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2017-11-23
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路红艳
受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低和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转型升级仍面临巨大困难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完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要素供给,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不仅本身属于产业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连接供给和需求两侧的桥梁纽带,对工农业供给结构有着重要的市场化调整和优化作用,对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核心内容[1]。
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在需求和供给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服务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面临巨大困难和制约因素。
1.供给不足
(1)从供给总量上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仍主要存在于工业企业内部,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低,与制造业和农业联动发展不足,对人才和资金等要素的聚集能力不强。特别是研发服务能力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2.5%以上。同时,家政、养老、体育和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也存在总量供给不足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有40%的城镇家庭约1亿户有家政服务需求,而目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仅为2000多万人,供给缺口巨大。
(2)从供给质量看,一方面,健康、养老和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部分服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如健康服务方面,2015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护士数分别为2.1名和2.2名,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3.3名和8.7名的水平,健康体检、康复护理和养生保健等服务供给短缺,挂号难、住院难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旅游、零售、餐饮和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质量不高,存在服务不规范、缺乏信誉等问题,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服务消费能力释放[2]。
2.非市场化问题
非市场化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餐饮、零售等部分服务业外,我国许多服务业领域还存在制约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得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
(1)行业垄断。许多服务业领域进入壁垒高,存在进入管制(如投资审批、行政许可)和价格管制。如银行、保险等行业,牌照资质的事前审批限制了民间资本进入,使得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积极性较低。在对外资市场准入方面,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受到持股比例限制、开设分行的限制和数据要求、业务种类限制、许可程序与要求以及资本和流动性限制等业务和地域限制。
(2)服务内部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服务业由内部化向外部化转化的规律。由于我国多数工业企业仍没有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内部化问题比较严重。如服装生产企业大多自带款式设计、面料研发和渠道销售等功能,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释放。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推动工业企业主副分离,鼓励工业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外包,促进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但由于企业间长期合作意识差,上下游供应链缺乏有效对接,服务业外部化进程还比较缓慢[3]。以第三方物流为例,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比例不足25%,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3)服务事业化。目前服务产业化发展存在体制制约,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产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没能得到彻底改变。另一方面,许多原来属于公共事业的服务,如文化、医疗、体育和养老等产业和事业界定不清,民营资本进入仍面临诸多限制,导致高质量、多样化和便利化的服务供给短缺。以养老服务业为例,由于养老服务的“福利性事业”和“市场化产业”边界不清,政府没有明确“兜底”保障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致使各地较多关注养老服务“福利化”“公益性”,相对忽视“产业化”发展,重视机构养老、轻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造成目前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大众化养老服务和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
3.供给制度不完善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完善,服务行业相关立法建设滞后,尤其在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等方面缺乏有力的规范,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1)在法律法规方面,现行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和规范。许多电商企业主要以采取低价竞争为核心手段,刷单现象严重,亟待立法规范。
(2)在行业标准方面,与商品标准相比,我国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滞后,新兴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标准短缺。现行部分标准内容简单、未及时进行修订,已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现行服务业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企业应用标准化的水平较低,对企业约束性不够,标准推行力度受到较大影响。
(3)在市场秩序方面,一方面,由于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行业普遍缺乏诚信,乱收费、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轻诺寡信和霸王条款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妨碍了服务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市场监管存在“短板”,制约了服务业质量的提升。
4.人才供给缺乏
目前,不仅一些新兴服务业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而且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快递、餐饮、家政和养老等服务行业也面临招工难问题。如在养老服务行业,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仅有2万多人,大多数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
推进改革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以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深化服务领域改革,营造法治化经商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在服务业快速扩张过程中,政府管制政策的调整具有重大作用,直接决定了市场进入的机会,并决定了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程度,而且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旦形成,会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因此应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着力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法治化经商环境。
(1)打破服务业领域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对于电信、铁路、民航和邮政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要区分普遍服务和竞争性服务,全面推进垄断行业竞争环节向社会资本开放,尽快破除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行业垄断与市场垄断[4]。同时,着力打破地区保护和行政壁垒,加快反垄断清查工作,促进银行、保险、法律和咨询等服务实现跨地区经营。
(2)适度放松部分服务业领域行业管制。对目前政府规制的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彻底清理,分清哪些是政府应该管的,哪些不是政府应该管的。对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应尽量引入竞争机制,交由市场自行解决。对于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的,应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对于那些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都不能解决的,应实行激励性规制,采取特许经营权竞标、价格上限管制和区域性竞争等措施。同时,按照“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尽可能多地采取核准或备案制。如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金融、电信等领域,要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进入者通过审批或许可手段进行规制,同时为避免行业垄断,对价格进行规制。而对于其他完全市场化的服务业领域,可以逐步放松规制,减少行政审批和许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提高行业中各种所有制的竞争程度。
(3)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推进医疗、体育、文化和养老等领域市场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单位改制和投资,大力推行政府、国资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为服务业补短板、增强供给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推进服务业立法进程。加快修改完善现行服务业相关立法,研究制订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和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立法、特别是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着力促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工商、商务、税务和住房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将个人户籍、社保和住房等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根据不同服务业的特点,加快研究制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各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服务业诚信档案数据库,及时发布各类检测信息结果,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完善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建立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约束市场经营主体的失信行为。三是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同时,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对线上线下商品质量的一体化监管,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力度。
