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2017-11-22徐洪才
◎徐洪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徐洪才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难题。表面上,我国经济运行似乎也存在这一问题,但实质上,是供给侧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导致需求受到压抑和外溢。供给侧质量不高,已经影响到经济转型升级,阻碍了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形成,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机制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缺乏约束,扭曲的市场信号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部分企业面对盈利空间收窄,不主动转型、不积极创新,坐等政府救助和提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大量低廉商品充斥市场,对精品制造形成冲击;资产泡沫非理性膨胀,催生投机之风,毒化创新创业空气。
2016年,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煤炭去产能前紧后松,原因是三季度以来,钢铁、煤炭等价格持续上涨。在价格快速走高的情况下,企业去产能意愿下降,部分暂停设备悄然重新开工,如河北、江苏和山东等钢铁大省粗钢产量增长较快,陕西、新疆、内蒙古和山西等产煤大省煤炭产量也加速增长。在利益驱动下,行政性去产能做法难以奏效。一些人把“去产能”简单理解为“去产量”,实际上在“产能过剩”和“开工不足”的情况下,行政性减产并无实际意义,当产量下降导致价格上涨,落后产能就会死灰复燃。政府作用在于制定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标准,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使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自动发挥作用。当然,政府也要帮助企业做好员工安置工作。
在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降杠杆和扩大投资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刚起步,要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也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否则,把“债转股”视为“优惠政策”,隔几年来一次,企业机制照旧,将失去此项改革的意义。企业微观上“降杠杆”,需要政府宏观上“加杠杆”,实际是发生杠杆转移,否则,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降杠杆可能加剧经济下行风险。2016年房地产去产能效果显著,北上广深存量房化解80%以上,并引发一、二线城市房价高涨;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企业融资、物流、用能、用地和交易成本等尚未降到位,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很多短板领域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质量提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减少无效供给,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自发实现市场出清,让僵尸企业关门走人;同时压缩劣质供给生存空间,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市场中的伪造、仿冒及以次充好等行为。扩大有效供给,就是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比较优势,培育“百年老店”。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因行政手段、政府主导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强化,行政手段见效快,用起来顺手,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约束,一阵风过后就会强劲反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基层创新和探索也不可或缺。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10.13561/j.cnki.zggqgl.2017.02.001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