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职业安全感调查
2017-11-22■江文
■ 江 文
基层干部职业安全感调查
■ 江 文
优化正向激励措施,构筑职业安全的坚固堡垒,才能使广阔的基层成为天下英才“近者悦,远者来”的大有作为之地。
近年来,基层干部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基层反映,留不住优秀的年轻干部,这给基层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笔者从职业安全感的角度进行调查。
传统意义上,干部属于职业安全感较高的职业群体。然而,根据笔者对北京市部分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中存在着职业安全感不足的现象,并进一步衍生出担当不足、为官不为等问题。
正向激励缺失,职业尊严受挑战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基层干部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一是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难以落实。当前,基层干部面临的“红线”越来越多,监督约束控制愈发收紧,但是相应的正向激励机制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干部心理的危机感大于安全感。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关容错纠错机制,但是由于界定难、落实难等问题,很难引起基层干部的心理认同,并不能从根本上为基层干部构筑职业安全防线。
二是职业发展通道仍未系统建立。虽然中央近年出台了《关于县级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流动慢、晋升难、交流少的问题。职业前景的黯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对本职工作的坚守,不少基层干部开始分散精力,追求“副业”,试图弥补体制内职业发展的缺陷。
三是职业尊严时常受到挑战。基层干部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直接面对一线群众,在拆迁、维稳、环保、安全生产等重点难点工作中,经常面对各种棘手的诉求,职业尊严也时常被挑战乃至被威胁。基层干部被骚扰、报复甚至是打击的现象并非鲜见,这进一步削弱了其职业安全感。
四是职业保障仍未得到实质性优化。完善基层干部的职业保障机制,在整个干部队伍建设链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枢纽性作用。但目前基层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吃大锅饭”现象,干部待遇苦乐不均,优秀的基层干部难以留住,存在较为严重的出口不畅以及后顾之忧,对基层的归属感缺失。
基层干部缺乏职业安全感,不管是对干部个体,还是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来说,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误解与尴尬,活力下降与“组织钝化”
对于干部个体而言,开始出现“求稳、求安全、怕出事”,在工作中力求“讲好话,做好人”,遇到“难事、复杂的事、可能引发矛盾的事”绕着走,不敢得罪人,不敢碰硬,怕万一有矛盾,会被人举报。也有一些干部为了不惹上麻烦,在审批大额项目或者处理较为敏感的工作时,相互推诿,不敢承担责任。
长此以往,不仅干部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将日益下降,干事创业的文化将日益萎缩,这与中央“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愿景是相背离的。
对于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而言,则出现创新动力不足、“组织钝化”的现象。各项管理流程虽然得到优化,但由于缺乏对执行人的激励,工作效率却难见提升,最终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形势面前,还没有对基层干部职业安全感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存在许多误解。
一方面,普通民众认为基层干部端着的是“铁饭碗”,根本不存在职业安全感问题。不少民众还存在“选择性忽视”的误区:对基层干部勤政为民、默默服务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应当”,只要稍微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容易放大工作缺陷,甚至矮化、丑化、污化基层干部。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基层干部的某些工作瑕疵屡屡见诸网络,更进一步伤害了社会对基层干部的形象认知。
另一方面,对于上级机关来说,在严肃对基层监督巡查、考核评估的同时,仍习惯于“机关吹哨、基层报到”式的工作方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管理模式也仍未发生根本改变,层层责任最后都压在了属地与基层干部头上。在笔者的实践调研中就发现,许多基层干部依旧视乡镇、街道为“苦海”,只要有同事赴任同级委办局或是上级机关,互相之间都祝福“脱离苦海”。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深思。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少基层干部都面临着“被上级忽视、被下级轻视、被群众藐视”的尴尬境地,“干部”这一职业头衔,在一些地方基层已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职业安全感更加无从谈起。
打造安全链条,保卫基层干部职业安全
职业安全感是一个由“生理安全-心理安全—人际安全—保障安全”形成的安全链条。培养职业安全感,既要基层干部自身进行心理调适,厚植心理资本,更需要组织上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保卫基层干部的生理安全。
从基层干部自身来说,一定要有心理定力,勇于担当,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调适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对自我进行评估的时候,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对于职业安全感的需求是否强烈,哪种安全感更重要,以避免在缺乏承受力和控制力的时候面对过于动荡的环境。
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基层干部要培养自身的心理资本,在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乐观向上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韧性,与同事、上级以及群众相处时增强感恩和宽容之心。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受到限制的情形下,基层干部可以拓展自身的心理资本,来为职业安全感提供心理保障。
从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来说,要善于为基层干部打造一条顺畅、完整的职业安全感链条,系统化的解决基层干部职业安全感缺失的问题。
在生理安全感方面,应该加快构建干部职业伤害防护体系。基层干部在防火防汛、安全生产、拆迁拆违等工作的过程中,生理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影响的。上级机关应该积极重视类似问题,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提供疾病及伤害的治疗,建立费用报销体系以及伤后必要的心理疏导体系,提高基层干部的生理安全感。
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应该注重构建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将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常态化的工作内容。向专业心理干预机构购买服务,定期为基层干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突发事件的干部心理干预机制,采取不同方式对从事“急难险重”任务的干部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
在人际安全感方面,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氛围。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通过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制度性的交心谈话、各层次的民主生活会等方式,让基层干部呼吸到健康的人际空气。同时,在舆论宣传上,要树立基层干部的正面形象,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的认知。
在保障安全感方面,应该尽快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和实用的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与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相关的基层干部薪酬保障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许多场合强调,对基层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下一个时期的重点,应当是在巩固强化监督、约束、问责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正向激励措施,构筑基层干部职业安全的坚固堡垒,才能使广阔的基层成为天下英才“近者悦,远者来”的大有作为之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本文受到北京市委党校校级课题“北京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成长规律研究”(课题编号:2016XQN00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