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创新
2017-11-22刘树波由岳峰
刘树波 由岳峰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创新
刘树波 由岳峰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地方综合年鉴创新发展的各种理论、观点,最终要落实到编纂业务实践。笔者从地方综合年鉴的著述性、内容特点、功用、质量、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目前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因忽略著述性所造成的可读性不强,记述门类和内容不够综合、全面,地域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精品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著述的鲜活性、内容的全面性、地域的特殊性、服务的实用性、质量的精品性和理论研究性六方面观点,以期在年鉴编纂创新方面有所裨益。
地方综合年鉴;创新;著述性;精品
随着党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创新被赋予更加深刻和重要的时代内涵。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都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年鉴事业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综合年鉴(以下或简称年鉴)创新既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家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年鉴界对年鉴创新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深入,在框架设计、完善体例、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理论和观点,并促进我国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部分年鉴仍存在因忽略著述性所造成的可读性不强,记述门类和内容不够综合、全面,地域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精品意识淡薄,以及理论研究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年鉴编纂业务实践,还需从年鉴编纂创新中寻求突破。
一、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著述的鲜活性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定义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与地方志书一样,地方综合年鉴亦为“资料性文献”。这一定性决定了年鉴具备“著述性”的特点。年鉴有其特定体例,其编纂有独特的方法、原则和规范。强调年鉴的“著述性”,即在鲜明思想观点和编纂宗旨的指导下,按照年鉴体例的要求,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能动地提炼、整合与撰写,形成资料性文献,这个过程不是对原始资料的照抄、照录,而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著述性”是年鉴资料性、新颖性、可读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年鉴编撰质量的核心和灵魂。(1)目前,有些年鉴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数据的罗列,类似资料长编,工作总结痕迹较浓。这样的年鉴读起来呆板无趣,严重影响年鉴整体质量。忽略著述性,是造成年鉴“千鉴一面”、吸引力和可读性不强的重要原因,应当成为年鉴编纂创新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年鉴编纂创新的角度思考,增强年鉴著述的鲜活性是提高年鉴质量和吸引力的有效方法。鲜活,即编纂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入鉴材料的选择,通过精深加工,重点记述新事、要事和能够反映地方新情况、新变化、吸引读者的资料,在坚持年鉴本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编纂年鉴的各种方法,着重记述本地年度发展变化情况,点面结合,纵横可比,尤其是对重要内容的记述,要尽量交待清楚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果关系,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以《黑龙江年鉴》(2015)“石油化工”类目中“行业经济运行”条目为例。“2014年,全省石化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14.6亿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00.7亿元,同比下降0.1%;石化工业 413.8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3.2亿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15.0亿元,同比下降 4.7%;石化工业 2098.2亿元,同比下降2.2%。实现利税1461.3亿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63.9亿元,同比减少143.4亿元,石化工业197.4亿元,同比增加10.0亿元。”这段记述,数据详实,而且逐年可比。此条目接下来记述了以上数据变化的原因:“一是国际原油价格自6月份以来大幅下降,到12月份跌幅超过5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二是由于石化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煤化工企业大多亏损,石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略有下降。三是石化工业扭亏为盈,实现利税197.4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加9.7亿元。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直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但主要产品产量呈现下降态势。原油产量4000.0万吨,与上年持平;天然气产量3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化学纤维产量7.7万吨,同比增长6.5%;轮胎外胎产量496.3万条,同比增长2.5%;原油加工量1579.6万吨,同比下降 4.0%;合成氨产量68.9万吨,同比下降5.6%;化肥产量49.0万吨,同比下降22.7%;焦炭产量815.2万吨,同比下降13.6%。五是煤化工行业普遍亏损,装置利用率不高,产品价格、产量、主营业务收入降幅较大。”(2)因果关系的阐述,极大丰富了数据的内涵,赋予数据更为深刻的意义。年鉴主要采用记述文体,强调实录,客观反映事物,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将事物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但年鉴在记述事物的过程中,不排斥必要的释解和说明(当然,年鉴中的说明和释解是事实性的说明,不是抽象性说明,也不是理论性说明,更不是艺术性说明)。以上事实性说明,较为鲜活的反映了2014年黑龙江省石油化工行业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该行业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整体状态,因果关系交待清楚,起到了“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的效果,存史、资政意义突显。年鉴在全面反映年度资料为主的同时,可以在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环境、民俗等内容上作适当的“回溯”,从而突出著述的鲜活性。很多年鉴编纂者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年鉴记述上有所体现。《上海年鉴(2016)》在“天瞰城”彩版中收录了2015年上海航拍照片,并在该照片右侧附1934年上海航拍照片。此举增强了年鉴的历史厚重感和对比性,收录的是“老照片”,表现的是老上海的独特景象,彰显的却是现在上海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其记述手法高超,很好地体现了著述的鲜活性,值得称道。
