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中意外伤害的现场救护
2017-11-23栾奕
栾 奕
连线专家:原济南军区总医院急科副主任 毕宝林
训练中意外伤害的现场救护
栾 奕
连线专家:原济南军区总医院急科副主任 毕宝林
【话题背景】
急救的目的就是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意外伤害均存在救治时限的问题,也就是救治时间窗,如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在“白金10分钟”内完成;休克应在30分钟内有效干预并控制;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的颅脑伤应该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或控制损伤手术。一旦时间延误超出时间窗以外,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但在残酷的现代战争中,尤其在缺乏医疗救护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保存战斗力成为我军各级指挥员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连线一位30多年从事急救的专家,结合常见伤害的特点,进行救治解读,以便使您在危难时候,能够帮助自己和战友恢复健康,挽救生命。
开放伤口
如何在现场对伤者实施正确的救治,对减轻伤者的疼痛,减少出血,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损伤,防治休克,挽救伤者生命以及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伤口的处理。一般表浅伤口,无嵌入性异物,不伴血管神经性损伤、出血,现场有条件时,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伤口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然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如果现场无条件,可以就地取材,伤口用洁清布料、毛巾、衣物等压迫,快速转送到医院进行清创处理。
伤口异物的处理。表浅异物可以去除,然后包扎伤口。如异物为尖刀、钢筋、木棍、尖石块,并扎入伤口深处,不要轻易去除,因可引起大出血及神经损伤,这时应维持异物原位不动,敷料剪洞,套过异物,置于伤口上,然后用敷料卷放在异物两侧,将异物固定,用敷料或者三角巾包扎,待送达医院后处理。
伴有大血管损伤的处理。伴有大血管损伤的伤口较深,出血多,易造成失血性休克。伤口远端脉搏搏动消失,肢体远端苍白、发凉,伤口内可见血管断端喷血,肌肉断裂外露。迅速用纱布压迫伤口止血。如伤口深而大,用纱布填塞压实止血。放置纱布范围要大,超过伤口5~10cm,用绷带加压包扎,如肢体出血依然不止,上止血带。
腹部内脏脱出的处理。发现腹部内脏脱出,不要将脱出物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立即用大块敷料覆盖伤口,用三角巾做环行圈,同时大小以能将腹内脱出物环套为宜,将环行圈环套脱出物,然后用饭碗将环行圈一并扣住,三角巾腹部包扎,伤者平卧,双腿屈曲,硬板担架搬运。
开放性伤口处理注意事项:尽可能戴医用手套实施救治;现场不要对伤口进行清创;伤口表面不要涂抹任何药物;如有失血性休克,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密切观察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呼吸心跳出现危急或骤停,应毫不犹豫地进行心肺复苏。
彭 贵/摄
皮肤擦伤
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皮肤表面被粗糙物擦破的损伤十分常见。
如果创面比较小,一般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后,用0.5%聚胺酮碘(碘伏)涂擦创面,不必包扎,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保持清洁干燥,几天后创面即可结痂愈合。创面不宜使用创可贴,因为其吸水性和透气性不好,不仅不利于创面渗液的引流,反而有助于细菌生长繁殖,引发感染。
如果擦伤面积较大或嵌入较多的泥沙等异物,应尽早清洗。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彻底清洗,以预防创面感染,并避免因异物存留引起疤痕和色素沉着。清洗完毕后不必包扎,每天用碘伏涂擦创面数次,注意保持创面干燥清洁,不要沾水。注意尽量不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因其刺激性强,使用后会引起强烈的疼痛。对于较深或处理较晚的创面,可能需要抗生素及抗破伤风处理。
单纯的皮肤擦伤从第二天起疼痛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数日后创面有红肿、流脓或疼痛加重表现,则提示有细菌感染,应加强换药治疗。
常见骨折
现场骨折固定是创伤救治的一项基本任务,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如不固定,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严重后果。
骨折患者的处理原则。首先检查意识、呼吸、脉搏及处理严重出血;骨折端暴露,不要拉动,不要送回伤口内;如现场对生命安全有威胁,要移至安全区再固定;夹板固定受伤部位时,夹板的长度应能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加以固定;夹板与皮肤、关节、骨突出部位加衬垫,固定时操作要轻;先固定骨折的上端,再固定骨折下端,绷带不要系在骨折处;应暴露指(趾)端,便于观察末梢血运情况。
前臂骨折的固定方法。用夹板时,可把两块夹板分别置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可在伤员患侧掌心放一团棉花,让伤员握住掌侧夹板的一端,使腕关节稍向背屈,然后固定,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于胸前。无夹板时,可将伤侧前臂屈曲,手端略高,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胸前。
上臂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夹板时,可将伤肢屈曲胸前,在伤臂外侧放一块夹板,垫好后用两条布带将骨折上下两端固定并吊于胸前,然后用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胸部。无夹板时,可将上臂自然下垂用三角巾固定在胸侧,用另一条三角巾将前臂挂在胸前;亦可先将前臂吊挂在胸前,用另一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胸部。
