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忠:执着一生水稻情

2017-11-22

科学导报 2017年42期
关键词:农学院淮海扬州

作为一名下乡知青、研究人员,他执着地探索水稻生长发育的奥秘,所获颇丰。他就是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教授王忠。

1969年,刚刚20岁的王忠来到淮海农场,进行水稻高产试验田的实验。当时的淮海农场还是一片白花花的鹽碱地,水稻亩产量不到100公斤。而王忠与其他几个刚到农场的“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干了起来。可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连两年,王忠等人研究种植的水稻产量甚至比原来还低。“小王种稻,草多苗少。”当地人对王忠科学种植水稻的质疑声一时四起。

但此时的王忠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深知,自己中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并不能把水稻研究做得更深入,他决心要汲取更多关于农耕的知识。1974年,王忠由于在水稻种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推荐至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前身)。自此,王忠的命运与扬州大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与水稻联系在了一起。

从农学院毕业后,王忠留校任教。198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5年后,王忠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植物生理学界中最年轻的教授。

1991年,江苏农学院为王忠争取到国家公派赴日本茨城大学农学部研修的机会。在那里,王忠不仅很快掌握了植物制片和电镜观察技术,而且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探明了水稻小穗中维管束的结构及其走向,搞清了水稻花絲和柱头伸长和萎蔫机理,揭示了控制水稻颖花开闭的浆片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由于他突出的研究成果,日本方面表示希望他能留在日本。虽然国内研究设备的普遍落后确实让许多工作难以推进,但面对“诱惑”,王忠的态度很鲜明。“国家需要我,我的农民父亲母亲们需要我,母校也需要我。”

1977年以来,王忠先后主持了15项科学研究课题,其中有12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茆慧敏 陈彬

猜你喜欢

农学院淮海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四牌楼
指认式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扬州绒花”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专业介绍
馥绿德雅上海淮海百盛专柜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