年鉴编纂体现著述的鲜活性是增加年鉴可读性、引起读者兴趣的最佳方法,对扩充年鉴记述内容、挖掘资料内涵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年鉴更好地发挥为现实服务和存史的功能。
二、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
地方综合年鉴是对应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之所以称为“综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记述的全面性。记述内容要全面收录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二是要体现区域行业的全面性。既要记述党委、政府年度工作情况,也要记述直属部门、中直单位年度工作情况;既要记述本级情况,也要适当记述下级相关情况。三是要体现体裁的全面性。年鉴为条目体形式加述、记等体裁,也要综合运用特载(专记)、附录、图片、检索系统(包括中英文对照)等体裁和记述形式。四是要体现服务的全面性。在信息决策服务上,年鉴不但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还要为社会各界和各行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有益帮助;在资料积累服务上,年鉴能够为编史、修志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在便捷服务上,年鉴可以通过出版光盘、简本、袖珍版等方式,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服务。综合性实为地方综合年鉴的本质属性之一。地方综合年鉴毫无疑问都应该以覆盖本地域的信息资料为主要内容,其栏目设置应该覆盖本地的所有领域,内容选择也应涉及对应地域的所有基本情况和大事要闻。否则,就不能圆满地实现自身的任务。(3)从目前出版的年鉴来看,综合性表现不足、记述不够全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部分省级年鉴在“市(地)县概况”(亦或“市地介绍”等题目)类目中,未对市辖区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市辖区是县级行政区划之一,行政级别等同于县(市),其国家机关、社会事业等一应俱全。与县(市)级行政区比较,居民以城镇人口为主,城市化一般处于较高水平,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并且第三产业占比一般较高,社会、文化、金融、贸易等相对比较繁荣。各区之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方面情况也是不均衡的。不能以市辖区为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而不予记述或“淹没”在市(地)的记述之中。《黑龙江年鉴》(2015)在“市地建设”类目中,不但记述全省 13个市(地)、63个县(市)情况,而且简要记述全部69个市辖区情况,较好体现了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全面性。大多数年鉴设有“社会生活”类目,但该类目内容往往存在一些缺失。早在2011年,许家康曾指出,反映不同人群的基本情况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是“社会生活”内容的重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任何年鉴都不应有太大的疏漏。遗憾的是,许多年鉴还做不到这一点。(4)直到现在,“社会生活”类目中应有的婚姻·家庭、妇女·儿童、青年、老年、残疾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民族、宗教、民间组织、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物价、住宅、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灾难事故、救灾救济等分(条)目,在年鉴中仍有缺失,尤其是“青年”“老年”“残疾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民间组织”“住宅”“就业”这几方面内容,往往缺失严重,少见于年鉴的“社会生活”类目。《上海年鉴(2016)》除了具有“社会生活”类目应包括的分目内容外,另设有“家计”“岁时习俗”“方言流行语”“闲暇生活”“移民社会生活”等内容。这一创新举措,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内容,深度反映上海市民的生活特点,既增加了年鉴的存史价值,也彰显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风格,体现出编纂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新情况和新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年鉴收录的内容必将大大增加,年鉴编纂更加注重体现内容的全面性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年鉴编纂者应当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新常态,采用开辟新栏目、扩大信息资料选题选材的时空范围、拓宽材料收集渠道、增加二次文献品种和数量等方法,改变那些内容单薄、资料形式单一的年鉴面貌,提高年鉴质量。
三、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地域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座城市。体现地方特色是判断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作为本行政区域的资料性文献,必然会体现出本地的特殊性。记述内容仅是相关人物(如政府官员等)、数据等的不同,只能形成“千鉴一面”局面,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应当说,年鉴编纂的创新应当建立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在创新中体现地域特色,就是在构想年鉴框架,设计类目、分结构,以及编辑条目时,要树立“标新立异”思想,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事务突出出来。编纂之前,要正确把握当地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地域特色,掌握当地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理解、感悟当地文化底蕴和人文特点。仍以上文《上海年鉴(2016)》在“天瞰城”彩版中收录的2015年、1934年上海航拍照片为例。1934年上海外滩照片不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城市的面貌,同时也承载了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2015年上海外滩(现代化都市)航拍照互现,在时代变迁中展示出特有的张力。