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 精准发力

2017-11-22文丨

遵义 2017年21期
关键词:遵义市关门贫困村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龚 琴

脱贫攻坚 精准发力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龚 琴

道真自治县山村新居(资料图片)

遵义多山,一山连着一山,一眼望过去,总有山的轮廓映入眼帘。连绵的群山将遵义分割为“两个世界”,一边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另一边是大山阻隔贫穷闭塞。

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个轻松的话题。村镇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落后, 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困难,水、电、路、住房、能源、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是遵义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实际。贫困成为遵义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

如何回应民生期待,使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一起同步小康,十八大以来,遵义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在“同步小康”中掉队。对于遵义人来说: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这是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作为贵州省农村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2012年初,遵义市仍有贫困乡镇116个,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162.48万人。也就是说,近7个遵义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何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工作机制,真正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户上、扶到根上?如何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脱贫力量,真正把脱贫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也就是说:靠谁去脱贫?怎样实施好扶贫?就成为遵义市必须抓好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就成为遵义市必须首先做出的回答。

很快,遵义有了自己的“时间表路径图”。

从大的时间表上看,必须实现和全国同步小康,现在已经进入关键的倒计时阶段。

从路径图来看,四个扶贫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大的“节点”、116个重点扶持乡镇是一个中间的节点、871个贫困村是一个个小的“节点”;而要使扶贫工作落地有声、见到实效、快出成果,就必须让一批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人,在这些大、中、小的一个个“节点”上去站岗守位、去精准发力。

接着,遵义做出了自己的响亮回答。

这就是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思路和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以来,来自省、市、县各单位的1698名机关干部到各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而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工作全覆盖。

遵义建立完善党政一把手担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压实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和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五主五包”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构建起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和任务链。

43岁的曾普宇是桐梓县黄连乡上螺蟹村的村民,2014年,母亲在重庆动手术花掉十多万元,再加上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生活眼看就要毫无着落。2015年,桐梓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就及时吹进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让几近绝望的曾普宇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曾普宇用“山一家,水一家”来形容在黄连乡上螺蟹村村民们的居住情况,自家的木瓦结构的小屋早就风雨飘摇,公路都不通,更谈不上城里人拥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一年后,曾普宇的记忆里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端午节刚过,一家老小五口就打点了简单的行李,搬进了紧邻县城燎原镇的花园移民新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旁几十栋小洋楼依次排开整齐而气派。

2016年,花园移民新村共接纳了两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共计698户3217人,涉及桐梓全县13个乡镇59个村,其中像曾普宇家这样的精准扶贫户560户2572人。大家为这个新聚集的社区取名“思源”,就是要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新生活,懂得“饮水思源”。

螺蟹村的变化是遵义市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遵义市对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条件落后、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的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农民往外搬迁,进行集中安置。探索出了“三搬三变”的集中安置方式,即“搬到县城区,农民变市民;搬到经开区,农民变工人;搬到商业区,农民变商人”。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与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实现移民就业和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2016年实施152个安置点搬迁1.68万户7.23万人,完成住房建设1.67万套,搬迁入住1.58万户6.88万人,基本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2017年实施65个安置点搬迁2.45万户10.2万人。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扶贫不能只是“输血”,让贫困户自己会“造血”,这才算是真正的“拔穷根”。

“家里没有盐了,需要去镇上买,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门,爬坡上坎要走好几个小时。”已72岁的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关门山村民汪代选对以前的日子记忆深刻。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循环着祖祖辈辈的“刀耕火种”……这是几年前关门山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太过贫困,关门山的姑娘都嫁出去了,男子娶不到媳妇,为了成家,就只能出去做上门女婿。几年前,关门山21户人家中只有不到7家留在了当地。汪代选有三个儿子,全都“嫁”到别家当了上门女婿。虽然贫困,但在关门山生活了一辈子的汪大爷离不开这片土地。孩子们全都到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去了,和老伴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回来,一享天伦之乐。

转机出现在2009年。重庆鑫程药业看中了关门山的土质和气候,认为这里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在附近流转土地种植药材。汪大爷家有30亩土地流转,一亩一年200元,仅这一项一年就净收入6000元。除此之外,汪大爷还和附近的村民一起,每天帮公司种药,一天的工资100元,每月能挣3000元。

遵义坚持把持续增收作为脱贫的首要任务,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目标,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上项目、围绕项目抓配套,因地制宜、精准指导每个贫困乡镇、贫困村确定2至3个扶贫产业,推动脱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目前初步培育形成了赤水石斛、桐梓方竹笋、务川山羊、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区、务川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解决农民就业110万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4.5万人。

搭桥、铺路、招商、引智。五年来,一切换了模样。

遵义会议会址旁的槐树见证了曾经的波澜壮阔,也目睹了遵义曾经的艰苦岁月。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到达遵义,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那时,贫困交加、备受压迫的遵义群众支持红军、踊跃参军。他们的初心是为了得到解放,也是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

峥嵘岁月,已随湍急的历史洪流奔腾而去,但遵义人民从未停止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80多年过去了,遵义人民再出发,开启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长征”。

这是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遵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四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紧扣“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推进“十项行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教育、医疗健康、财政金融、社会兜底、社会力量包干、特困地区特困群众、党建),积极构建起“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脱贫格局和“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捆绑发展、整体推进”的攻坚体系,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11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实现41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2年初162.48万人减少到2016年末32.22万人,减少了130.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初21.73%下降到2016年末4.88%,下降了16.85个百分点。

这是一场硬仗。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遵义贫困现状仍然呈现“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征。贫困的原因或许有许多种,但脱贫的办法层出不穷,脱贫的情怀始终未改。

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代表们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遵义市各级党委、政府与党员干部们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遵义市关门贫困村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关门
关门的那只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