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言传身教润后人
2017-11-23胡遵远张应松安徽六安
文_胡遵远 张应松(安徽六安)
开国将军言传身教润后人
文_胡遵远 张应松(安徽六安)
2017年4月27日,我们利用在京出差的机会,专门登门拜访了金寨籍老红军、开国将军董洪国的夫人——吕斌及其女儿董汉荣、外孙女胡丹丹。
吕斌老人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仍然精神抖擞,行动自如,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提起董老将军,吕斌老人立即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告诉我们,董洪国将军1910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途中参加了魏家店、新集、土桥铺等战斗。1933年7月,调任红三十军医院政治部主任。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途中曾三过雪山草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董洪国所在的部队编入了西路军,在那茫茫的西域边疆,董洪国吃尽人间困苦所幸九死一生。1945年2月,董洪国任新四军第五师供给部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董洪国历任中原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华东军区快速纵队供给部部长、豫皖军区供给部政委、河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武汉军区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
董老将军不仅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是初心不改继续前行,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艰苦奋斗,为祖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民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新中国成立后,董洪国长期在后勤领导岗位上工作,经手的财物不计其数,但他始终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吕斌告诉我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董洪国虽然管着后勤,有仓库、有农场,但家里从来没有伸手拿过公家的一粒米、一寸布。我们和其他家庭一样,没有吃的,只能喝粥、吃野菜。” 董洪国原来喜欢抽烟,而且烟瘾还很大,但是后来他却毅然决然地戒了烟。原因是1949年河南军区供给部在郑州办起了河南省第一个烟厂,随后烟厂负责人逢年过节经常给上级领导送烟,说是请领导品尝鉴定是否有质量问题。董洪国想:这样怎么行呢?如果经常这样送的话,那不是要出问题吗?于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戒掉了几十年的抽烟习惯,使别人再也没有送烟的借口,保持着自身的清正廉洁。
改革开放后,虽然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但是董洪国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次董洪国过生日,女儿董汉荣给他买了一件“杉杉”牌衣服。董汉荣跟爸爸说:“爸,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给您买了一件衣服,您试试看怎么样?”那时候,一件几百块的衣服还不多见,家里人纷纷说:“老爷子,试试吧,名牌,可贵着呢!”董洪国不但没有露出高兴的表情,反而皱着眉头问女儿:“多少钱?”女儿说:“几百块。”董洪国一听上了百元,立马生气地说:“我不穿!买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穿什么不还是一样?”这件事使家人深受教育,也给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董洪国常说:“艰苦奋斗是革命胜利的法宝,要天天讲时时讲,只有长期保持这种传统,我们才能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
董洪国从不贪图个人享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们一起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很多革命同伴都牺牲了,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我能活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天,已经是非常荣幸。我们要记住,胜利和光荣永远属于那些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他们比,我们现在的生活赛过天堂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信念坚定赤胆丹心
董洪国有七个子女,长子董保华、长女董卫华、次女董新华、次子董中华、三子董国华、三女董汉荣、幺女董玉萍,前五个孩子姓名中的字连在一起就是“保卫新中国”。董洪国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精忠报国为国争光。七个子女长大后,董洪国把他们全部送到偏远艰苦的部队,让他们接受锻炼和磨炼,教育他们不搞特殊化。
董洪国从领导岗位下来后,依然情系部队心牵国家,为着党和军队的事业而殚精竭虑。就在他离世前不久,他还始终关心着军产流失问题,对部队搞起房地产开发,他一直是忧心忡忡。他在日记里写道:“1.军队土地是否能交易,有没有违反《军队房产管理条例》;2.交易后资金有多少,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不公开,搞暗箱操作?3.与开发商联合开发,这符合党中央、中央军委、上级部队的规定吗?”同时他也发现改革开放后腐败现象悄然滋生的苗头。他常常告诫子女们:国家出现了腐败现象,这是对人民不利的事情。有些领导打着抓经济的旗号,开始不务正业,搞起小金库,做起房地产,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在了脑后。有些党员干部喜欢打着老同志的牌子,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耍起官老爷的派头,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吃喝成风就是腐败的典型现象。周总理早就提出来,吃饭只准四菜一汤,开会要自己购买餐饮票。这些人现在都不讲这些规矩了,不仅要吃好,还要喝好,一瓶茅台就是几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啊!不看不说事情小,一看一说事情大得不得了。腐败是害虫,是腐蚀剂,危害党的执政根基。腐败之风不治,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言传身教激励后人
董洪国早年家穷,没有上过几天学,参加革命前主要靠打铁为生。走上革命道路后,在红军队伍里,在工作中读了一点书认了一些字。新中国成立后,董洪国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他就开始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学习军事、学习历史,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大老粗”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学问的军队后勤管理干部。即使是在晚年,董洪国还是坚持砥砺自身笔耕不辍,为后人研究革命战争历史而撰写回忆录。
在他外孙女胡丹丹的印象中,董洪国书房里的灯总是亮着。那时候丹丹还小,不知道外公每天都在书房间忙什么。直到前不久整理外公留下来的整整一大箱子的文稿,丹丹才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号召老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为了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当时已经年近八旬的外公,忍着痛风带来的脚趾剧痛,每天坚持伏案写作十多个小时,最终完成了近40万字的回忆录《从铁匠到将军——革命艰苦历程》初稿,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胡丹丹说:我从小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外公在世时,从未和我讲过自己在革命生涯中的功绩和荣誉。小时候,外公经常教我唱歌,我会唱的第一道歌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外公是安徽金寨人,乡音很重,歌中有句歌词我一直以为是“只登险”,唱了十几年。直到后来上军校学唱《长征组歌》,才发现原来是“只等闲”。外公说红军时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行军打仗随时都会牺牲,因此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胡丹丹认为,外公教会她的不仅仅是一首歌,他的身体力行传递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态度,一种百折不挠的恒心。董洪国的女儿、胡丹丹的妈妈告诉我们,董洪国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交待:“丹丹在军校上学,凡事都要以学业为重,要当一个好兵、做一个好学员。我要是走了,不要告诉她,不要让她请假回来,不要耽误她学习、考试。” 胡丹丹告诉我们,外公从小对她呵护备至疼爱有加,不仅没有打骂过她,甚至连大声呵斥都没有过。丹丹每每想到外公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愿耽误她的学业,深深的内疚就在不断地吞噬着她的心灵。外公离世后,无尽的思念总是萦绕在她的心头。
在董洪国夫妇的精心教导下,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董保华在抗美援越战争中,虽然头部中弹,仍然坚守岗位,及时报出了一组敌机数据,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被授予“一等功臣”光荣称号。董卫华、董国华1979年都随各自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自卫反击战,并且做出了积极贡献。
董洪国的子女们继承了他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拳拳的赤诚之心,他的红色基因已经并且永远在他的子女后代身上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