年鉴编纂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住当地独到之处、独特的历史文化积累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一是突出时代主旋律。要擅于利用特载、专记等栏目集中表现特殊、特色、特例等内容。有些年鉴设立社会调查类栏目,集中收录若干篇社会调查报告,不失为突出本地特色的好方法。二是突出年度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北京年鉴(2015)》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类目“政务工作”分目中设有“‘京校’十条发布”“加速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教育部共建首都师范大学”“建立重大环境建设问题约谈制度”“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发布”“完善差别化绩效管理”“电动汽车应用推广”“促进健康服输业发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医药产品实施阳光采购”“及时处理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等40余个条目,体现北京市政府在政务工作中的种种新举措和为民措施,在突出政府工作新举措方面,记述效果良好,资政作用明显。三是设置一些“惟我独有”,与众不同的亮点栏目。《黑龙江年鉴》(2015)在专记中收录《人民日报》关于黑龙江的报道,展示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亮点。在文前彩版,该年鉴设置“龙江风采”栏目,从不同角度较好地展示了黑龙江省具有的大农业、大林业、大石油、大湿地等特点。《广东年鉴(2014)》用一个彩版集中记述了广州恒大足球队获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冠军,时代气息浓烈。《山东年鉴》·2015开卷彩页即为“甲午年公祭孔子大典”,图片场面壮观,彰显山东文化大省风范。《江西年鉴》(2014)在“江西概览”类目中设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目,介绍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 14个风景名胜区,表现了江西旅游的独特魅力。
体现地域的特殊性,是高水平年鉴的典型特征。一部能够全面、深刻记述本地特色的年鉴,必然散发出时代与地域的独特魅力,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应当成为年鉴编纂创新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服务的实用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为地方志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同时,他对地方志工作者提出希望: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地方志开发利用水平是衡量地方志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不要把地方志工作变成单纯的事务性工作,要学以致用、修以致用。《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归类为地方志,修志为用,编鉴也是为用,用于存史,用于资政,用于育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各地年鉴编纂宗旨不尽相同,但无不强调年鉴的服务功能。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年鉴编纂要紧密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资政、参谋工作,发挥智库的作用。年鉴编纂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和重点,结合所在地域的实际,策划一些重点栏目、特色栏目,要根据编纂宗旨在类目、分目的设置上有所侧重,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根据有关调查和分析,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其次是商务人员和科研人员。(5)年鉴框架设计、类目设置等,必须从满足读者的需求出发,认真思考读者需要什么信息,应当主动提供哪些信息。如《黑龙江年鉴》(2015),沿续上卷年鉴的做法,在“省情概览”类目中围绕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部局,设置“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党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全面了解黑龙江省发展情况提供基本信息,为资政提供参考。年鉴编纂还要结合地方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地情教育和爱国、爱乡教育。年鉴要提供全面、系统、综合、精练、浓缩、准确而且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把本地发展状况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了解、认识、热爱家乡。年鉴编纂工作不能满足于“闭门造书”,要充分发挥年鉴的存史作用。在将年度资料编纂为资料性文献的同时,保存年度史料,从而为编史、修志服务,尤其是要将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搜集、积累地方志资料的重要方式。地方志书有篇章节目体、条目体、编章节目与条目结合体等体例,年鉴以条目体为主。为此,有观点认为,要尽可能地兼顾地方志和年鉴体例上的不同之处。由于年鉴是年度性资料书,资料存量不是很大,有些在志书属目一级的资料,在年鉴中由于量少很难单独成一条目,可采用与内容相近的条目合并的方法保存其内容。为适应为志书搜集资料的需要,年鉴条目可以分为一级条目二级条目等,以接近志书的章节目体。(6)这种观点有待检验和研究,但应当给予肯定的是,年鉴可以在编纂上创新思路,尽量选择有存史价值内容入鉴,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开创性、重要转折性事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记述。未入鉴材料可以集中保存,必要时编辑成册,形成备用史料,为以后编史修志服务。
编鉴为用,只有服务社会,惠及民众,年鉴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才会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年鉴编纂强调服务的实用性,实际是突出年鉴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往往会被束之高阁。从这个层面上讲,年鉴编纂创新着重强调“用”字,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
五、年鉴编纂创新应体现质量的精品性
《规划纲要》《年鉴规划》都把“坚持质量第一”作为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志成果。创造精品年鉴,是读者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年鉴编纂者为之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年鉴编纂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这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有无精品意识其结果大不一样。没有精品意识,一马虎,一松懈,条目就可能出漏洞,或文理不通,或结构紊乱。(7)
