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提升自贸区外企入住率的路径

2017-11-22蒲桐桐

智富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保税区外资企业服务业

蒲桐桐

【摘 要】本文首先对自贸区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对比自贸区与我国其他形式的开放载体来发现自贸区的特性,探讨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贸区;外企

一、引言

自贸区承载了我国政府在区内率先推进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道路的殷切期望,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与排头兵。相比于国内企业进驻热情的空前高涨,自贸区对外企的吸引力似乎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效果。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重大试验田,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外企的入驻与其发展好坏是评价自贸区试验成果的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指标与信号。因此,揭示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住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无疑对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自贸区简析

在探索与解释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自贸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形式的开放载体的特性。纵观改革30余年,我国政府对于改革的尝试从未停止过,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保税区,开放载体的形式多样功能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便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的大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对外资企业的巨大引力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手。然而,受制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外资企业的这种巨大引力主要是通过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实现。低廉的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税负上的优惠政策,使得大量外资企业将其制造与代工部门转移到了经开区内,“世界工厂”油然而生。事实证明,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不能长久,随着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所作出的限制,大量外企将自身的制造代工转移到了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经开区”模式出现危机。服务业开放受限、主导产业趋同、忽视技术创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无不表明经开区已不足以成为开放的高地来支撑改革开放,我国需要更为高层次的开放载体来继续改革之路,自贸区应运而生。

从四大自贸区的范围可以看出,四大自贸区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区域为保税区。可以发现与保税区相比,自贸区在各项政策与监管方面并无优惠,这与自贸区成立伊始提出的不做“政策洼地”的定位相吻合。沈翔峰(2014)在其研究中通过详细对比保税区与自贸区在关税汇检等方面的政策,发现自贸区在货物贸易层面上的政策支持与保税区基本一致。因此,自贸区一方面是对我国过去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模式的传承,另一方面自贸区也有别于过去其他的开放载体,在提升对外贸易、物流航运、投资环境等传统开放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增加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开放力度。并且,自贸区除了以上业务功能,还承担着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形成制度高地,将其先试先行的经验复制和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之前的开放载体所不具备的特点。

三、自贸区外企入驻顾虑分析

通过上一小节的阐述可以发现,从企业层面来看,自贸区内主推的业务是金融创新与服务贸易。而这种倾向无形之中就决定了传统的制造加工企业不适合落户自贸区。因此,对于自贸区来讲,不管是从自身定位或是从外资企业业务需求来看,自贸区内入驻的企业应以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科技创新企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研发制造企业为主。所以不难发现,金融领域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程度低于预期是根本原因。

截至2014年9月,自贸区的贷款余额823亿元,同比零增长,而同期上海地区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幅为6.9%。相比之下可以发现,自贸区金融业务增长明显落后于区外。2013年12月2日,央行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然而在近两年的实践中,上述改革内容的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出台的速度总体低于预期。因此,本文认为自贸区外企入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还不够快,金融政策还没有放开。英国《金融时报》也曾刊文指出:“自贸区将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流入流出上,而在资金流方面,尽管已设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却尚未看到许多实质性进展。”该观点不无道理,上海自贸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要素市场,如汇率的自由化和利率的自由化上没有实质性开放,在存款利率的开放上,只允许30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利率可以放开,而人民币和美元等外汇的自由兑换方面迟迟没有放开,自由贸易账户的实际操作上犹豫不定等。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外企入驻顾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取决于自贸区是否有突破性的金融开放举措。如果维持现状,停滞不前,不仅现有外资企业与机构会退出,也会阻碍潜在的具有入驻意愿地企业与机构地进入,使其转战更有前景的其他金融市场。

服務业的开放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递增,并已远超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因此,输出自身强有力的服务贸易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这些外资企业的渴望与诉求。然而,受制于我国对于外资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欧美国家在我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较低。而且,对于服务业的开放来说,真正需要开放的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垄断性的服务业,这些是制约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新闻出版、通讯等等,这些行业恰恰是先进外企非常感兴趣的领域,然而处于经济安全与稳定的考虑,却又无法短时间内在自贸区中进行实验。总体而言,加快金融改革和服务业开放的步伐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的关键所在。

四、提升自贸区外企入住率的路径

(一)探索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完善自贸区内金融监管立法体系

从天津的于家堡金融中心到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四大自贸区的区域范围内囊括了我国最发达的几大金融中心,政府对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期许可见一般。吸引外企入驻不仅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更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有效司法和执法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助推服务贸易发展

自贸区内服务贸易的实际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这部分也恰恰是外资企业迫切想要进入的领域。受制于服务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处于对重点产业保护及经济安全的考虑,服务业的开放无法一蹴而就。然而,即便如此,在现有的允许的框架之下,完善与优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管理体系,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引进优秀外资服务贸易企业,带动区内服务业转型升级仍是目前提高自贸区内外企入驻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三)结论

自贸区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创新与服务业开放方面的改革力度低于预期,从而使得与自贸区定位相匹配的如金融机构、服务贸易企业等从事高附加值行业的主要外资主体无法入驻自贸区或打消了入驻的念头。因此,以立法为本巩固和推进自贸区的创新成果,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从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等各个方面进行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来加快自贸区的发展与建设,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入驻。相信自贸区必将成为一个全球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巨大舞台,自贸区的制度建设也将越加完善,并以骄人的姿态继续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Yum K. Kwan, Larry D. Qiu.The ASEAN+3 Trading Bloc[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ol.25, No.1 (March 2010), pp.1-31

[2]张旋.浅谈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3]金穗华.上海吸引国际货物贸易公司落户的策略研究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税区外资企业服务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简介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