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2017-11-23吕璐张进军
吕璐,张进军
(1.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制度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吕璐1,张进军2
(1.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人、团体和社会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其质量水平对特定时代特征下的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制度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具体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中国的制度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巨大。制度的不同形式中,非正式制度,尤其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深刻。
制度质量;经济发展;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关于制度的定义,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各个学派经济学家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需要指出的是,每种定义都是契合于学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制度的形成是个人、团体和社会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塑造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
1 制度质量的内涵
《国富论》第五卷第一章第三部分,亚当·斯密写到:制度和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保护和维护社会正义,其实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商业发展和规定人的行为。对人的规定分为两种:对年轻人教育的规定和对所有人行为的规定。对于制度促进商业发展:对于修路、建桥等促进商业发展的制度措施的建立和维持,社会不同阶段的花费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公共事务的花费不一定非要从公众收入中支取,因为这些服务本身就是行政权力的份内之事。更大的服务工程也应该如此管理,可以从政府本身的开支中拿出一部分,不应该通过增加税收为社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对于制度规定年轻人教育:年轻人可以通过交学费的形式自己支付。政府也可以提供免费教育或只收取一点费用。但是不能向公众收取额外费用。资金来源可以是地方政府资金,土地租金,资本收益或者是个人捐赠。对于制度规定所有人的行为:对于所有人的行为的规定主要是信仰引导。而指导教师的费用同样应该来自于学费或者政府土地租金,非免费的信仰教育更加有效[1]。
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认为:制度好比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或者是物理学上的“机制”。但它的成分既不是活的细胞,也不是电子或原子,其成分是交易。交易包括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这三种类型的交易合在一起就成了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更大的单位。在英美的实践中被称为运行中的机构。正是这些运行中的机构,加上维持其运行的业务规则,再加上从家庭、公司、工会、行会一直到国家本身的所有这一切,我们称之为制度。制度有时候似乎可以比作一幢建筑,一种以法律和规则构建的建筑,个人在这幢建筑中的行为就像是里面的住户。有时候它似乎又意味着住户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只要是能够对传统经济学或享乐主义经济学起到补充或批评作用的东西就是制度[2]。
诺思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中没有直接定义“制度”,而是置其于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下分层次进行讨论。第一,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第二,一项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安排可能是正规的,也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不过,它至少用于下列一些目标: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3]。
如前所述,本篇共引用了三位学者对“制度”一词的定义。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密,早期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康芒斯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斯密着重推崇重商主义政策。他对“制度”的定义也主要是从政府的政策展开的。总结起来,“制度”是政府帮助私人企业的政策、保护性税则、各种补贴和公司的各种特权。按照他的说法,政府在维护一种自然的自由体系时,唯一的职责是“保护这个社会免受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侵害”,“一种建立和维护某种公共事业和某种公共制度的义务”。康芒斯作为早期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制度分析中,继承了凡勃仑的“整体”“演化”的观点。通过分析制度来理解和把握人类行为。他开拓了早期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出“财产”的本意是处置某物的绝对权利。并提出“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的理论框架,而这一观点被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保留。诺思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中认为制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是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却不变:“交易成本”和“效率”。他指出,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不同制度形态的存在,多种形式制度的存在正是节约交易成本的努力所导致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注重的是制度的选择和绩效。
通过梳理不同学者对制度的定义,我们发现,学者的不同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正式制度的特性,有的侧重于非正式制度的特性。从本质上讲,我们无法把习俗、惯例和法规分割开来。具体到经济活动中,当顾客和竞争者迫使个人服从的时候,这种迫使就变成了习俗;当争执被判决的时候就变成了判例;当行政或司法当局正式宣布的时候就变成了法规;在特殊的纠纷中法规被解读的时候又变成了习俗;在运用于特殊的交易和纠纷的时候,自始至终都存在不断变化但却习惯了的假设,它们共同推进。新的习惯是从现有的习俗和法规中产生的,而法规本身则只有通过习俗和假设这些媒介才是有效的。一般而言,前例被描述为规范,而法律法规则是制度。在英美法系中,对不同法律范畴进行了划分。但从社会经济的观点看,这些都是习俗、前例和假设。因此,当我们说起习惯法的时候,我们的意思不是指法律专家所说的专门的习惯法,而是用纠纷判决制定法律的习惯法方法。这种方法并不限于法庭,它是劳动仲裁的方法,这里的制裁并非指统治权的制裁,它是在家庭、工会和商业机构中制定法律的方式,它是一种关于前例和习俗的选择。习俗通过习惯法判定纠纷的方法变成了习惯法,从而在谴责或者不执行那些被认为是恶劣或过时的习俗的举动中,认可了习惯上认为良好的习俗。因此,习惯法是习俗的不成文发,不成文是因为它建立在前例和习惯的假设中。所以,大家所宣称的从习俗到契约的变化,其实是朝着运用习俗的强制性的方向变化的。这种变化也许是重大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习俗消失了。习俗作为习惯的假设,在不同的形式、名称、方向以及强制程度下会重新现身。总而言之,社会中习俗、惯例和法规的彼此影响和共同作用构成了社会制度。