侯建普/摄
小腿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夹板时,将夹板置于小腿外侧,其长度应以大腿中段到脚跟,在膝、踝关节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固定,再将两下肢并拢上下固定。无夹板时,可将两下肢并列对齐,在膝、踝部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将两腿固定,再“8”字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
脊椎骨折的固定方法。脊椎骨折抢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脊椎弯曲和扭转,不得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如有脑积液流出的开放性骨折,应先加压包扎。固定时,由4~6人用手分别扶托伤员的头、肩、背、臀、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抬到硬木板上。颈椎骨折时,伤员应仰卧,尽快给伤员上颈托,防止头左右摇晃,再用布条固定。胸椎骨折时应平卧,腰椎骨折时应俯卧于硬木板上,用衣服等垫塞颈、腰部,用布条将伤员固定在木板上。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俗称“脚脖子”,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在所有关节扭伤中,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其多是因为在不平整的路面活动时足部骤然扭向一侧并且超过了关节的活动范围,引起附着在踝关节上的韧带撕裂,严重的还可能有肌腱断裂,甚至内外踝或跖骨干、第5跖骨基底等部位的骨折。
踝关节扭伤后踝部会肿胀疼痛,活动受损,局部皮下瘀血。踝关节扭伤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造成关节不稳定,以后很容易发生习惯性的崴脚,严重者会发生骨性关节炎。
先做简单的检查以初步判断伤情:首先要注意观察关节是否变形,如果关节变形,有可能发生韧带完全断裂甚至骨折或关节脱位,此时应立即加压包扎后送医院处理。如果关节没有变形,应注意疼痛的位置,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关节周围,注意何处疼痛最明显;如果肿胀和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内/外踝或第5跖骨基底,则骨折的可能性非常大;反之,则表明韧带或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
急性期处理(伤后48小时):扭伤的关节必须立即停止活动,应用弹性绷带或石膏托将受伤关节固定。用塑胶袋装一些冰块,用毛巾包裹覆盖在扭伤的部位,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压住破裂的微血管,减少继续出血肿胀。过程中别忘了将受伤的关节抬高,可促使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以利消肿。如果疼痛较严重,可以服用消炎镇痛药物等。千万不能盲目进行按摩或使用活血的药物,这样只能加重出血、肿胀。
恢复期处理(伤后48小时后):可给予适当按摩,同时配合局部热敷或物理治疗。可口服活血化瘀或消肿药,如云南白药胶囊、七叶皂苷钠片等。也可外用镇痛药膏,如701镇痛膏等。注意不能过早活动踝关节,视肿胀和疼痛的严重程度应固定踝关节1~3周(骨折患者可能需要手术),然后开始进行抗阻力和本体感觉锻炼(伤足足尖点地站立),运动时佩戴保护性功能支具以防再损伤。
如何预防踝关节扭伤:一是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平时有意识地多进行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量训练。二是搞好场地设施,尽量避免在倾斜不平或沙石过多的路面快速奔跑,在进行军事训练时注意搞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三是有过踝关节扭伤病史的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防护,如佩戴护踝、穿着高帮运动鞋等。
俄立谦/摄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往往发生在搬重物时下肢伸直、弯腰用力过猛时,或者两人抬重物时动作不协调、腰背肌肉突然强烈收缩,造成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扭伤或撕裂。有时因动作不协调也可造成急性腰扭伤。
腰部扭伤时,病人自觉腰部突然“碜裂”或“闪裂”感觉,马上感到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转身、弯腰拾物、起床翻身均困难,甚至咳嗽、大小便都会增加痛苦。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下肢的放射痛。检查时可见腰肌肿胀、触痛,甚至腰肌呈索条状强直。
先冰敷再热敷:伤后48小时内适宜冰敷,之后可进行局部热敷或理疗,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水肿、血肿的吸收,放松痉挛的肌肉。疼痛范围较局限者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严重扭伤的患者必须卧硬板床,腰下可垫薄枕,两侧用枕头(或沙袋)挤挡,在症状缓解后不引起疼痛加重的情况下,可下床活动。轻症患者也要尽可能地卧硬板床休息,不能提举重物和坐沙发或矮凳等。总之,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引起疼痛加重的动作。
佩戴腰围:伤后2~3周内可于起床时佩戴腰围保护受伤的腰肌,但是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腰肌废用性萎缩。
如何预防急性腰扭伤:一是搬重物或地下拾物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即屈膝下蹲位,并将重物移近身体,避免在躯干侧弯或旋转位时突然腰部用力。二是每次训练或剧烈运动前应作充分的准备运动,平时适当地进行一些腰背部肌肉锻炼,如“飞鱼”式。三是睡眠时要尽量睡硬一点的床,因为过软的床可以改变腰椎的生理屈度,使腰椎的生理屈度增大,加重腰肌的负担。
俄立谦/摄
肌肉拉伤
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它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拉伤肌肉局部会出现肿痛、紧张、痉挛及皮下淤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触摸局部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者,则可能为肌肉断裂。
