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监控方略
2017-11-22俞富江
俞富江
(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 浙江 桐乡 415200)
第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监控方略
俞富江
(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 浙江 桐乡 415200)
当前,第二轮修志工作已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但在编纂的组织、业务指导和质量监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各级地方志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诚然,要确保二轮志书的编纂质量,除了提升编审人员素质外,还必须坚持全方位的质量标准,切实把好组稿关、编审关、评稿关和装帧关的质量监控,才能修出精品佳志。对此,笔者就如何把好组稿、编审、评稿和装帧四关质量监控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第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监控策略
志书的编纂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要确保第二轮志书的编纂质量,除了提升编审人员素质外,还必须坚持全方位的质量标准,切实把好组稿关、编审关、评稿关和装帧关的质量监控,才能修出精品佳志。对此,笔者就如何把好组稿、编审、评稿和装帧四关质量监控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一、把好组稿关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第二轮修志模式主要由各部门各单位提供志书稿件,而后由地方志编辑部编修成书。《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如此发展变革的现代社会,20年之间的资料,如何搜集、整理、保存,这确实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所以,做好二轮志书资料征集、组稿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确保志书稿件的供稿质量,志书组稿关的质量监控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精心设计框架,做好组稿前的准备
在第二轮修志中,一些地方志书存在着框架雷同,内容雷同的问题,使得志书的个性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在志书篇目结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延续性、时代性、地方性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适合甲地的篇目不一定适合乙地,志书篇目一定要紧紧围绕地域特色来设计。具体来说:一是精心设计篇目。志书篇目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蓝图,它是搜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编写的依据,总纂合成的纲领,也是组织实施编纂工作的重要基础。篇目设计的基本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志体;领属得当,类目全面;层次清楚,排列有序;标题简明,特点突出;便于查阅使用。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以党委、政府的名义联合发文、召开修志工作会议,文件和会议是布置志书编纂工作的基本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引起各承编单位领导的重视,从而确保志书组稿工作顺利按时完成。三是组织撰稿员培训。根据每个阶段编纂工作的进展情况,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安排志书编纂基础知识培训和讲座,对志稿进行点评,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使撰稿员加深对志书编纂工作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对志书组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地掌握志书的性质、体例和编写方法,提高志书供稿质量。
(二)加强联系沟通,适时进行编写的指导
布置好志书组稿工作后,责任编辑要及时和承编单位取得联系,落实撰稿员。然后就选材和志书体例方面加强与撰稿员的联系、沟通和指导,认真抓好志稿撰写前的准备。志书编辑部统一要求各承编单位先上报类目框架,因为类目质量决定全书的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类目选材,责任编辑审查承编单位上报的类目框架,看类目框架是否合乎选材要求,是否反映了该单位一个时期工作中的大事要事、重点工作、重大的改革措施、新事特事、获得省以上荣誉称号及其重要信息资料,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凑”。与撰稿员一起协商调整类目框架内容,类目框架调整好后,再进行撰稿。与此同时,加强与撰稿员协调、沟通,随时掌握编写进度,对类目的要素、体例进行指导,解决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适时举办小型业务交流会,必要时上门进行指导。
(三)严格上报程序,认真审核初始资料