2 制度质量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定义主要倾向于制度的正式性。而对于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制度,我们更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说,我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社会规范。在本文中,我们遵从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对制度的定义: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它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4]。Institutional Quality翻译成中文是制度质量,也就是制度的好坏。国外学者对制度质量的相关研究都是通过界定制度的定义,然后通过测量制度的好坏程度来进行相关研究。制度质量并不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质量是形容制度的好坏程度。比如,艾迪纳多和布鲁斯(Edinaldo和Bruce)先引用诺思关于制度的定义,然后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式来研究制度的好坏对创新效果的影响[5]。杰马和苏泽(Gema和José)通过探讨制度的内涵研究了测量制度质量的相关指标[6]。艾兹玛等(Azmat et al.)通过分析制度的特征来界定制度所包含的法律、政治权力和腐败等要素对一个国家海外投资的影响[7]。舒泽和卡洛斯(Jose和Carlos)通过探讨制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决定制度的好坏,经济水平越高,制度的就越好[8]。所以,制度质量的研究应该定位于制度的优劣与相关经济活动的关系。
2.1 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等说法。实际上,制度确实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9]。对于制度的研究视角,各种经济研究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古典经济学从劳动力和财富的角度来阐述,新古典经济学家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接着是数学公式推理的泛化。直到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思对制度给出了相对正式的定义和理解。把制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从交易成本的节约和社会效率的提升角度来探讨制度的合理性,并依据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把经济制度分解为限制政府和关联方掠夺的制度以及保护企业合约的制度两个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派把经济活动置于制度环境体系下,强调制度环境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点抓住了制度环境作用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机制要点。比较制度学派的理论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养料,对制度的定义、变迁和比较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基本也是从信息和激励两个维度展开讨论的。不足之处是以既定制度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缺乏对制度演化和设计方面的考虑。上世纪4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兴起,它解决制度中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和冲突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经济学里的价格解决方式。而是认为,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个人理性的话,就不可能实行下去。所以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认识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对于认识制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10]。博弈论主要强调了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与制度安排的影响,认为制度的设计不是自上而下单向的,而是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双向的设计机制。
制度研究存在多种视角,有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有从市场激励的角度,也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去研究的。尽管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研究者多将社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视为研究的基石。因为在一个国家推动的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理解了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制度性激励、约束以及机会结构,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其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走向[11]。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制度的设置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我们需要遵守制度的规定和相应的社会规范。制度在提供个体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限制和框架。这些框架是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市场效率为目的的,不管伴随的是何种统治形式。这些框架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有金融、法律和政策等。需要指出的是,制度是激励和惩罚的综合执行者,激励的是合理的市场行为和合法的产权,惩罚的是对市场和制度破坏的行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决定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因素。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支撑市场的制度框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制度较为完善时,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较小,产权和投资收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12]。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等制度,非正式制度包括社会规范、习俗和价值观等要素。具体来说,制度一方面通过正式的体制和支撑体系(如法规框架、金融支持体系、技能开发体制等)直接为各类经济活动塑造市场机会并进行行为约束。张五常曾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归结为县际竞争制度。他认为,应当加入界定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与安排来看问题,这种安排促成了县际竞争[13]。中国社会条件下所面对的局限对界定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合约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税分权制度,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动机引进外资,鼓励投资者在本地建厂,以增加地方的财政税收。二是以县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使用权的界定与市场成交是结合在同一合约中,比如,一个想要在一个县投资的人,通常只签一份简单的合约,里面说明土地面积、地点和地价,他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双方履行责任的期限。签好的合约可以转让,但如果投资者要到银行借钱,有地契在手就比较方便。这种制度的设定对那个年代而言,有超前的地方。即是释放市场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一方面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间接明确了产权。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流通,使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主要是通过要素价格来实现。重庆一直实现的地票制度和郑州准备实行的类似制度,释放了相应的市场需求,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通,提升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则通过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影响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
