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途径
2017-11-22贡崇颖周西安
贡崇颖 周西安
摘 要 本文对近三年来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近三年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通过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对比,总结出了现阶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其特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当下贫困生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最终培养其积极人格,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贫困生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0.08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some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nducted a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nearly three year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tes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oor students, and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tudy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oor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系统地针对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并研究其疏导对策,能有效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对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积累的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技术,来研究人的能量、品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潮流。[1]这也为高校更有效全面地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国内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5级评分标准(1-5分)。任一因子分或阳性均分≥3为筛查标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选取某高校近3年来的新生作为调查对象:2011年有2332名新生,贫困生582名;2012年有2402名新生,贫困生501名;2013年有2412名新生,贫困生有451名,开放大学生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测试,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三年来测试率达到100%,涉及人文、理工、经管、医学等共40个专业。分析与比较:
(1)贫困生和普通大学生各项因子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贫困生各项因子分均低于普通大学生;2012年,贫困生因子项敌对高于普通大学生,其余各项均低于普通大学生;2013年,贫困生因子项偏执高于普通大学生,其余各项均低于普通大学生。
(2)近3年来贫困生自身的各项因子的比较:从表2的变化率可以看出,增長较多的前5项依次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和敌对。
(3)近3年来贫困生和大学生差异的变化率比较:从表2的差值变化率可以看出,有强迫、精神病性和其他这3项因子项的差异在减少,其余7项因子项的差异都在增加,增加最明显的5项就是偏执、焦虑、人际关系、恐怖和敌对。
2 贫困生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1)因自卑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偏远省市的城镇或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到大学后,会发现生活方式和费用远远不及城市同学,这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也就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多交往。即使有同学愿意尝试交流,但因一些跟不上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见闻,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从而更加自卑不愿与他人再交流。
(2)因仇富而产生的敌对和偏执。具有敌对和偏执这两种心理特征的同学都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现在校园里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多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贫困生们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未必能获得回报,他们很多人就很偏执地将这一切归于自己的出身,归于这个社会的不公,从而对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产生不满和敌对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3)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们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埋头苦读,但他们要同时面对贷款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毕业就业的压力等等,在这么多压力下,没有特长,没有背景,只有一颗急于求成的心,所以说焦虑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而且焦虑也会引起失眠、头痛、心慌、食欲低下等一系列躯体反应。
(4)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起的强迫症状。贫困生们刚入大学,可能存在对专业的不满、学校的不满、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不少学生出现厌学、逃课、沉迷于网络等行为,一度放纵自己,但另一方面又会自责,悔恨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再次冲突,容易使学生产生强迫思维,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5)因挫折而产生的抑郁心理。抑郁是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综合症。因家庭原因贫困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承受更多的挫折,一方面,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要发奋图强,另一方面,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使得他们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挫败感会越来越多,会逐渐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从而产生抑郁心理。endprint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生心理困境疏导的有效途径
(1)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建立贫困生积极的认知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2]在贫困生身上表现出的很多问题,其很大程度是源于他们不能正视家庭的贫困问题。因此,我们要注重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改变他们的不合理认知,引导贫困生们去寻找事情中的积极面,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首先要知道现在的贫困不是代表以后一辈子都会贫困;第二,要看到贫困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现在的贫困不是上天的不公,而是眷顾,是要锻炼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第三,此时的貧困是一笔财富,教会他们学会珍惜、知足和感恩,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品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2)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增进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发现,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感,进而引起积极自我评定,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在生活上,完善学校“奖、助、贷、减、免”的资助体系,让贫困生不再为学费发愁。在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疏导,能让贫困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心理上,积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开展心理咨询,将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学业上,帮助贫困生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尽早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完善积极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标志。[4]对于高校来讲,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各类主题教育和理想信念等教育活动,立足各类社团、社会实践、团体辅导、朋辈互助等形式,培养贫困生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勤奋、刻苦等优良品质,增加他们积极情绪的体验,做自己生活、学习和情绪上的主人。能够实现从最初的受助到在各类活动中实现自助的转变,再从自助到积极品格助人的飞跃,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步完成积极人格的形成,最终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L躘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度江苏省学生专项资助课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JSAIDC40)
参考文献
[1] 朱翠英.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15).
[2] 郑详专.对大学生事实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0(6).
[3] 刘桂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4).
[4]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