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思想初探
2017-11-22陈明华王济海
陈明华 王济海
习近平文艺思想初探
陈明华 王济海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论述了其文艺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对习近平文艺思想做了初步而又较为系统的探讨。
习近平;文艺思想;初步探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习近平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下,对我国文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都作了深刻阐述,对文艺工作坚持的方向、发展的目的、遵循的准则及文艺发展的政策等都作了详细论述,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思想。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1.习近平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习近平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的。从国内来说,中国的文艺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2]。深刻论述了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出现的良莠不齐、心态浮躁、缺乏创新等问题。
从国外环境来看,许多西方国家大力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通过其发达的电影、电视、音乐等文艺作品,使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人权观念潜移默化地输入我国国民的意识之中,不断影响和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同时,文化软实力和文艺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文艺工作,不断促进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但却不仅仅体现在这篇讲话中,其文艺思想具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论述了文化自信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首次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2016年11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强调了文化自信在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上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文艺思想发展脉络既清晰又具体。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其他一系列场合对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包含着十分深刻内涵。
1.文艺工作的方向是创作出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导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这是习近平指明的文艺工作方向。文艺创作只有以人民作为导向,方能真正创造出社会所需要、受欢迎的文艺产品,才能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如何做到以人民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了深刻阐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也就告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从群众中吸取文艺创作的养分,要关心群众疾苦、懂得群众所需,才能创作出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的产品。
2.文艺工作的目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真善美的弘扬,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文艺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文艺工作不能沾染铜钱的腐朽气息,不能一切向钱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理念。
所谓“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个人来讲,就是做人要真,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从社会层面来讲,真还要真实,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无限夸大、歪曲社会现实,也不要粉饰太平。
所谓“善”,不仅是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重要理念。因而,发掘和追求当代社会的善,不仅对每一个个体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所谓“美”,就是要解决如何审美、以何为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告诉我们,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也就是说先有审美标准后有审美行为。而且,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言行才是真正的美。因此,在创造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人民为导向,才能判断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才能进一步发现现实社会的真正的美。
3.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
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深刻指出了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还要“精”,要出更多的“精品”,这样才能指引人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
而何为文艺“精品”,习近平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为评判文艺精品划定了科学的标准。其思想深远,也就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还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切身需求;艺术精湛,指的是艺术水准的高超,艺术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升华和提炼总结;制作精湛,要求文艺作品要反复打磨,不断完善,力争做到最好,同时制作过程要一丝不苟,切勿粗制滥造,更不能抄袭等,要耐得住创造的寂寞,才能赢得喝彩的掌声。
4.文艺工作的灵魂是对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坚守
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下文艺工作之魂,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文艺创作要围绕爱国主义为核心,进一步发掘身边那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用文艺的手段把这些价值观呈现出来进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力量。
同时,还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为传统优秀文化孕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让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5.文艺工作的准则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在文艺工作中,无论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还是文化主管部门都要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
只有坚持党性,才能保证文艺工作不跑偏、不误入歧途、不走火入魔。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要不断确保和不断强化党在文艺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权,让每个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从业人员都要在党的政策下开展自由创作,保持政治定力和应有的党性。但是,习近平也强调,突出党性,并不是党管一切,党的领导只是在文艺工作的大政方向上,而具体的文艺创作还是要紧紧遵循文艺创作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党性和人民性在文艺工作中要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坚持文艺的前进方向,也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
6.文艺工作的政策方针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文艺工作涉及到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文艺工作,也制定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政策。习近平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也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这是做好当前文艺工作和今后必将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政策。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创作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饱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深入人民群众;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推动作用。“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新形势下,依然需要坚持好、运用好“双百”方针,让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才可以激荡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更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理论,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文艺思想贯穿其中,坚持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境,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2.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
在新形势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大众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而中国梦的实现,文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要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从历史进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有其重大考虑的,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文艺和文化事业,更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为突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从实践进程中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多次就加强我国文化建设进行阐述,从发展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提升文化自信,为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自信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二)现实意义
1.为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文艺工作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理论水平很高、同时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可操作性极强,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提供了新的标杆和对照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作用、文艺工作的创作规律、制作要求、文艺坚持的未来方向、把握的基本准则都作了具体的指示和论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对我国文艺工作的管理和促进文艺工作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政策辅导。
2.为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社会核心力量开辟了新路径
文艺和文化工作历来是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力量、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对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增进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整个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社会核心力量,从实践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31.
[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1-22.
[5]王小涛.习近平文艺思想初探[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6]李燕,马若云.习近平文艺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
[责任编辑:上官涛]
陈明华(1967—),男,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济海(1988—),男,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西南昌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