2.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顺应产业融合、分工深化细化和消费升级变化的要求,从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供应链入手,通过与工业互动、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时注意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服务业创新发展。
(1)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一方面,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率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支撑,形成工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保障民生,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和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二是加快规范零售、住宿、餐饮和家庭服务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行业发展质量。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明确界定“事业”与“产业”属性,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以市场化方式探索发展私营医院、民办学校、教育培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三是推动服务业内部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医疗、体育和养老等服务业市场化发展,推动形成大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促进商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商旅文一体化发展。借助“互联网+”,推动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3)推动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对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既要注重物流集聚区、现代商贸集聚区、旅游休闲集聚区和商务服务集聚区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提升,又要注重质态提升,着力推动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发展集约,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明确各服务业集聚区定位,着力吸引服务业主体在不同功能板块进行空间集聚,打造各具特色且错位发展的中央商务区、高端商贸街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业集聚区、专业市场群和总部经济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区域形象和配套建设水平,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三是把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集聚区内大企业为依托,带动中小服务企业和下游延伸配套服务项目的发展,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和互相支持的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4)推动服务业智慧化发展。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现代装备和科学管理理念,催化发展新型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快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如在物流领域,要加快推广先进且适用的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强冷链配送、无接触设施、共用托盘和节能环保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货物自动分拣和移动终端等物流新技术,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在快递领域,要加强对快件跟踪查询、自动识别、全球定位与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鼓励快递企业加大生产处理设备和自动分拣设备的投入,提高快件机械化、自动化处理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家庭和租赁式公寓等新兴业态,鼓励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发展。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城市商圈智能化改造,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鼓励线上企业发展实体销售中心和体验中心,促进线上服务向线下延伸。
3.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跨国转移的同时,参与服务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积极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冰岛、瑞士等国家自由贸易协定逐步签署,以及中韩自贸区、中美投资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推动我国双边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趋势加速,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1)优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模式。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探索服务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新模式,为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创造公开、平等和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
(2)推动服务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重点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设立服务网点。加快商贸物流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和合作等方式,建设境外营销、售后服务和仓储物流等网络,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
(3)着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服务贸易出口促进计划,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领域,重点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同时,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境电子商务、旅游与文化等服务领域合作。
4.优化服务业政策供给,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
近年来,为促进服务业发展,我国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许多具体政策没有出台,加之地方部门利益的存在,很多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和土地等政策体系,增强政策供给,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在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的基础上,适时简并部分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档次,着力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对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争取开展企业决策层用个人所得税冲抵企业所得税试点。切实落实国家扶持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业和软件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方式,适当扩大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和出口服务零税率的适用范围,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2)优化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鼓励设立高新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重点服务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和偿还性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企业。支持银行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信贷创新。(3)推动落实现有服务业促进政策。全面落实工商用电同价,允许服务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允许商业用户自主选择执行商业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推动各地落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促进服务企业连锁发展。
5.加强服务业人才供给,增强服务业智力支撑
(1)加强服务业基础教育,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适应服务业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紧缺专业,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提高服务业人才供给质量。(2)创新服务业人才职业培训模式,通过专业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鼓励科研单位开展专题研究,鼓励社会团体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项目,针对不同服务业领域的人才特点,制订分类职业开发培训计划,创建以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批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3)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如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与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基地等,建设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和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及个人在服务领域创业,增强服务业市场活力。
[1]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16,(5).
[2][3]路红艳.产业与消费双升级视角下服务业发展模式与供给政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
[4]迟福林.“十三五”: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6,(2).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编辑:马振东
F719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