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2017-11-22祁丽

度假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明旅游

祁丽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祁丽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阶段中国梦追求的伟大目标。旅游地理专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息息相关,也应该是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主题内容之一。该文结合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创新实际,就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整体内容的构架进行了探索。

生态文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学内容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生态问题变成了全世界都要面对的生存问题,因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造美丽中国,也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问题,我们的企业和政府,学校和家庭,东西南北各地区“都应尽其所能,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家园”[1]。而作为与生态文明建设最为相关的学科旅游地理专业,更是肩负着对民众普及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进行课程的改革创新,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教学、研究体系,在整个构架中予以贯彻。

1 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中国旅游地理教育的地位

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表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需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就提出了许多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比如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在十七大、十八大中又加以完善,将生态文明置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因为在这样的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新一轮发展的难得机遇。

2)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生态问题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对自然的过度征服、索取造成的,近代以来,自然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大气污染、森林被过度砍伐、沙漠化扩展、资源能源危机……自然对人类索取的报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时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了人类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时期人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而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均不谋而合。尽管中国步入工业社会的时间比西方晚了很多,但工业社会的“后果”也危害到了我国的生态平衡,各种环境问题近些年层出不穷,影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追求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3)生态教育是中国旅游地理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在民众心中根植生态思想,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义不容辞地应该肩负起之一历史使命。旅游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旅游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旅游地理学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3]。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与自然和环境密不可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在旅游地理教学方面一定要注意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旅游发展的思想观念,应该努力营造探索既发展生产又保持良好生态的理论,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山清水秀”“山川秀美”的美丽中国。中国旅游地理不仅是地理旅游类等专业得必修课,也是各院校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还是外语、管理、经济等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应该说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很明显。生态教育是中国旅游地理的历史使命,生态教育的内涵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教育,也包括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教育,因而需要加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教育体系的创新建设,力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学能效。

2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科体系构建

综观现阶段中国旅游地理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其中都不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等内容,然而其中占比和内容含量都远远不够,《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教材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但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还应综合实际教学情况,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地理学科体系,注重实践典范和经典案例的深化教学、推广教学,营造充满着浓烈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的课堂。

1)整合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与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内容系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先导,在具体的旅游地理课程理论教学中,比如环境调研、旅游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内容的教学时,紧密联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实践演练内容。比如,现实的旅游省的旅游区建设中,有许多的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城,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示范景区等,这些都应与旅游地理的课程教学相补充、相对应,用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作为最佳的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参照的对象,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意义。

2)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意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贯彻是基本到位的,但是由于现代旅游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的部门和行业有许多,从上至下涉及的人员也较广泛,比如像生态旅游性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开展的旅游活动,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大、要求高,这时就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具有学术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管理和实践。我们旅游地理课程正是为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因而在教学体系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倡导者、践行者的意识,既通过理论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典范的经典论述和实际行动,启迪学生的应用智慧,让他们体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言与行的规范,有懂得在实际的建设中自己应该称为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经典案例的教学,拓展实践路线。案例教学,是旅游地理课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受欢迎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之一,对于学生而言,现实存在的事实案例能够使之产生切实的触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导向教学是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旅游地理课程的重要的教学模式。诸如“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筹谋大香格里拉”等生态旅游目的地创新案例、“深圳世界之窗——打造中国第一旅游品牌”等案例都充满着浓郁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而且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线提供的方向参考,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基础,因而这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施设计创新

确定好机遇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设计,因为有生态文明思想的贯穿,在教学实施时是否能够有效践行,是很重要的。

1)课堂讲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无论是何种教学内容,课堂讲授都是不可或缺的教授方式。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的结合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讲授的时候,要注意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产发展战略思想,我们发展旅游业,是为了经济效益,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真正从思想体系上,为学生构建生态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可以通过撰写报告,设计实践案例等,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旅游与地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否已经具备了地理区域感空间感、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

2)任务教学营造生态文明实感。旅游地理是与实践结合地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任务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的学习,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学会应用。而这应用正是学生深入理解旅游地理、理解环境和生态的催化剂。比如,旅游地图的教学,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旅游地图,产生空间地域感,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了额外的任务,就是在不同省份标记出著名旅游景点的位置,比如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的位置,五岳的大概位置等。这样的小任务,能够加深学生对空间地理了具体感受,而且对景点的标记,让学生对青山绿水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更清晰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和尊重,再结合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3)自主学习实现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创新。自主学习,是目前各个教学系统中都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地理的实践教学中,自主学习同样有着不小的优势和作用。旅游地理学科中的自主学习,可以从旅游、地理的实践性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构架中,我们可以在发展的同时,换来“更青的山”“更绿的水”而且这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符合每个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景。而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完全向学生展开。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整体调控、实施检测和考核评价。在自主学习活动展开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充分信任学生,敢于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而学生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比如,自主进行区域旅游的分析,将学过的旅游资源、交通、线路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做成讲稿和PPT,展示给同学和教师看。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而且,由于大学生由于精力充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大都充满了激情和热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能对生态文明的意义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产生创新火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加油鼓劲。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创新探索,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实践,需要教师摆正生态文明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与地位,需要教师统筹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结合生态文明的思想来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地理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有当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改造达到了“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和谐。

[1]新华社北京专电.2014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共识》[N].光明日报,2014-1-3.

[2]高吉春,张林波,潘英姿.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

F59

A

1672-7517(2017)08-0078-02

2017-08-05

2017-08-20

祁丽(1981—),辽宁辽阳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文明旅游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对不文明说“不”
旅游
文明歌
试论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