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念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探讨
2017-11-22麦瑷珊
麦瑷珊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找出当中不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突出问题,进而就这些问题相应地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望能够为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促进管理会计教学的发展,逐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多企业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作用,最初以大型企业为主,现在也有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引进管理会计,以协助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预算和规划、控制与反馈以及业绩考核评价。
除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外,由于管理会计的日渐盛行,还催生了“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这一职业,其考核不仅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有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工作经验,这一“高门槛”也把很多看中管理会计师的行业价值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考生拒之门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持会计证的会计人员1500多万,但当中注册管理会计师只有40多万,真正管理会计人才缺口保守估计达300万。可见,管理会计师对企业的重要性及其当前的紧缺。
2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工学结合”
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其定位是按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厚基础、宽口径,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它较为微观。按照传统的定义来阐述“工学结合”,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无论以什么形式实现工学结合,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僅要学习而且还要工作,相当于半工半读。在这里指的工作并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下,管理会计的实训、实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质量和效果决定了学生能否充分掌握实际应用中所需的理论以及能否将所学的理论通过各种实践迁移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因此,对管理会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3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科管理会计课程的概况分析
管理会计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会计的分支。以下是对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CVP)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责任会计等。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一般的管理会计教学会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放在前半部分、即从成本性态分析到全面预算等内容上,而教学难点则是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等。
4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科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下是根据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教学的分析,我们所发现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4.1课程目标定位不明晰
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学模块和教材选择。
(1)教学模块设置。当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管理会计职能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所形成来构建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是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采用的模式。但由于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理念认知不够全面,导致课程的教学和目标并没有围绕工作过程、任务导向或者岗位导向来设置模块,完全不能体现“工学结合”,也就学生之所学与实际企业之所需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2)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众多的教材中几乎没有基于工作环境或者岗位设置的思路来编制的教材。这也给我们实现“工学结合”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即使教师想以工作环境和岗位设置来授课,但没有现成可以参考的教材,想自己编写,但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模块和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暂时无法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4.2教学内容片面、内容重复度高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存在内容交叉重叠,三个学科的内容各自形成体系,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大多缺乏有效沟通,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重点突出,一般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分析,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同一专业的教学中相同的教学内容出现在不同的课堂上,内容重复而使得有效的课时减少,大部分教师只能讲完课程的重点内容,没有多余的时间探讨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等补充内容。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会计教学典型的“重理论,轻实践”、即只开设理论课,没有实训和实践,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意义。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其会计专科的管理会计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是36/12或者30/18。但实际上在上课时48学时全部为理论课,实训学时等同于0。部分高职院校已有意识地开设了管理会计的实训,但内容流于表面,缺乏真实的案例,不能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下模拟企业的经营情况、对特定的案例进行仿真训练。
4.3教学方法固化,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课堂主要以“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教学则偏重于定量分析方法,以数学模型、数理统计原理,使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偏离管理会计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容易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数理分析方法原理和计算过程有一定难度,而专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使得课程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在电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解决管理会计中的数理统计如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甚至画图,都可以用Excel、SPSS等软件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定量分析方法不应该是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唯一重点。endprint
而考试方式方面,与前述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是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数理方法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
4.4教师素质、教学的基本方法技能、对管理会计的理解或实际应用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的专任老师中,有的属于“学院派”,也有“实战派”。“学院派”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都比较匮乏,不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教学一线训练、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在教学之余必须参与实践、到企业中去了解、学习、亲自动手体会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实战派”是从企业一线退下来转而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老师,其工作经验和经历比较丰富,案例充分详实,授课风格不拘一格,大多受到学生欢迎。但他们在教学方法上只有“半桶水”,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入职后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需要接受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两种教师的优缺点互补,也正好说明了我们在确定管理会计课程教师组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以及年龄的合理结构。
5对策和建议
5.1重构课程体系,确立围绕“工学结合”定位课程目标
在课程体系上紧紧围绕企业的管理会计岗位要求开展设计,建立以岗位需求、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模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到多家管理会计应用较完善的企业中对管理会计工作和岗位进行了解并作必要的统计,总结管理会计岗位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进而归纳这些技能和方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岗位、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而教材的编撰需要紧贴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模块设计一并构成一个课程目标重构的有机整体。
5.2调整现有的教学目标
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用人单位提供实践能力强、能马上投入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1)面向企业,能满足用人单位对管理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2)就学生的内在修养而言,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即会计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群相关领域岗位的技能等专业技能。再者,学校不能一味以自身出发培养学生,必须以企业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工学结合”则可以连接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机制。因此,在教學目标的调整过程中,必须在“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必要调整。
5.3合理调整教学模块,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5.3.1教学内容
在教学上,理论教学需要占一定比重,但教师要调整思路,不能再一味地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来学习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按照前述的分析,我们必须要进行调整。但调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现阶段可以在原有的课程模块上进行调整来实现逐渐转变,从而适应“工学结合”对教学模块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原有的教材内容划分和增补,构成四个基本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改革进程在这四个模块中进行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的取舍,由于学时有限,某些模块可以减少学时甚至取消,改成学生课后完成。因此,授课老师不一定要按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编排教学内容,但专业技能模块则必须保留甚至分配更多的学时,因为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工学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选取上,目前教学中所运用的习题、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情况为主,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体现我国各类型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研团队尽力收集整理我国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中的企业既运用了“本土”的管理办法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需求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5.3.2实训教学
这里指的是专门的实训实践教学,即除了课堂教学的实训课时以外的独立的实训课。“工学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实际的工作,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情况中,管理会计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采取逐步实现的形式:首先加大课程实训课时并切实落实课时分配,以免流于形式。第二步,从人才培养计划中划拨独立的学时作为管理会计实训课,让实训成为独立的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内仿真模拟训练,例如引入ERP沙盘等软件,使学生对管理会计的方法、技能的运用有更直观的体验。第三步,顶岗实践,这一步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步。由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属于中高管理层的管理活动,因此,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进入企业的中高管理层去体验管理会计的活动是不实际的、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企业的多方努力和沟通,而校企合作企业则应该在这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校”和“企”、“师”和“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管理会计这一学科“工学结合”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辉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5(10).
[2] 汪振刚.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商情,201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