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评论引导舆论策略探析
2017-11-22邹海涛
◎邹海涛
地方党报评论引导舆论策略探析
◎邹海涛
当前,随着传播技术发展,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日益多元化。党报评论长期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甚至一度一呼百应、一纸风行,但如今地位和价值显然受到各种新媒体及新的传播方式巨大挑战和冲击。党报评论就采取相关策略,适时发声正确发声、旗帜鲜明发出党报最强声音、创新方法唱响时代好声音,在众声喧哗中引导舆论,这是当前党报评论的紧迫任务和核心依归。
地方党报 评论 引导 策略
在党报尤其地方党报的宣传报道中,评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当前,随着传播技术发展,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日益多元化。党报评论长期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甚至一度一呼百应、一纸风行,但如今地位和价值显然受到各种新媒体及新的传播方式巨大挑战和冲击。
近年来,有不少人“看空”或者“唱衰”党报评论,而实际上,党报评论在多元舆论生态下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生存空间不是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舆论生态,党报评论不能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更不能在观点竞争中迷失自我、盲目迎合。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从而发挥好“第一提琴手”的作用?适时正确发声、旗帜鲜明发出党报最强声音、创新方法唱响时代好声音,在众声喧哗中引导舆论,这是当前党报评论的紧迫任务和核心依归。
评论立言,让党报适时发声
作为主流媒体的灵魂,好的党报评论具有传播意见性信息的功能。媒体竞争进入“观点时代”,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深层因素,迫切希望媒体对新事件、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解读和评论。言论建设是党报体现主流新闻和大报风范的风向标和着力点,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声是必须的,而发出正确的声音更是必须的。
重大事件不能缺位。身为改革开放时代,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学习好、解读好、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而评论是一个重要窗口。评论必须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坚定宣传好中央和地方党委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坚决维护好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权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声是省级党报责无旁贷的使命,第一时间发声起到舆论场上“定海神针”作用。
为资政提供参考。党报的评论不应是为了议论而发问,而应该是针对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评论,可以是全市中心工作、可以是部门工作也可以是百姓诉说,我们不用吐槽式的批评,也不用板起面孔教训人,就是来献一良策。对市委机关报而言,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工作的大局上来谋篇布局,“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走在长江磁湖口边找感觉”,始终站在火热的一线。在关键节点、重要工作中及时发声,成为市委中心工作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权威声音。尤其是中心工作,找到切入点。
以《黄石日报》“争当多极之首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评论策划为例。3月中旬,国务院原则同意《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订)》。作为黄石未来发展的总体系列设计出炉,是黄石市重要的热点事件。为此,黄石日报评论副刊部围绕重点,提前主动策划,以系列评论方式,通过探寻“争做多极之首,黄石如何找到着力点”这一主题,以“黄石的蓝图:立足长江中游的区域中心、黄石的空间:对接武汉的副中心城市、黄石的发展:产城融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切入点,分为3篇连续推出。系列评论一经推出后,得到了黄石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读者和市民朋友中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时评版通过组织评论记者以及通讯员来稿的形式,开设栏目参与讨论,从交通格局、产业布局、人才聚集等多角度进行阐述,为黄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言献策,每篇稿子主题集中,观点切合实际,文字精炼,质量上乘 ,达到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旗帜鲜明,发出党报最强声音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概括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有一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叫做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就是 “高举旗帜”的问题,也是对评论旗帜作用的一种肯定和强化。
发出报纸第一声,一直以来,评论在报纸尤其是在党报中,充当的也正是这种角色。在当下政治生态下,很多人退缩了,不敢发声,甚至要等别人要求发声,这是作为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一种悲哀。其实,不敢发声在于不知如何发声和发什么声音。
树立旗帜在于以正视听。社会转型时期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就是“吐槽”,凡对某件事情有想法都可以说几句,如果结构健全逻辑清晰,就成为了一篇评论。如果党报评论不及时发声,不准确发声,很可能将舆论主动权让给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很有可能滋生谣言。如天津码头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后,如同空气中有清新也有污浊一样,舆论场上在祈福天津、关注救灾、感动消防英雄、正面讨论声中,也出现了一些噪声污染般的质疑和指责。它们听起来似乎振振有词,实际上是不懂装懂的乱发议论,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云亦云,甚至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造谣生事。敏于顺势,在关键的节点和普遍的关心中及时发声。相反,只要牢牢把握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党报评论在热点事件上完全可以更加有效引导舆论。
