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区睡莲新品种的优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2017-11-22张孟锦杨志娟严海朱天龙廖卫伟
张孟锦 杨志娟 严海 朱天龙 廖卫伟
摘 要 通过对睡莲品种的收集、引种驯化及栽培研究,优选出20余种不同花色的新品种,并介绍了睡莲主要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同时,针对其环境条件的要求,从日常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睡莲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旨在为规模化种植睡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睡莲 ;品种筛选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10.008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Introduced Nymphaea in Tropical Areas
ZHANG Mengjin1) YANG Zhijuan2) YAN Hai2) ZHU Tianlong2) LIAO Weiwei2)
(1 SanYa Academy Of Forestry,Sanya, Hainan 572000;
2 Sany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for Crop Winter Multiplication, Sanya, Hainan 572000)
Abstract More than 20 new Nymphaea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colors were selected through collection, introduction, domestication and cultivation, and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habits were described. Researches on cultivation of Nymphaea were reviewed in the aspects of daily maintenance and pes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Nymphaea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commercial cultivation of Nymphaea.
Keywords Nymphaea ; variety selection ; cultural practices
睡蓮是睡莲科(Nymphaeaceae)睡莲属(Nymphaea)植物的统称,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分热带睡莲和耐寒睡莲两个生态类型。世界上共有原生种50余个,栽培品种1 000余个。睡莲是重要的水生花卉和世界名花,和荷花一样是水生花卉中的主体植物。由于其花色艳丽、姿态优美、观赏期长,适应与抗逆性强,能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是园林水景、水体绿化净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也适于家庭水池栽培和盆栽,用途较为广泛。
在我国,睡莲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中后期,国内陆续有一些科研单位从欧美等国引进睡莲品种资源,并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在热带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科研水平等条件的制约,21世纪以前,睡莲在水景园林中的应用较为少见。自海南实施“绿化宝岛”和三亚“双城双修”生态建设后,对睡莲也有了一定的需求,但如何进行品种选择缺乏参考依据。为满足市场需求,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自2014年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热带睡莲品种进行试栽,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探索栽培技术,并从中筛选出适合热带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约20余个,为本地园林水景建设中睡莲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三亚是属于中国最南部的热带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22.1℃左右,极端低温5.1℃,1月温度最低,全年日照时间2 425.2 h,年平均降雨1 417.5 mm。试验于2015年2月在三亚市槟榔村水生植物园试验基地进行。
1.2 方法
在各个品种的生长周期内,观察并记录其叶型、叶色、叶基形、叶柄和花梗有无绒毛、萼片有无斑点、叶是否胎生、叶缘有无锯齿、着花密度、花形、香味和根茎类型;测量记录其叶径、花径、花瓣数目和雄蕊数目,取5个样品求其平均值;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RHS)的植物比色卡对每个品种花瓣颜色进行比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宜种植睡莲品种的生物学性状
叶型、花径、叶色和花色等有关数据见表1。
