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2017-11-22杨福生康宁超马俊平马维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椎间经皮腰椎间盘

杨福生 王 文 康宁超 马俊平 马维平

(北京市中关村医院脊柱微创治疗中心,北京100080)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杨福生△王 文 康宁超 马俊平 马维平

(北京市中关村医院脊柱微创治疗中心,北京10008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经过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后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17.8%,并且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性[1]。近年来, 随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手术的广泛开展,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RLDH) 的病人不断增加,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复发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2,3]。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有 5% ~ 20%的病人临床效果不满意, 其中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是最主要的原因。RLDH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腰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但是病人初次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存在瘢痕组织,且与硬膜之间粘连较为密实,致使二次手术的后路翻修术难度系数加大,行该种治疗方式会加重硬膜撕裂及马尾损伤风险,不仅如此,翻修手术需要扩大开窗面积实现减压目的,这会造成病人腰椎的不稳定性[4~7]。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近年来发展较快,技术日趋完善,并且为RLDH的治疗提供更加先进的理念,PELD可以通过椎间孔入路,可有效避开初次手术遗留的瘢痕组织,降低病人硬膜粘连、神经系统受到损伤的风险,同时不会破坏病人的脊柱后方结构,疗效显著。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进行了64例PELD手术治疗RLDH病人的临床效果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现进行报告:

方 法

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自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64例PLDH病人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46.3±3.4岁。L3-4突出5例,L4-5突出42例,L5-S11突出 7例。初次手术类型:腰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45例,显微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12例,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7例。复发时与初次手术同侧突出病人57例,对侧突出病人9例。该组病人无症状间歇时间为6个月~25年,平均12年。其中有10例病人有明确外伤病史,余54例病人均表现为慢性病情加重表现。

本组病人纳入标准为:①经腰椎间盘的影像资料显示,病人的复发部位与初次术式同一阶段的同、对侧突出,无症状间歇期大于6个月;②主诉疼痛为单侧下肢呈放射痛和麻木,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经保守治疗后无效。

本组病人排除标准为:初次手术后,病人后期形成瘢痕组织并压迫神经系统病人;腰椎不稳定性病人;伴随腰椎管狭窄症状病人。

2.手术方法

本次手术设备选用德国Spinendos和Joimax公司的腰椎间孔内镜系统、美国Ellman公司的双频电极设备。

病人手术体位呈健侧卧位,髂腰部垫圆柱状体位垫,使椎间孔向手术一侧轻度张开,顺沿棘突标记的后正中线与手术侧髂棘上沿线定位。在正位C形臂的X线设备的透视下定位病人经腰椎间隙中央而过的水平线,顺后正中线一侧开约12厘米为平行线,在侧位X线设备的透视下顺腰椎间隙的倾斜方向定位1条侧位线。两条线路交汇点为手术进针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以1%的利多卡因10 ml逐层浸润麻醉,18号穿刺针与矢状面呈30度角进针经皮肤、皮下、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到达椎体上关节突前下缘,并在关节突周围注射0.5%利多卡因2 ml,经18号穿刺针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为中点皮肤切开约0.8 cm,沿导丝插入直径2 mm的扩张导棒,并沿导棒逐级插入3.5、4.5、5.5 mm扩张导管扩大手术通道。逐级取出扩张导管,沿2 mm直径扩张导棒插入3 mm直径锯齿状铰刀,铰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插入导丝,取出铰刀和导棒,再沿导丝插入3 mm直径导棒直达椎间孔,取出导丝,沿导棒分别置入5、6.5、7.5 mm直径铰刀,铰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扩大椎间孔,并置入7.5 mm工作套管达椎间孔内,经工作通道置入椎间孔镜。通过电极切割内镜下呈现的蓝染组织,同时适当清除瘢痕组织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术后检查无活动性出血,退出工作套管,术后病人的疼痛情况可服用镇痛药物缓解,术后2小时可下床,2天可出院。出院后进行适应性锻炼。

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1、4、12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后12个月进行复查,并通过改良版MacNab进行疗效判定。

4.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PELD手术治疗RLDH临床疗效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均值±标准差(±SD)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 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VAS 评分

术后即刻疼痛感的缓解程度有差异,并对其术后1、4、12个月后VAS得出的腰痛、腿痛评分有明显下降,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 0.05,见表1)。

2. MacNab疗效评定

参与研究共64例RLDH病人,术后12个月疗效评定结果为,其中有47例病人疗效为优,6例病人疗效为良,7例病人疗效尚可,4例病人疗效较差,本次研究疗效优良率为82.81%(见表2)。

3.并发症

64例RLDH病人中,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撕裂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椎旁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有4例病人出现术后减压神经系统支配区域麻木感加重情况,发生率为6.25%,给予超短波、理疗以及系统康复训练后症状有所缓解。