2.2 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
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社会规范和习俗等文化因素。文化在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促进经济长效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文化中的“礼”就是规范系统。就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仁义礼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做人标准,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都是人们行为的规范。这种长期的规范养成最终会成为不成文的制度,并进一步融入到正式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中,对人们产生更加长期的影响。中国社会下的规范主要是对个人内心的控制和行为的约束。西方的社会规范有所不同。关于社会规范,大多数人意识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规范。当人们与其他人交往时,都会以这些规范为依据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这种意识是社会生活中有组织的特征的一部分。即使是人们不喜欢或拒绝遵循某一规则,不遵循这些规则将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服从这些规则往往是反射性的,而试图违背这些规则必然费很大力气。可以发现,规范存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强调的是交往的规则。让我们对规范的理解范围进一步扩大化,规范一是对行为的群体性评价,即行为应当怎样;二是对行为的群体性期望;三是包括对越轨行为惩罚的反映。这其实是把规范置于群体行为评价中。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人,每个个体需要遵从群体的期望,顺从群体的规则。如果违反这种规则,惩罚也就应期而至。总之,依据自己观察的角度,规范有不同的分类。我们认为,规范是网络内成员能够共同接受的行为的标准或规则,这种接受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正确行为的默许,一个是对错误行为的惩罚。规范的共享使我们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网络的运行。
非正式制度是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充分说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会把促进文化的发展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3 中国的制度质量与经济发展
格里夫(Greif)在研究中国与欧洲的制度差异时发现,中国宗族内部的道德规范对社会形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社会更依赖非正式制度;而以城市为社会组织形式的欧洲的道德规范较弱却普遍适用,社会更依赖于正式的制度,在经济上更注重规模效应[14]。中国的制度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影响,决定了中国的制度选择不应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的制度设置。我们需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与文化。在制度设计时充分考量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程度。在广义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社会制度,但由于它们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具体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上具有根本区别,因而它们必然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15]。中西制度虽然不同,但对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曾把制度分为执行经济功能的部分和执行社会功能的部分。其主要考虑了特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对经济增长动态的影响方式,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他把制度中执行经济的部分列举如下:第一,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第二,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第三,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制度;第四,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第五,政府制定的有组织的经济计划,澄清价格的功能,在配置资源时是市场价格还是由有组织的计划所引导的影子价格。关于对这种影响经济增长动态的制度的研究,他提出,不应该把制度视为“自然状态”的一部分剔除掉,也不应该把制度视为与经济增长无关的给定变量,要将制度引入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中去[16]。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即一种制度所执行的功能的经济价值以及经济均衡的概念。第一,怎样才能了解它们的经济价值以及决定其价值的因素呢?我们先假设:这些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它们可以提供便利,便利是货币的特性之一。它们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如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它们可以提供信息,正如市场与经济计划所从事的那样;它们可以共担风险,这是保险、公司、合作社及公共社会安全安排的特性之一;它们还可以提供公共品,如学校、高速公路、卫生设施及试验站。对这类每一种服务都有需求,这正好可以在经济理论的范围内,用供求分析来探讨决定每一种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因素。
舒尔茨把制度的研究置于其对经济的作用机制理论框架下来进行。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而质量的好坏由市场中对这种服务的需求程度来判定。这就把制度作为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对待,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按照这个逻辑,在微观企业层面,制度质量可以体现为在企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所提供的制度服务的质量。进而,制度质量在企业创新中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提供的制度服务的质量,质量的好坏以是否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为标准。
