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2017-11-23张健
张 健
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张 健
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以及“撞脸”文章,都是我们应当警惕和防止的。树立优良文风,告别“官样文章”,需要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看待“官样文章”现象及其“撞脸”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优良文风的倡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官样文章 优良文风 理论创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
“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一般既包括党政机关的公文,也包括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广泛应用的一些常用文体如汇报、总结、发言材料等,还包括部分报刊媒体上发表的宣传、阐释性文章。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
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
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
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提倡优良文风,告别“官样文章”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发表的《反对党八股》讲演中,要求全党“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指出“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在全党树立起来。
习近平同志对全党干部的文风问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在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上,专门讲到了文风问题,深刻指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他反对写文章长、空、假,倡导短、实、新的文风,要求坚持内容决定形式,讲符合实际、管用的话,讲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
在树立优良文风方面,习近平同志不仅大力倡导、反复强调,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的讲话和文章,真正做到了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理,说的都是富有新意的话,让人能够听得懂、记得住,而且在实践中行得通、见效果,真正做到了既生动活泼又新鲜有力,从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的强大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要尽量避免文章“撞脸”情况的出现,直至彻底告别“官样文章”,根本举措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为此,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学习,不断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现实情况,认真解剖“麻雀”,找出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做到这一点,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文章写作中还要注意叙述方法的问题。在叙述方法的问题上,应当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以观点统率材料,以材料说明观点。
具体到文章的写作过程,第一步要经过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初步得出某些结论和观点,第二步就要清晰地叙述和表达出来。在叙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初步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弄清哪些材料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弄清各种复杂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进入文章写作的叙述阶段。而这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材料,就不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了,而是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观点来统率的有用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翔实地而不是空泛地去表达思想,从而写出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论之有据、令人信服的文章。如此一来,文章“撞脸”的问题,“官样文章”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即使观点思路和建议举措是带有一般和共性的东西,但由于运用的材料是具体的生动的,是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因而也就反映了特殊、具有了个性,在指导实践时也有了针对性和适应性,就不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撞脸”文章。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①《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D6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