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共赢模式探索

2017-11-22

老区建设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闻学应用型校企

姚 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共赢模式探索

姚 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有必要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探索合作共赢模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要实现共赢,必须反思校企合作现状,找准合作共赢的契合点,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新闻学;校企合作;合作共赢模式;经济与文化发展

近年来,一批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改革也得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探索,必须围绕“地方”和“应用型”两个核心,强化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新闻学专业的建设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在专业建设目标、课程设置、双师型师资的建设等方面要进行改革,特别在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上更要进行积极探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现状,来探索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地方财政拔付为主,承担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因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也应该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培养人才。这样,在新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现状亟须改进。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目标缺乏深入探索。

根据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应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培养有专业基础理论且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三个“零距离”:一是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改革和建构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三是构筑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三个零距离”还是有较大距离的。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新闻学人才培养也应该从研究型人才向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渡。有些高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改革力度不大,仍然不能完全打破传统办学的惯性发展,未找到突破口,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在新闻学的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仍然难以改观。即便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大都浮于形式,很难深入下去。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方法和途径比较单一,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应该紧扣地方性、区域性探索和发展其特色。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新闻学专业,但培养的新闻学人才却难能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新闻学人才培养由于传统办学惯性,定位过高,造成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蜂拥而上,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向,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另一方面新型传媒的发展使得新闻学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人才培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素养,也需要有文理工等多学科的基本技能,而当前的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新闻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很难适应时代发展。而且在新闻学校企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上,许多高校还只停留在师资交换、培养,学生实习等层面,在合作共赢途径等方面没有拓宽和进行深入探索。因而,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都很难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学生受益也非常有限。

此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还存在着诸如:“本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外聘企业教师惰于传帮带”、“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等问题。

二、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探索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校企合作现状,探索其合作共赢模式,要找准合作共赢的契入点,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彰显校企合作的“地域性”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校企双方秉持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价值认同是校企合作的起点,校企双方没有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校企合作模式很容易形式化,很难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校企合作的动力,而价值认同应该是校企合作的灵魂。校企双方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瞻远瞩的利益认知,通过校企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而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优良实践环境,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校企双方可以采取实习生兼实习员工的制度来找到合作共赢的契入点。当然,这些都需要以校企合作价值认同为前提。有些学校认为企业有义务承担学生培养任务,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放任自流;而有些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认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只是高校和学生,没有看到长远利益。企业抱怨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而很少反思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应该努力磨合找到合作共赢的契入点,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就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价值认同的探索来说,高校可以与地方新闻传媒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到相关企业调研,探求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寻求价值认同。企业也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长远眼光,积极配合高校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二)高校教学教育改革与企业改革相结合,拓宽合作共赢途径。

校企双方确定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理念之后,接下就是合作共赢途径和方法探索。校企合作不能总停留在师资培训交流和学生实习的基地。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师资培训交流和学生实习事项。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来说,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落实三个“零距离”,努力建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体系、教材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与时俱进,积极改革,拓宽合作共赢途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畴内,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胆地进行改革和探索。就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来说,比如校企双方可以成立合资传媒公司,还可以联合研究项目、联合开发产品等。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既要求明确双方的社会责任,又要紧跟市场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在校企合作中的推动作用,结合新闻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政府出面搭建平台,健全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在新闻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唱戏”的是校企双方,而提供坚实保障“搭台”的是各级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以公共资源的形式提供校企合作所需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还可以设立校企合作的各种奖励,奖励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而新闻学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会结合专业特色,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找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方向。各级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社会化评价体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制定相关政策,使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为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有效地实现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

总之,要从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对于应用人才培养以及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地方高校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就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来说,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紧扣“地域性”服务目标和“一专多能型”人才定位,才能彰显其专业特色。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2]郭伟锋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稳定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

[3]易新河等.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

[4]郭毓麟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构[J].中国农业教育,2009,(2).

[责任编辑:朱晨光]

姚武(1973—),男,邵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及地方文化。(湖南邵阳422000)

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改课题“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探索”(湘教通[2016]400号,653);邵阳学院-邵阳日报新闻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助项目(湖南省2015)

猜你喜欢

新闻学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