于中国而言,舒尔茨的观点的适用性可能是有限的。舒尔茨关注的是西方经济发展中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非正式制度--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其倡导的礼本质上就是人应有的行为规范。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普通人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更为显著。比如,古时政府官员分为四级,是模仿一年有四季。每级每个官员下面有三个副手,也是模仿一季有三个月。官员像这样分为四级,又是因为人的才能和德行也是自然地分为四等。所以政府选出那些应该当选的人,再按他们德才的自然等级而加以任用。按照这种逻辑出发,人间的政治过失必然产生天生气、天怒的表现,是通过自然界的灾难来警告人们改正错误。所以,中国的制度研究,应当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发展现状。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常被用来指导企业管理。葛荣晋等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张:一是在企业决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在企业用人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在企业家行为上,要“顺其自然”有所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四是在市场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17]。王龙等通过对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对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模式[18]。孙丽君认为《孙子兵法》之所以对商战中企业战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原因在于孙子思想与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之间的契合性,孙子“慎战全利”思想契合于战略管理理性决策观,“索情重查”契合于战略管理整合思维模式,“权变求奇创新”契合于战略管理相机而宜观[19]。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在西方的主流管理理论中也有类似的呈现。以博弈论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为例,强调为获得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可以通过释放信号的方式阻止后来企业进入市场,以避免其进入以后加剧市场竞争,减少自身的收益。这种思想是和孙子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的思想相契合。至于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学者把东亚地区经济起飞归结为“硬能”和“软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也就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硬能”也就说我们所讲的正式制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着规制作用。而其中的“软能”,也就是文化的力量,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推动作用,由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以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为其核心内容的东亚价值观。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当今时代,正以其固有的特质发挥着及其重要的社会功效。我们认为,文化渗透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规范着人的行为。儒家文化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典,必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M]. NewYork:The Modern Library,1994:779-780.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61-62.
[3]L.E.DAVIS,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82-85.
[4][16]SCHULTZ.T.W.Institu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J].Amer.J.of Agr. Econ,1968(50).
[5]EDINALDO TEBALDI,BRUCE ELMSLIE.Does Institutional Quality Impact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tent Grant Data[J]. Applied Economics,2013(45):887-900.
[6]GEMA FABRO,JOSAIXAL.Economic Growth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Global and Income-Level Analyse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9(43):997-1023.
[7]AZMAT GANI,ALMUKHTAR SAIF AL-ABRI. Indicators of Business Environment,InstitutionalQual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Countr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3:515-530.
[8]JOSE.A,CARLOS.G.The Determinant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More on the Debat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3.
[9]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04):132-150.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4:5-6.
[11]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146-164.
[12]刘慧龙,王成方,吴联生.决策权配置、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4(08):93-106.
[13]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41-143.
[14]GREIF A.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Modern Economy: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22-125.
[15]向玉乔.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106-124.
[17]葛荣晋,李伟波.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科学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111-116.
[18]王龙,王晓义,李生君.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2003(06): 132-135.
[19]孙丽君.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J].中国文化研究,2013(03):200-203.
责任编辑 许巍
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国内外文献索引、文摘和全文数据库收录,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同意文章被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进行适当处理。
《理论月刊》编辑部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23
F124
A
1004-0544(2017)06-0127-06
吕璐(1984-),女,湖北襄阳人,艺术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张进军(1981-),男,河南漯河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