为保证各个单位上交志稿质量,编纂方案应对志稿报送程序做出详细说明。志稿在报送时要署名,同时须经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以示资料的准确性。志稿审核的原则及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有悖历史事实;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令;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统计口径和对外宣传口径;是否惨有“水分”;是否有涉及泄密的内容;是否在专业性的内容上有违背科学的差错;在所记述内容上是否保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的统一,前后吻合。一旦发现疑点和问题,就要及时核实解决。涉及政治和政策敏感性的内容,要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对不合格的志稿,要求承编单位重新返工后上交。为了生动、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要广泛征集图片资料,对报送来的图片资料进行严格审查把关。要看图片是否反映当地一个时期内的特色,像素是否合乎要求。通过对志稿的严格把关,从而为志书编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好编审关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关键和重点
提高二轮志书质量,志稿加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包括从政策水平、法律法规、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审稿与加工。志书编纂必须实行责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分工负责制,责任编辑负责分管部分志稿的初审,副主编分管一定篇目志稿复审,主编负责全书终审。作为一部地方志书,志书审稿不能离开志稿去空谈,一定要深入基层,对志稿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和探讨。同时,编纂人员做好“三审”,工作上虽然麻烦一点,但它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可轻视和忽视。
(一)初审
初审是编审质量监控的第一关。当志书初稿完成而尚未送审之前,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预审,通常称为初审。其基本做法:承编单位独立编写的篇目,由承编单位进行初审,并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复审稿,盖上承编单位公章,送志书编辑部复审。多部门编修的篇目,经承编单位初审后,交统编单位进行初审,修改并形成复审稿,盖上统编单位公章,送志书编辑部复审。在此基础上,责任编辑负责对志稿取舍和编纂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初审,并认真完成编辑修改加工任务,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二)复审
复审是编审质量监控的第二关。一般指下级交上一级审查的志稿。复审阶段,编辑部对复审稿进行审核,各承编、统编单位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评审稿。评审稿由责任编辑按所承编目送副主编审核,副主编负责志稿从政治观点、专业知识、文字规范等方面的复审把关,解决初审编辑修改后还存在的问题,并对是否进行重大调整和修改提出复审意见。复审批改完成后及时返回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要及时消化处理副主编提出的复审意见。然后,主编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报编纂委员会终审。同时,注重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参加复审。因为他们是熟悉专业知识,有其学历、阅历和经验,发挥人多智广的作用,人多发现的问题多,纠正的问题多,有助于提高志书质量。初审、复审不仅从政治观点、体例、资料、文字等志稿质量方面起到把关作用,而且还能培训和锻炼一批修志专业编纂人员,更有助于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终审
终审是志书审查的最后一关。由主编负责对全书的总体把关,加强体例协调,实现全书的整体性,重点检查选题选材是否得体,体裁运用是否得当,文风语体是否统一,条目内容要素和记述程序是否符合规范等,从而实现文、图、表及其他附属资料的合理布局和有机融合。编纂委员会对评审稿进行全面评审,对史实资料有较大补充或重大调整的,由责任编辑会同承编单位完成修改。终审合格后,编纂委员会签署意见,并报同级政府批准,由地方志部门负责出版事宜。志书主编根据终审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做出最后一次修改、补充,以求达到志稿的齐全和完整。在志稿改定送印之前,仍要进行基本的三次校对。有条件的话,可进行四校、五校。
三、把好评稿关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保障和完善
按照志书的编纂要求,创新开展志书评稿活动,对于提高质量、交流经验、以评代训和评稿纠错订讹等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评稿是志书编纂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稿进一步完善志书内容,消灭差错,相互学习借鉴编辑加工处理办法,进一步探讨志书编纂理论,提高志书编校质量和编辑的加工能力。
(一)通过审校,提高编纂质量
志稿评审是志书编纂流程中的必要环节。编纂志书在经过制订篇目、搜集资料、分头编写、集中总纂,形成评审稿后,都要召开志稿评议会,评稿人员对志稿进行认真的审读,形成书面评审意见,编纂人员对所提意见进行梳理、研究,再进行认真的修改加工,成为送审稿,进入验收程序。可以说,评审志稿是提高志书质量,减少差错和规范全书的统一的重要措施。通过评稿修改,不断提升志书的编校质量。
(二)通过交流,提高编辑水平
志书编纂业务交流活动是相互借鉴,共同学习的过程。各级地方志部门要选派主编、副主编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兄弟单位在修志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编辑人员集中学习修志业务知识,认真学习已出版的二轮志书编纂经验,熟练掌握修志工作的基本技能。编辑之间做到分工不分家,对加工处理志稿的方法开展经常交流探讨,能够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进而提高编辑人员工作水平。同时,编辑、副主编、主编对志书框架的设置和条目的写法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志书编纂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监控的重要措施。
四、把好装帧关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补充和升华
