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章宗纪四》献疑一则
2017-11-22高美
高 美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章宗纪四》献疑一则
高 美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金史》是记录金朝历史兴衰的重要史籍,是公认的元代官修史书中最好的一部。虽智者千虑,但不免偶有疏漏,本文拾得中华书局本《金史》中所记史料疑误一则,希望对《金史》的进一步整理有所裨益。
《金史》;《章宗纪》;太康;少康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第267页,《章宗纪四》:“(泰和四年三月)尚书省奏:‘三皇、五帝、四王,已行三年一祭之礼。若夏太康,殷太甲、太戊、武丁,周成王、康王、宣王,汉高祖、文、景、武、宣、光武、明帝、章帝,唐高祖、文皇一十七君致祭为宜。’从之”。(1)
按:历朝历代宗庙祭祀帝王皆为古之优秀帝王,或上古贤君、或开疆拓土盛世明君,而夏太康却并非贤德君主,在此处出现并与历代贤君共享祭祀,记载或许有误。笔者认为祭祀帝王或为夏少康。
一、夏太康是否可以配享宗庙
太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创建者启之子,夏启去世之后,继任王位。但是太康在位期间耽于政事,喜好游猎,造成后羿篡权夺位的严重后果,而太康自己也是不得返国,作为失国之君,太康没有资格祭祀宗庙。
宗庙祭祀在中国由来已久,是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代圣帝明王的祭祀也起源很早。祭祀宗庙其目的既在于彰显孝义,又在于为后世树立楷模,并以祖先之制为治国要道。据《礼记·祭法》记载:“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2)记载中所祭祀之君王或为三皇,或为五帝,均为贤明之君,有功于民,从而世代受到祭祀,而夏太康似非贤明君主。
在诸多史籍中,对太康的评价也往往是过大于功。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作《五子之歌》。”(3《)史记·周本纪》记载:“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集解》韦昭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4)。又《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于洛之,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5)。以上记载,皆可说明太康并非明君。太康生活奢侈,荒废朝政,后羿集团乘机篡权夺位,造成夏民代夏政的恶果。帝太康被后羿驱逐,不得返国。历史上称之为“太康失国”。由此可知,太康并非贤君,作为失国之君,着实不宜配享宗庙。
二、隋唐以后历代帝王祭祀简析
在古代,对于贤德有功于民的先代帝王,如三皇五帝等都要举行崇祀。随着历史的发展,祭祀的先代帝王人数不断增加。秦始皇在巡游天下时,便祭祀过先代帝王。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过会稽,祭祀大禹。秦始皇祭祀先王也为后世开祭祀先河。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并立祠祭祀。到东汉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在那个时候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真正的大规模祭祀先代帝王,大约是自隋代开始的,并以为常祀。唐代设立三皇五帝庙,并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而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兴之地建置庙宇,以时祭祀。宋代更是广修历代帝王之庙,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牲以太牢,使先代帝王之祀成为定制。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不断增加祭祀帝王的数量,入主宗庙的帝王更是达到空前规模。
自隋朝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开始,未见祭祀帝王中有太康,据隋代及其后历代史书记载:
据《隋书》卷七《礼志二》:“并以其日,使祀先代王公帝尧于平阳,以契配;帝舜于河东,咎繇配;夏禹于安邑,伯益配;殷汤于汾阴,伊尹配;文王、武王于澧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汉高帝于长陵,萧何配。各以一太牢而无乐。配者飨于庙庭”(6)。又《旧唐书》卷二四《礼志四》:“帝喾,配祭于顿丘。唐尧,契配,祭于平阳。虞舜,咎繇配,祭于河东。夏禹,伯益配,祭于安邑。殷汤,伊尹配,祭于偃师。周文王,太公配,祭于酆。周武王,周公、召公配,祭于镐。汉高祖,萧何配,祭于长陵。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牲皆用太牢。祀官以当界州长官,有故,遣上佐行事”(7)。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前代帝王更是重中之重,可是在隋唐祭祀帝王中未见太康的名字。那么,在与金朝对立的宋朝,是否有祭祀太康的活动呢?