运动中的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前准备活动不足,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过度疲劳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猛或粗暴。
肌肉拉伤后的早期治疗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首先要立即停止运动,用冷水冲淋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块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加压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部的同时,可服用一些止疼药物。根据损伤的程度每天间断给予冷敷,拆除包扎通常要到1至2天后。受伤的后期,通常在4到5天后可适当热敷或对损伤局部进行轻柔按摩,根据伤情还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膏药。
如果怀疑有肌肉、肌腱大部分或完全断裂,在早期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应立即送医院确诊,必要时还要接受手术治疗。
肌肉部分断裂者,局部停训2~3天,以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但应避免重复受伤的动作。1周后可逐渐开始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在作伸展练习时以不增加伤部疼痛为度。大约10~1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伤部使用保护支持带,可逐渐进行正规训练。训练前充分做好拉伸准备活动,训练中既要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练习,也要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再次受伤。
急性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指人体的皮肤、肌肉、韧带以及肌腱、关节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急性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运动系统的损伤,在训练中非常多见。根据皮肤是否完整,软组织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开放性损伤有擦伤、切刺伤、碰撞打击引起的皮肤破裂伤,闭合性损伤有扭伤、拉伤、挫伤、挤压伤等。
郭 晖/摄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是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疼痛是首要症状,它可从损伤初期延续到损伤恢复。疼痛是因炎症刺激或损伤导致的血肿压迫神经、血管,产生疼痛的程度取决于损伤的轻重。如果有神经的卡压,还会出现麻木的症状。在损伤后期,疼痛则可能是由软组织修复时的瘢痕压迫神经造成。肿胀也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软组织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肿胀。肿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损伤局部的血管渗出,另一种是由于损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而形成血肿。较小的血肿可以在日后恢复过程中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尤其是关节腔血肿,应及时抽出或切开排出,以免日后发生纤维化或粘连。软组织损伤后还可导致功能障碍,有时是由于疼痛和肿胀引起的,有时是由于肌肉、肌腱的断裂,或神经损伤引起的。
对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除了表浅的擦伤及小的刺伤外,应先给予止血、包扎处理,尽早至医院作外科清创。
对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主要采取冰敷及加压包扎,同时鉴别是否存在有神经、大血管、肌腱、关节囊损伤,再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严重损伤时还需排除有无合并骨折、颅内损伤及胸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可能。
【相关链接】
对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可采用指压法临时止血,即在伤口的近心端,找到跳动的血管,用手指紧紧压住。
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采用屈肢加垫止血法,即在肘窝、腋窝、腘窝内放以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固定,但合并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不能使用。
如遇四肢大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法,现场无止血带时,可就地取材,采用布条、麻绳等,绞紧固定。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段,上臂的中1/3段禁止上止血带。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要扎得松紧合适,过松不能达到止血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要每隔1小时放松5~10分钟。结扎部位超越2小时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使用止血带时要有明显标志,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尽量在短时间内送到医院,时间过长就可能引起肢体坏死。
对于较大而深的伤口出血还可采用填塞止血法,将消毒的纱布、棉垫、急救包填塞压迫在创口内,外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固定,松紧度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