在年鉴编纂创新中树立精品意识,要坚持年鉴编纂的标准化。概括地说,精品年鉴应当是导向正确,体例完备,时效性强,内容精炼,制作精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年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以及2017年5月印发的《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从观点、框架、资料、内容、条目编写、检索系统、行文、编辑、版式等方面对高质量年鉴提出了具体要求,应当成为编纂精品年鉴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年鉴编纂创新中树立精品意识,要坚持年鉴编纂的规范化。年鉴的规范化是指对年鉴基本共性作出的方方面面的规定,目的是为了达到年鉴基本要素齐全,检索方便,纵横可比,有效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比如条目体、人称、基本框架要素、条目分类及其大致比例、条目标题、语言行文、基本符号、全称简称和简略语、目录、索引、图表、政治问题、保密问题、封面封底封脊要素及位置等等。(8)年鉴编纂规范化与年鉴编纂创新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提高年鉴质量。规范不是为了束缚创新,规范是对事物规律进行能动认知后得出的结论,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规范也与时俱进。创新能够为规范的发展提供新的依据,使规范更趋完善。
在年鉴编纂创新中树立精品意识,要坚持年鉴编纂的系统化。年鉴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料收集、撰稿、组稿、编辑、总纂、审校、印刷、装帧等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构成有机整体。要在年鉴编纂出版流程中的个各环节增强每一个编纂人员责任感,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实施,严格把关,尽量将各方面的差错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所编纂的年鉴成为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形式新颖的精品。
我们讲年鉴编纂创新,最终目的要落在提高年鉴质量上,在年鉴编纂创新过程中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年鉴编纂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是年鉴自身存在的需要,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理论研究性
年鉴编纂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规划纲要》和《年鉴规划》在坚持改革创新上都提到“推动理论创新”。年鉴编纂创新理论研究源自年鉴编纂实践,同时又直接服务于年鉴编纂实践。加强年鉴理论研究,活跃年鉴界学术气氛,丰富年鉴编纂实践,推动年鉴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是年鉴编纂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年鉴编纂机构和年鉴工作者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提出年鉴创新的观点、看法,为年鉴编纂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一些年鉴编纂创新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有些观点还未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宏观层面概括和把握的研究成果较少。不排除有些年鉴急于追求创新,导致“创新有余,规范不足”的问题出现。如有些年鉴设立“改革”栏目,但其内容往往是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管理、审计等机构(单位)的年度性基础工作内容,记述重点没有落在改革上。年鉴编纂创新理论研究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看它对年鉴编纂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水平如何,指导年鉴编纂实践的效果怎样。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年鉴理论研究才会有实际意义。
从创新与积累的辩证关系看,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积累的目的和结果,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形式。年鉴编纂创新应当是有基础的创新,这个基础就是年鉴理论研究和年鉴编纂实践的不断积累,没有这个积累,年鉴编纂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永无止境,年鉴编纂创新的理论研究没有尽头。创新运用于年鉴编纂,要求年鉴主体牢固树立年鉴工作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高起点、高目标的事业心,牢固树立并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密切关注社会改革动态,把握时代特征,认清发展趋势,破除由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所产生的一切与年鉴编纂有关的陈腐理念、机制和方法,编出与时俱进的年鉴,忠实记录时代发展步伐和社会真相,使年鉴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9)这同样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年鉴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年鉴性质、功能、多样性等问题的研究,在静态中完善,在动态中发展,为年鉴编纂创新提供理论基石。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编辑人员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多举办各种讲座,提高编纂人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内涵。要加强各地理论研究成果的沟通,围绕年鉴创新,通过召开学术年会,举办大、中、小型专题性理论研讨会等方式,积极开展年鉴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为年鉴编纂创新提供条件。
注释:
(1)唐剑平:《论年鉴的“著述性”》,《史志学刊》2015年第5期。
(2)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年鉴》(2015),石油化工,行业经济运行,《黑龙江年鉴》编辑部2016年10月版,第226页。
(3)沈永清:《一部编纂特色显明、基本属性凸显的省级年鉴——读〈广西年鉴(2014)札记〉》,《黑龙江史志》2016年第2期。
(4)许家康:《谈谈省级年鉴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
(5)方光亚:《谈谈年鉴的卖点、读者与定位》,《年鉴信息研究》2001年增刊。
(6)王笑貌:《要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资料的作用》,《广西地方志》2008年第2期。
(7)杨汉平:《年鉴编辑的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年第2期。
(8)唐剑平:《关于年鉴创新与规范的思考》《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2期。
(9)金明德:《论年鉴创新及编辑素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2期。
刘树波,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处长;由岳峰,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