装帧设计质量是志书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体现志书的特性和特色,使志书具有最佳的视觉效果。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它指示着志书的定位、风格,顺着读者的心理和习惯来安排版式,吸引读者阅读,从而构筑一个高品位的艺术审美空间。装帧设计质量监控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封面设计、内文版式、环衬等等的监控。
(一)封面设计监控
封面(以及封底)是给读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位,所以封面的设计、制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讲,志书的封面,是整本志书的一个重要门面,当读者面对志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志书的封面,并通过封面对志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会由此慢慢对志书产生阅读兴趣。所以,主编在进行志书封面构思的时候,就要设计封面和内容的相符,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硬封,可采用2.5毫米以上的中纤板或进口纸浆板作衬板,属于新型环保材料。封面,自上而下依次为书名、断限、编纂单位、出版社名,居中横排。书脊,要突出志书的重要标识,要与整部志书的艺术风格相一致,是和封面、封底的结合部,自上而下依次为书名、断限、出版社。书脊书名设计既方便查阅,又会给读者一种韵律美。封底,是封面设计的的衬托和补充,封底的背景色与封面一致,封底图案要比封面小,与封面浑然一体,烘托出全书的鲜明个性。浏览国内已出版的二轮志书的封面,恰如走进一个五光十色的画廊。很多地方二轮志书的封面只有文字,或加上地图轮廓;也有些封面加图照,都是能代表地方特色的风景名胜图、城市鸟瞰图等;还有些封面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常生活图照,给读者以清新、放松、悠然自得的感觉。不管是文字,或是图照,也不管是古朴,还是创新,都是一种风格的体现,总的原则应是既不拘一格,又都各具特色。笔者认为:选择二轮志书封面照片,不一定非要围绕政治、经济、建筑、风景等主题展开,也可以选择以人为本,开拓视野,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图片,给读者以贴近生活、轻松舒适的感受,从而对整部志书产生舒适感和美感。为此,在设计二轮志书封面的时候应匠心独具,使构图、用字得体,并且彼此协调,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能使封面起着感应人的心理、启迪人的思维作用,从而显示出志书的高格调、高品位。设计之后的印刷与装订这两个环节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印刷要精美,装订要方正、平整,以使视觉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与全书的连接装订要紧密、牢固,这样才与封面的功能完全一致。好的志书封面,往往是除了具备其基本功能外,还能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志书编辑部要严把封面设计关,在把握志书庄重、简朴的同时,注重地方特色。同时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封面图片和文字进行把关监控,确保图片质量和文字正确。
(二)版式监控
志书内文版式整体上要端庄、稳重、严谨,志书的信息内容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版式设计即是将这些元素进行和谐编排,否则会导致版面沉闷、呆板。要增强志书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除靠内容之外,版式风格也很重要。全书排印规格应统一,诸如志书内容依次排为:扉页、版权页、插页、编审人员名单、序言、凡例、目录、概述、大事记、专篇、附录、索引、编后记。环衬,使用与封面协调的特种纸。纹理、厚薄视情酌定。文字的排列,字号的选择,图片、表格的处理,底纹的铺设,花线的使用,等等,都要有所讲究。诚然,志书的资料性工具书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常以新招出奇制胜,而应体现稳重、有序的风格。近年来已出版的二轮志书,大多志书在版式上追求的是一种清秀、高雅的美。目录:“目录”二字用小一号字,通栏横排居中,占8行。列入目录的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专篇、附录、索引、编后记。章节体志书一般列至节标题,条目体一般列至三级标题。各级标题通栏横排,以字体字号区别并逐级退格,以点线连接页码。标题:一级标题(篇):用小一号字,通栏横排居中,占8行,接排正文。(或用小初号字,通栏横排居中,占1页。)二级标题(章):用二号字,通栏横排居中,占6行,接排正文。三级标题(节):用三号字,通栏横排居中,占4行,接排正文。四级标题(目):用小四号黑体,左空2字排,占2行,接排正文。图(照)片与正文内容统一,周围不加修饰图案,说明用小五号楷体,示意图等其它插图视情而定;表格按照编纂要求进行设计,总标题和表外附加与上下文各距半行。跨页表一般双页跨单页。总标题用小五号黑体,通栏横排居中;表号用小五号黑体,排于表头左部,左空1字;计量单位用小五号宋体,排于表头右部,右空1字;行标题和列标题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排;表内数据用小五号阿拉伯数字,个位对齐;表外附加用小五号楷体,排于表下方,左空1字。图表及文字的安排适宜,使人既不感到单调,也不觉得繁杂。讲究版面上的统一性与秩序性,可以增强全书使用上的便捷性,以及读者的阅读快感。版式风格的形成,是一部志书成熟的标志,也是编纂人员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的和谐统一。要把二轮志书修成精品,对版式包装这一环节是决不能掉以轻心的。对此,志书编辑部对版式进行严格的监控,要求各责任编辑对排版清样版式进行认真的审核,含文字字体字号、间距、数字是否转行、书眉是否规范、标题是否沉底、图表是否随文、版面留空白是否过多、图片是否清晰等内容,责任编辑审核后,编辑部再安排专业人员分工审核,确保版面质量。
参考资料:
胡小春:《编纂质量监控方略》,(《年鉴论坛》第五辑,201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