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染治理研究
——基于环境代际正义的视角
2017-11-22金玲霞
金玲霞
农村污染治理研究
——基于环境代际正义的视角
金玲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的环境代际非正义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从环境代际正义的视角切入,分析农村污染在代际环境非正义上的根源,并提出治理之策。
农村污染;代际环境正义;污染治理
一、全球背景下的环境正义
环境正义运动的起源是美国的草根运动,其目的是反对承担浪费、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与环境资源、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如今,在环境正义的领域中已经包含了讨论全球环境的不公正。与此同时,环境正义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空间上对环境善物及恶物的分配问题,也包含了参与公正,识别及统一性问题。环境正义的杰出代表形成了更加广泛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其中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从关注本地文化斗争转向在商品生产和发展的标准中要求更广泛的系统政策的改变以预防各种风险。对环境正义地研究必须置于上下文研究中,这是在历史和同时代的社会进程中被公认的。近年来对环境正义的关注更加广泛,这使得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不仅考虑生态的关心,并且考虑包涵人类权利、历史及目前人类在资源、公识及参与意义方面的不平衡。
回顾近二十年来与环境正义相关的知识,不难发现,因为环境正义问题和生态可持续性的界限不清楚、其影响不成比例且难以证明及难以有可操作的方法去处理系统性不平衡问题。愈多研究环境正义的学者看到社会正义与生态可持续地必然的联系。
在最近的几十年,环境正义经历了从早期的关注历史责任到以平等为基础而进行的争论然后是最近的权力为基础的研究。第三世界和西方学者普遍赞同对环境变化的历史责任的概念,其主要内容为:“接受对由于化石燃料带来的工业化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的问责制,从工业化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的国家,理应花费大量资金去修复那些污染地区域使其达到平均水平。”
每个人都有权去平等的享受地球环境,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历史,温室气体最大排放量还是来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平均排放量依然很低,并且发展中国家排放来源于它们社会以及发展的需要。实现环境正义的能力或许是最好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方法。
二、环境的代际正义
环境代际正义即是在环境资源上的使用实现代内与代际的和谐。环境的代际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环境代际正义是环境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代际正义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当代人与下一代甚至几代人之间在环境善物的分配与环境恶物的分担上实现正义原则。由于当代人与下代人并不处于一个时代,那么如何实现环境的代际正义。实现环境代际正义就是在不同代人之间实现环境善物与恶物的公平分配。代际公平的实现方式是趋向于关注实现过程的公平,在农村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公平的分配。所以我们在保障农村当代发展的同时,保障后代也拥有发展的环境资源以实现后代发展和生活的需要。
三、农村代际环境非正义现象
农村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弱势,这种弱势使得农村在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上有所欠缺。同时,经济的弱势使得农村对发展经济的渴望愈加强烈。由此大多数农村在经济发展上会选择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发展道路。为了发展经济在缺乏相应技术的前提下,农村的资源开采是掠夺式的,资源使用过于浪费。造成土地的退化、森林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种过度开发,污染的不善处理等现象都是农村环境污染代际非正义的主要表现。
在农村环境代际非正义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上,《人民日报》在2003年6月7日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达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2006年,我国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总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3%左右。1953—1988年的35年间耕地净减少0.12亿公顷,1986—1996年的十年间,耕地减少了0.097公顷,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50万公顷。[1]耕地的不断减少,如果不加以解决,下代人作物将无地可长。在面临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化肥农药残留土地的污染全国就约有13*104~16*104公顷耕地,近1/4陆地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况,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占5%。[2]
我国农村水土流失是不可忽视的代际非正义现象。在06年我国农村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 6。每年流失的泥沙达50亿吨,严重影响后代的土地使用率。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土壤流失,土地贫瘠、沙化等现象,给后代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四、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代际非正义的根源分析
代际环境的非正义是农村污染的重要原因,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之所以会出现环境代际不正义,是因为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出现了代际利益的冲突即在地球的资源环境使用上的利益冲突。当代人,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依靠资源的消耗,而不成熟的技术与缺失的人才使得对环境恶物处理的义务又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与后代人依靠资源发展和后代人要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冲突。联合国环境开发署、世界银行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发表的《1996年至19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里提供了一系列资料,证明我们对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对环境资源享有同样权利的下代人进行了掠夺。这表明,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代际不正义的情况。
五、农村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
首先要转换价值取向实现环境正义,在农村环境的代际非正义现象上,该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农村居民对代际环境正义的认知不明确,对后代人理应获得同等的环境权益的忽视。包括农村人口的价值取向在环境代际正义上的缺失导致了农村环境代际非正义现象严重。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转变人的价值取向,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农村环境代际正义观念。
其次要弱化人类主体性消费的过度需求。在代际环境非正义现象中,人类的过度消费导致浪费、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消费出现异化现象。异化消费很大程度上导致过度消费、资源浪费。弱化人类主体的过度需求,可以有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减少浪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这与环境代际公平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为后代留下可供发展的权益。
最后要做到改善治理模式。在实现农村环境代际正义上,政府是重要的角色。如提倡绿色GDP。绿色GDP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GDP,要求当代人对资源的使用要带着可持续性的观点。形成代际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政府要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利用率,这对农村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六、结语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时,农村的环境污染不可忽视,建设农村生态就必须重视农村的污染治理。在中国,14亿人口中农民人口占9亿,农村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7.59%。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专章进行生态文明的论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但是农村污染现象依旧突出,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正义作为一种先驱理念,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新型伦理关系。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农村污染治理的关系,从当前环境正义理论的视域下对农村污染现状、治理途径,从农村环境代际正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农村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这些分析研究为加强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1]赵春.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体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聂国卿.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及我国转型时期的环境治理对策[DB/OL].http://www.cees.fudan.edu.cn/activty/meeting02-0110.htm: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朱晨光]
金玲霞(1993—),女,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西南昌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