7月

《活了100万次的猫》

作者:[日]佐野洋子

译者:唐亚明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10月

王歌推荐书单

《噗~噗~噗》

作者:[日]谷川俊太郎 著/[日]元永定正 绘

译者:猿渡静子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2年3月

《公主的月亮》

作者:[ 美]詹姆斯·瑟伯 著/[美]馬克·西蒙特 绘

译者:邢培健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8年3月

《鱼就是鱼》

作者:[美]李欧·李奥尼

译者:阿甲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1年4月

《森林大熊》

作者:[瑞士]约克·史坦纳 著/约克·米勒 绘

译者:孔杰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9月

《飞鼠传奇》

(Lindbergh:The Tale of a Flying Mouse)

作者:[德]托本·库曼

译者:梅思繁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4月

《一起玩形状游戏》

作者:[英]安东尼·布朗 著/[丹]汉纳·巴托兰 绘

译者:余治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5年5月

《隧道》

作者:[英]安东尼·布朗

译者:崔维燕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2月

《这不是我的帽子》

(This Is Not My Hat)

作者:[美]乔恩·克拉森

译者:杨玲玲/彭懿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0月

《小象米米波》系列

作者:[丹]杰克·马丁·斯丁德

译者:曾倩

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1月

《彩云为裳》

作者:[英]迈克尔·卡奇普 著/[英]艾莉森·简 绘

译者:程雯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7月

猜你喜欢

译者绘本出版社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绘本
我等待……
绘本
绘本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