宋朝广修历代帝王之庙,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牲以太牢,使先代帝王之祀成为定制,对先代帝王更为尊崇。根据《宋史》卷一〇五《礼志先代陵庙》记载:“……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所在长吏致祭’”(8)。徐洁先生在论文中更是明确列举了宋代祭祀的历代帝王:“‘至《政和五礼新仪》修成,以仲春仲秋享历代帝王为中祀,其先代帝王为:女蜗氏、太昊氏、神农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商汤、商中宗、周文王、周武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光武帝、魏文帝、后周太祖、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明皇、唐肃宗、宪宗、宣宗、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太祖、世宗’”。(9)纵观宋代祭祀帝王,笔者也未见到太康的名字。
明清两朝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历代帝王庙就是最好的载体,是明清两代王朝极为重要的祭祀场所和皇家庙宇。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就令议历代帝王陵庙之祭。《明史》卷五〇《礼志·历代帝王陵庙》:“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岁时祭祀,牲用太牢”。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据记载:“洪武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仿太庙同堂异室之制,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岁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于新庙。已而罢隋高祖之祀”(10)。祭祀帝王共十六帝,逐步奠定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格局。虽然祭祀的帝王在有明一朝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祭祀帝王的名字中仍然没有太康。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建立,承袭明制,继续祭祀历代帝王庙。但是祭祀的帝王数量却是不断增加的,历代帝王庙有了很大的改动。据:
“顺治元年(1644)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于历代帝王庙……二年三月甲申朔,始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于历代帝王庙,以其臣耶律曷鲁、完颜粘没罕、斡离不、木华黎、伯颜、徐达、刘基从祀”(11)……“十七年六月己丑,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于历代帝王庙。”祭祀帝王的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12)“届日,大臣一人祭正殿,殿祀伏义,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唐太守,宋、辽、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凡廿一帝,祀以太牢……康熙六十一年,谕:‘帝王崇祀,代止一二君,或庙飨其臣子而不及其君父,是偏也。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于是廷臣议正殿增祀夏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商太甲……凡百四十三位”(13)。
历代帝王庙崇祀帝王的神位在有清一代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即便是增加了这么多帝王,尤其是夏朝的帝王,太康依然不见,但是少康的名字却是赫然在列。
遍检隋朝以后历朝正史,崇祀帝王之中并无太康的名字,这与笔者的怀疑不谋而合。太康确实不宜祭祀。
三、金代帝王祭祀探究
金朝对历代帝王祭祀始于章宗朝泰和年间。章宗即位之初,虽制定过关于前代国号或帝王方面的禁令,但未行帝王祭礼。徐洁先生认为章宗朝政治形势复杂,内忧外患严重影响王权,所以在对受祭的先代帝王的选择上,直接承继汉唐,相对秦、魏、后周、隋以及五代和宋朝明显减少。笔者认为徐的观点是可取的,章宗本身就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帝王,无论是德运之争还是祭祀之礼的变化都是为彰显王朝的合法性。有关金朝祭祀帝王的史料记载如下:
据《金史》卷三五《礼志·诸前代帝王》:“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牺于陈州,神农于亳州,轩辕于坊州,少昊于兖州,颛顼于开州,高辛于归德府,陶唐于平阳府,虞舜、夏禹、成汤于河中府,周文王、武王于京兆府”(14)。
《章宗纪四》:“(泰和四年三月)尚书省奏:‘三皇、五帝、四王,已行三年一祭之礼。若夏太康,殷太甲、太戊、武丁,周成王、康王、宣王,汉高祖、文、景、武、宣、光武、明帝、章帝,唐高祖、文皇一十七君致祭为宜。’从之”。(15)
不过此处的夏太康却成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在前文分析过太康作为失国之君是不宜祭祀宗庙的,不过出现在正史之中着实令人费解。检索金朝相关文献,也并未发现祭祀太康的相关记载,对《金史》中所记载的太康也未做出任何解释。至于是金朝刻意祭祀太康还是修史者笔误,由于资料所限,笔者无从考证。
四、祭祀帝王疑为少康
说起中兴之君,首推的当属少康,勾践之类。据李心传记载“自古衰亡固不足道,请以中兴者言之,夏少康、周宣王、燕昭王、越勾践、汉光武,莫不任贤使能、修政事、治军旅、而其奋发刻厉,期于必成者则又本于愤耻恨怒之意,不能报怨,终不苟巳,所以光复旧物,各称贤君,未有乘衰微缺绝之后,窃窃焉因陋以为荣,施施焉苟且以为安,而能久长无祸者也。”(16)而历史对少康的评价都是极具赞美,称之为“中兴之主”,祭祀宗庙也是无可厚非的。
少康为帝相之子。“帝相崩,子帝少康立”(17)。少康生活在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的时代。少年历经磨难,最终成就大业。据记载,帝相被消灭之时,妻子后缗已经怀有身孕,逃亡至娘家有仍氏部落,不久便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即留在有仍部落,担任牧正。后来在寒浞集团的围捕之下,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部落,担任庖正一职,有虞氏的首领“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18)。同时,夏王朝的遗臣靡在后羿死去之后,逃到有鬲氏部落,史书记载“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殆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19),经过少康及其子帝杼两代人的努力,最终彻底消灭有穷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20)。史称“少康中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恢复夏朝统治,在夏朝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笔者认为《金史》中祭祀的帝王应是少康,而非太康的重要原因。因此,《金史·章宗纪四》中的“太康”疑是“少康”之误。
注释:
(1)脱脱.《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魏征.《隋书》卷七《礼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脱脱.《宋史》卷一〇五《礼志先代陵庙》[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徐洁.《金代祭礼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2.
(10)张廷玉.《明史》卷五〇《礼志·历代帝王陵庙》[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赵尔巽.《清史稿》卷四《顺治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赵尔巽.《清史稿》卷五《顺治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赵尔巽.《清史稿》卷八四《礼志·历代帝王陵庙》[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脱脱.《金史》卷三五《礼志·诸前代帝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脱脱.《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6,同一段引文亦见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一炎兴下帙三十一胡寅上万言书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M].北京:中华书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