从表1可知,试种的品种的花径介于10.5~25.8 cm。“埃及白”和“印度红”这2个品种花径都较大,这类品种在园林应用上更具有优势、观赏价值较高。
品种间的繁殖方式差异较大。根茎为菠萝型的品种,其主茎上可分生出许多小根茎,另行栽种可发育为新的植株;走鞭型,主茎上通常发生新的小芽眼,芽眼发育后成走鞭状生长,并发育新的小植株,与母株脱离形成新的根茎及植株,新的根茎上又可发生芽眼,形成走鞭。此类睡莲品种一般需要较大的种植空间。
2.2 睡莲的栽培技术
2.2.1 环境要求
睡莲种植适宜温度在18~35℃,在海南地区全年可种植;喜光,多数种和品种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生长发育不良,开花少;适宜平静、无急流的水体,其适水深度,随品种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应保持在50 cm左右。
2.2.2 土壤要求
种植的土壤应富含腐殖质、结构良好的园土或池塘淤泥。较贫瘠的沙质土可与一定比例的充分腐熟的厩肥拌合。
2.2.3 日常管理endprint
目前在三亚种植的主要为热带睡莲品种,大多实行一年种植,多年采收的形式,一公顷地种植2 250~3 000株,不宜种植过密。农户在种植时,一般选择水稻田或离水源地较近的地块,水位易于控制,地块四周无遮挡、光照条件好的开阔地段。在大田种植时,需提前整好地块,一般地垄的高度为50 cm为宜,灌水后及时采用茶籽饼或杀螺药清除田内的螺、食草鱼等。
2.2.3.1 水分管理
睡莲喜水位稳定的水体,其叶柄虽然可随着水位的加深而延伸,但当水位回落时,却不能缩回,致叶片搁浅枯死。因此,在全生长期内应保持水位的稳定性。
在幼苗種植初期,水位应控制20 cm左右为宜,日后可随着植株长大将水位加深至50 cm。而在下过雨后,需及时排水,否则因水位过高,导致幼苗缺氧死亡。
在日常田间管理时,应时时观察水位,及时灌水谨防叶片搁浅;注意不能让周边稻田使用过除草剂的水进入,以免产生药害。同时,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需及时换水。
2.2.3.2 基肥与追肥
在土壤肥力较差时,可在种植前施入N∶P∶K =3∶2∶1的复合肥。在生长期,若植株生长不旺,叶片发黄,可多施氮肥,宜15~20 d追肥1次。采用“炸弹”式施肥方式,用废纸将肥料包好后压入土中,不仅有利于植株根部吸收,而且可保持水体的洁净。
2.2.3.3 清洁水体
在生长期内常会有较多浮萍、藻类,其生长过旺的,挤占水体,严重影响睡莲生长,应及时将其清除。凋谢的花朵、枯黄的叶片不仅影响景观,且容易传播病害,应及时清除,保持植株清新。
2.2.3.4 病虫害防治
蚜虫可用天蓝色或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也可在发生初期用3%啶虫脒乳油1 500~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斜纹夜蛾,可在睡莲园装杀虫灯,诱杀成虫,在低龄幼虫未分散前用10%苯醚甲环锉悬浮剂1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螺狮类,可用茶籽饼45~60 kg/hm2加温水750 kg/hm2浸泡1个晚上,取其滤液喷杀。
3 讨论与结论
所试种的睡莲品种均能在热带地区较好的生长,植株长势较好,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说明热带地区的气候是较为适宜其生殖生长的。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每个品种特性的差异,按照不同应用场地来选择合适品种,如园林水景中定植的植株应选择繁殖系数相对较低的品系,否则因繁殖力高而导致长时间植株拥挤,或植株及花朵越来越小、开花数量变少等现象。
睡莲是水景园建设主要植物材料之一,具有较强的景观效果、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前人的研究多侧重部分睡莲科植物间的关系,与其它植物相比,尚存在系统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在引种国内外优良品种同时,应加强我国睡莲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国振,邓惠勤,李祖修,等. 睡莲[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李明华,朱红莲,刘义满,等. 对应城市——菜用睡莲种植户的调查[J]. 长江蔬菜,2011(16):42.
[3] 余翠薇,陈煜初,余东北,等. 不同类型睡莲的特点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 694-1 695.
[4] 张海平,房伟民,陈发棣, 等. 部分睡莲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32(4):47.
[5] 李淑娟,樊 璐,原雅玲,等. 关中地区引进耐寒睡莲品种观赏性状评价及优良品种筛选[J]. 陕西林业科技,2010(3): 15-18.
[6] 刘艳玲,徐立铭,倪学明,等. 睡莲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J]. 植物分类学报,2005,43(1):22-30.
[7] 韦平和,陈维培,陈瑞阳.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置的探讨[J]. 植物分类学报,1994,32(4):293-300.
[8] 余翠薇,陈煌初,余东北. 热带睡莲引种试验初报[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3.
[9] 朱红莲,刘义满,钟 兰,等. 菜用睡莲的栽培和效益[J]. 中国蔬菜,2011(3):54-55.
[10] 刘义满,吴仁锋,杨绍丽. 24中莲病害名录[J]. 长江蔬菜,2015(22):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