4.复发情况

术后16个月随访出现复发情况的病人有2例,分别于术后16个月及术后15个月出现复发症状,复发率为3.12%,通过疼痛阶段减压与椎间融合治疗后,疼痛症状有缓解。

讨 论

RLDH是指病人初次进行手术的节段中保留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在手术同侧或对侧方向再次突出压迫病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病人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同时无相关症状间歇期大于6个月[6~8]。根据相关报道显示,RLDH与病人性别、年龄、体重、突出类型、纤维环完整与否、手术方式、髓核组织摘除量、手术医生的经验、技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另有文献报道,除上述因素外,RLDH还与病人是否有明确外伤病史、医生术前康复指导、术后健康教育、病人治疗依从性之间也存在关联[9]。

传统的RLHD后路翻修手术的难度系数较大,原因是:病人初次手术后遗留的瘢痕组织与硬膜、神经系统之间粘连情况严重,瘢痕组织附近的炎性血管增生,二次进行后路侵入手术均需要切开病人的瘢痕组织,但是这样导致病人出现神经损伤以及硬膜撕裂损伤的风险较大[10~12]。而PELD手术则是通过病人侧后方入路治疗RLHD,这种方式不需要切开或通过病人的瘢痕组织区域,同时使用水压控制病人的静脉出血量,利用射频电极电凝出血点,并且水中手术方式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PELD手术方式能够在病人的椎间隙以及椎间孔内完成操作,可减小手术对病人神经系统的压迫,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PELD 还可行椎间孔扩大成型, 减压出行的神经根,适用于治疗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 LDH。综上表明, 经椎间孔减压对椎间孔空间的扩大作用显著高于经后路减压, 且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经后路减压后,腰椎后伸及旋转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可能引起医源性腰椎不稳 。

表1 手术前、后的腰、腿痛VAS评分比较(±SD)

表1 手术前、后的腰、腿痛VAS评分比较(±SD)

腰痛 腿痛术前 6.26±1.43 7.76±1.04术后1个月 3.28±0.76 2.35±0.75术后4个月 1.78±0.81 1.34±0.82*术后12个月 1.31±0.88* 0.73±0.86*时间

表2 术后疗效评价

本次我院进行的PELD手术治疗RLDH临床疗效研究中,病人术后的疼痛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同时对病人术后1、4、12个月后进行VAS评分,结果显示病人的腰痛、腿痛评分有明显下降,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 0.05);手术完成12个月后,通过改良版MacNab标准对64例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由于有4例病人出现术后减压神经系统支配区域麻木感,加重情况,因此优良率呈现逐渐降低的情况,但以术后一年为时间标准,其中有47例病人疗效为优,6例病人疗效为良,7例病人疗效尚可,4例病人疗效较差,本次研究疗效优良率为(82.81%)复发率小;64例RLDH病人中,无术后椎间缝隙感染、硬膜撕裂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椎旁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6个月出现复发情况的病人有2例,复发率为(3.12%),通过疼痛阶段减压与椎间融合治疗后,疼痛症状有缓解,证明PELD治疗RLDH效果显著。

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手术,根据本次实验表明其效果较为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1]董健文, 戎利民, 冯丰, 等.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 1(4): 204 ~ 210.

[2]Watters WC, McGirt MJ.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conservative versus aggressive disc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 Spine J, 2009, 9( 3) :240 ~ 257.

[3]Aizawa T, Ozawa H, Kusakabe T,et al. Reoperation for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tudy over a 20- year period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J Orthop Sci,2012, 17( 2) : 107 ~ 113.

[4]康健, 樊碧发, 程亮, 等. 经皮三靶点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16, 22(4):281 ~ 286.

[5]汤锋武, 陈旭义, 蒋显锋, 等. 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 2014, 13(5):416 ~ 419.

[6]崔胜杰, 王立涛, 代宏杰, 等. 经皮内镜改良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河北医学 , 2016, 22(1):155 ~ 157.

[7]徐宝山. 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的选择与应用. 天津医药, 2015,3(11):1239 ~ 1243.

[8]高浩然, 周程沛, 高全有, 等. 侧后方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华全科医学,2015, 13(4):547 ~ 549.

[9]谭斌, 刘雄文, 胡辉林, 等. 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海南医学,2015, 02(5):654 ~ 657.

[10]马超, 刘光旺, 谢林, 等. 全内窥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华医学杂志 , 2015, 95(23):1807 ~ 1810.

[11]宋科冉, 李振宙, 侯树勋, 等. 经皮椎间孔入路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 05(8):626 ~ 629.

[12]滑国田, 袁志刚, 赖茂文, 等.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6, 13(1):53 ~ 55.

10.3969/j.issn.1006-9852.2017.06.016

△通讯作者 yfs-0@126.com

猜你喜欢

椎间经皮腰椎间盘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