树立旗帜在于权威发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大势、顺应大事,是党报评论的天职。在新的传媒竞争形势与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竞争力应该体现在“阐释权”。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党委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新闻媒体不应仅仅是解释一下了事,也不应仅仅是个简单的传声筒,而应有延伸、有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使之更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树立评论的旗帜,就是要以新闻的视角平视中心工作,以新闻的手法策划运作评论策划,以新闻的语言评述事实和观点,实现新闻和评论的高度融合。要善于借势,让评论演“连续剧”、打“组合拳”。党报评论要做得好,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牢牢把握党报评论的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更应该积极主动用好话语权,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表有影响力的系列评论。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强评论的宏观统筹,做好先期策划,选取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地围绕市委、市政府具体中心工作推出系列评论,一方面可以使评论的立意更高、视野更开阔、内容更充实、更能体现本地特色。另一方面,以系列评论的形式权威发声,以党报的公信力引导舆论,还可以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明确工作目标,明晰工作思路,指明前进方向,在干部群众中统一思想、振奋精神。
创新方法,唱响时代好声音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等进一步发展,自媒体言论对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机制仍在继续深化、复杂化,网络舆论场反权威、去中心化的倾向更为突出,受众心理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面宣传的舆论引导效果面临考验。惟有不断创新新闻理念,创新传播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壮大主流舆论、唱响主流声音。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两点:一是应对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要及时“加速”,抢占舆论先机;二是适应新常态适时“调音”,不断改进文风、创新表达。
加速。及时传递声音,精准阐释精神,就重大问题发表独家权威评论,在一些重大舆情事件中不失语、不乱语,在一些具体热点事件中及时介入、适当发声,彰显了党报独特的政论优势。比如,就“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经济工作会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撰写评论,深入阐释,独家解读,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等重大问题进行阐释,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一些具体热点事件中,及时与舆情对接、与公众对话,发挥以正视听的作用。
调音。主流媒体要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最终靠的是以科学、专业、鲜活吸引大众、引导大众。地方党报评论要放下架子,平等交流,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在实践中调整言说姿态、提高评说技巧,拒绝简单化、标签化,拒绝动辄上纲上线,鼓励个性化表达,以最恰当“音量”与和谐“音色”,进行精准化评论生产。
其次,地方党报评论要突出以本地特色言说民意、围绕热点实现新闻互补互动。贴近性是新闻媒体(报纸等)吸引受众(读者等)的重要内在基因,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素之一,贴近性更是地方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作为新闻表达载体方阵中最独特的样式,评论同样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体现贴近性原则。相比一些时评的“隔空喊话”“异地批评”,地方党报立足地方,更需要在“评身边事、说百姓理”方面做足文章,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言说“寻求党心与民意的共鸣”。
最后,地方党报评论也要拓宽视野,增加评论互动。视野的广度,决定了评论的宽度。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评论的题材,就会有议论的话题。将评论的“面”从以往主要集中于时政,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更广泛领域,基本实现了评论对新闻领域的全覆盖。如共享单车进驻黄石后,对这种新型模式尚未准确定位,通过组织各方面的声音进行充分讨论在辩论中自明,这样的评论不再是隔空喊话。
地方党报评论还要巧于造势,让评论有舞台。党报的评论要更有力量,首先要接好“天线”,准确把握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站位高、剖析深、分量足。如评论副刊部近年来推出的”早春六论“,是对当年诠释中心重点工作的一次梳理和对接,很好地发挥了党报评论“第一旗手”的作用,进一步统一了全市干部群众思想、坚定了发展信心。同时,注重评论品牌的打造,聚焦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在重要节点权威发声,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品牌效应,为放大党报主流声音积蓄起了磅礴气势。
[1]陈利云:《握好“金话筒” 当好“定盘星”》,《传媒评论》2016年第7期
[2]汪莹:《地市党报评论创新急需突破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5月3日
[3]蒋祖烜:《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新闻战线》2015年第10期
(黄石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