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黔南地区中学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7-11-22王亚琼罗玲篮芬任波

武术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

王亚琼+罗玲+篮芬+任波

摘 要: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修身养性、教育育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价值功能,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与发展 黔南地区中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093—05

1 问题的提出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修身养性、教育育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价值功能[1],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黔南地区民族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寻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黔南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探讨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因地制宜,拓宽课程资源,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操作系统,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提出在民族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为深化当前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黔南州都匀民中、罗甸民中、三都民中、独山民中、平塘民中、惠水民中、龙里民中、长顺民中、荔波民中9所民族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图书馆和网络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2.2问卷调查法

2017年1月至4月分别对黔南州部分民族中学发放相关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问卷76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60 %。

2.2.3实地调查法

2017年1月至4月份深入实地在都匀民中、罗甸民中、三都民中、独山民中、平塘民中、惠水民中、长顺民中、荔波民中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2.4 访谈法

通过黔南州体育局举办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分别向各县民族中学体育教师了解课题相关情况。

2.2.5数理统计法

论文数据的统计由计算机Excel统计软件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现状分析

3.1.1学校体育地位现状

黔南州共有9所民族中学,调查发现,升学率、维稳、师资、教学改革和基建等是学校领导关注的主要问题。学校体育在民族中学的地位较低,其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领导体育观念及意识淡薄,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占用部分体育课或压缩体育课程(多数民族中学没有按教育部规定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甚至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上其它课程,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得不到保障,致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流于形式,上级检查,下面应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3.1.2课程资源开发与设置现状

调查发现,黔南地区的民族中学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场地设施的限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选用教材内容依次为:跑步、篮球、广播操、乒乓球、跳绳、跳远、羽毛球等。仅有3所民族中学开发板鞋、押加、陀螺、高挠、打飞棒、斗鸡、武術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材化处理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教育,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及健身方法。

3.1.3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3.1.3.1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发现,基础教育改革十多年,但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整队集合,清点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分组轮换学习复习新旧教材、整理活动、小结等教学程序一成不变,教学方法陈旧,课的组织形式简单枯燥,课堂教学没有活力,放羊式教学常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依然存在。调查还发现,黔南地区的民族中学体育课均为室外课,体育教师以技能教学为主,95%的学校一学期不上体育理论课,体育课如下雨就放羊或改上其它课程。因而致使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原理、对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对健康问题的理解、对健身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对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造成认知上的误区和健康知识的盲点。为此,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要我学”与“我要学”的认知没有得到深度的转变。

3.1.3.2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

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在黔南地区民族中学因受经费、师资、场地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选修课(篮球、足球单项)模块教学仅在两个学校开展,而民族体育选修课(陀螺单项)更具有局限性,仅在1所学校开展模块教学,但其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3.1.4体育师资结构现状

调查发现,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呈年轻化(65.7%年龄段在21至42岁),学历结构基本合理(92%是大专和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少数人获中学一级体育教师,没有特级教师)。有23%的体育教师从未参加过进修培训,58.6%的体育教师从未在国家公开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是当前突出的严重问题。调查还发现,民族中学仅有2名民族体育专业老师,多数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专项运动技能不强。为此,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项技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势在必行。endprint

3.1.5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现状

调查发现,黔南地区民族中学年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在10000至50000元左右(建设费和特殊情况除外),体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缺乏必备的体育锻炼条件。80%的民族中学没有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运动场地,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械,更没有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学校仅有的设备只是上体育课的简单器材。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的严重欠缺是制约黔南民族中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1.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

调查发现,各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开展不同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其活动形式和内容较单一,开展的项目主要以广播操、篮球、足球等单项竞赛和体育大课间比赛为主。 30%的民族中学以跳绳、拔河、板鞋、押加、陀螺、高挠、打飞棒、斗鸡、武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调查还发现,民族中学户外运动开展较少,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更是少见,在历届校运会上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不多,没有1所民族中学举办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中学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

3.1.7传统项目和训练基地现状

调查发现,黔南地区民族中学根据相关的文件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均设有本校传统项目,但因经费、师资、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项目只是挂牌应付,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调查还发现,仅有4所中学有训练基地。如荔波民中的陀螺训练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领导重视,有经费、场地器材和专业师资保障,他们培养的多名运动员在黔南、贵州和全国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3.1.8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现状

调查发现,民族中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上,其内容多元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78%的学校只注重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并以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体能素质的评价。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

3.2.1增强民族学生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行,注重人的身心发展,体现独特的民族个性,为此它造就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与社会和谐的价值,是各民族学生喜爱的社会文化形式。在民族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是各民族学生相互切磋、思想交流、增进友谊、团结进步的重要纽带,它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促进社会与校园的和谐发展。

3.2.2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惩恶扬善、除强扶弱、已诺必诚、尊师重教、孝悌为先、救厄济困”的武术道德标尺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而“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的武术道德规范是学生品德高尚的行为准则,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价值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3发展学生个性

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各显其能,发泄内心的激情,充分展示自我,给学生带来愉快的身心体验。经常从事其活动能缓解学习压力,消除性情浮躁等不良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扭曲向积极、正常的方向发展。培养自信心,重新感悟自身的价值,在不断的参与中求得身心需要的动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2.4促进学生身心理素质提高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对抗性等特点,在运动中要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主观意志努力及体能的付出。学生在具有胜负的比赛中经常体验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敗、愉悦与惧怕的内在复杂心理,磨练身心的承受能力,使他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身体机能得到增强,对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2.5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具有严格的规则要求,其比赛活动所遵从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行为导向,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诚信做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立足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进行相互较量,切磋技艺、顽强拼搏,能有效地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3 民族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理论依据

(1) 学校是培养人材的主要载体,民族中学对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民族传统体育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健身价值高,而且教育功能强,特别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州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黔南地区民族中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能有效地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3)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黔南地区学校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目的,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4)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有许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跳龙门、踢毽子能愉悦身心;打陀螺、跳绳能培养身体的协调性;抢花炮、斗鸡能培养竞争能力;高挠、扳手腕、押加能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板鞋、拔河、打飞棒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民族武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