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7-11-22王卫忠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胆脂瘤外耳道中耳

王卫忠

(张家港中心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38)

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王卫忠

(张家港中心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38)

目的观察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43例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本组患者螺旋CT检查,随后与手术确证指征对比,以此判断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螺旋CT检查中,本组患者检测出存在中耳窦腔内软组织密度留影者37例,骨质受损者43例,中耳窦腔骨缘硬化者39例,经手术证实分别为34例、35例、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分别为91.89%、81.40%、84.62%。此外胆脂瘤于螺旋CT下显示,发生部位依次为中耳腔25例(58.14%),乳突14例(32.56%),外耳道4例(9.30%)。结论螺旋CT应用于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对患者病理情况准确反映,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螺旋CT;胆脂瘤型中耳炎;内线囊袋

胆脂瘤型中耳炎即中耳胆脂瘤,关于本病的病因在临床中存在分歧[1],临床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导致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表现,最终可至聋,对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本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基于传统CT作用原理上,不断技术改进、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图像质量上的新型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诸多病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次研究将螺旋CT引入至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以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43例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评价其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43例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本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35.4±3.7)岁,病程2年-15年,平均病程(15.3±2.2)年,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听力减弱者39例,外耳道流脓者31例,耳周脓肿者2例,面瘫者4例,头痛者28例,伴有类脑膜炎表现者3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螺旋CT检测,机器选用西门子Sensation Cardiac 64层CT,患者取仰卧位,自外耳道至岩骨上缘作横断面平扫,扫描参数为:层厚2 mm,间距2 mm,电压120 kV,电流250 mA,时间1.8 s-2.4 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

2 结果

2.1 螺旋CT诊断与手术确诊情况比较 在螺旋CT检查中本组患者检测出存在中耳窦腔内软组织密度留影者37例,骨质受损者43例,中耳窦腔骨缘硬化者39例,经手术证实分别为34例、35例、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分别为91.89%、81.40%、84.62%。详细数据见表1。

2.2 胆脂瘤发生部位 经螺旋CT对本组43例患者扫描显示胆脂瘤发生部位依次为中耳腔25例(58.14%),乳突14例(32.56%),外耳道4例(9.30%)。

表1 本组患者螺旋CT诊断与手术确诊情况比较

3 讨论

胆脂瘤型中耳炎早期症状不显著,缺乏特异性,但随着病情发展,可造成面神经麻痹,通过逐渐扩张至颅内,进而形成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临床治疗以早期确诊后及时进行手术为原则,以清除病灶、保持耳内干燥、解除胆脂瘤对患者机体的破坏、避免因延误病情伴发相关并发症为治疗目的。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自第一代至今螺旋CT技术持续优化、改进,不断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图像质量,通过连续旋转扫描,不均提高了扫描速度,且可绕人体行螺旋式采集数据,增加了信息处理灵活性,以此获得三维信息,更助于临床病情分析,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胆脂瘤型中耳炎在螺旋CT的表现包括:鼓室与鼓窦人口内软组织块影,以团片状或团状为主,部分患者盾板骨质变钝或完全消失,此外听小骨骨质移位、破坏等。在临床相关报道中显示,在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中,骨质破坏是重要依据指标。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螺旋CT检查中本组患者检测出存在中耳窦腔内软组织密度留影者37例,骨质受损者43例,中耳窦腔骨缘硬化者39例,经手术证实分别为34例、35例、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分别为91.89%、81.40%、84.62%,发生部位:中耳腔25例(58.14%),乳突14例(32.56%),外耳道4例(9.30%)。由此说明,螺旋CT在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中可准确发映出患者腔内病变情况(结构、部位、范围),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综上,螺旋CT应用于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对患者病理情况准确反映,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1]李必强,王小铭,黄显龙,等.HRCT常规重建与后处理对CSOM及中耳胆脂瘤诊断价值[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1(2): 304-308.

[2]孙健.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4(S1): 62-63.

猜你喜欢

胆脂瘤外耳道中耳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
漫谈中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