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顾炎武的“学以致用”

2017-11-22文/孔

中华魂 2017年12期
关键词:顾炎武治学学以致用

文/孔 见

谈谈顾炎武的“学以致用”

文/孔 见

在中国古代,善于“学以致用”的学者群体中,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顾炎武,原名绛,明亡以后,改名炎武。他在明朝末年,曾参加过反对宦官权贵斗争的复社组织。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参加过南明的反清斗争和家乡昆山人民自发的武装自卫斗争。失败以后,以诗歌揭露清王朝的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讴歌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义举。他不仅写过许多闪耀着爱国激情的优秀诗篇,而且在学术上有着更高的造诣。

顾炎武一生治学,勤奋专注,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乃至《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几乎都能背诵。他还十分留意时事,如《明十三朝实录》以及奏折、邸报、公文等都是他留意研究的对象,努力从中探求现实的问题。遇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则广泛地参照各种资料,穷源探本,求索答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勉励人们要“日知其所亡”。就是说,每天都要掌握一些过去没有掌握的知识。顾炎武正是这样做的。他每天都会把自己治学的心得体会写成札记。这样整整积累了30多年,然后再加以整理,这就是传之后世的著名的《日知录》。

顾炎武知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为时人所钦佩。当时的文人学士遇到难解的学术问题,总是心悦诚服地向他求教。每遇到这种情况,顾炎武总是能够把人家提出的问题,从问题的起源、演变的来龙去脉和结果,讲得清楚明白,尽可能地满足提问者的需要。难怪时人称赞其:“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源竟委。”

顾炎武一生勤勉,著述异常丰富。但他不是只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而是有值得赞许的写作动机和人生追求。他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而他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人生崇高追求的深刻反映,也表现了他治学、著述的内在动力。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也表现在他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上。这部书整整写了100卷,而且还没有最后完稿。仅从这部书的书名上看,就不难体会作者“不尚空谈,期于致用”的写作意图。

这里还要说到,顾炎武一生都反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表现在他的某些学术活动中。他在参加家乡昆山人民反清自卫斗争失败后,流转江浙一带,进行反清活动。后来,他奔走于鲁、辽、晋、冀、陕、甘等地,访问先朝遗老,考察地理形势和经济资源,为进行深入的反清斗争作准备。在旅途中,他用骡马驮书,遇到险要山川、关隘,兵家必争之地,都要亲自考察,并向老兵退卒询问,如遇到同自己过去所了解的情况不符合,便立刻找出材料进行核对、校正,力求同实际情况相一致。当他经过平原旷野,不需要考察调查的时候,他就在马背上默书,偶然有所遗忘,记不真切,便于客栈中找出书本温习,直到能够牢牢记住。就这样,顾炎武经年累月地到处跋涉,一面考察调查,一面读书,行程二三万里,读书一万多卷,终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肇域志》。这是一部专论山川要隘边防战备的著作,由于书中涉及到的有关边防守备的地方,作者都亲身经历,一一调查,所以都讲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引人入胜。

顾炎武在为人和从事学术活动中,十分赞赏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两句话。他根据自身的体会,在《日知录》中写道:“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顾炎武的一生,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不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著述,而且也留下了为学者应有的风范。

我们要善于向古人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肩负着繁重的历史使命,学习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深刻理解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这样做,对于其他学问也同样如此。

猜你喜欢

顾炎武治学学以致用
顾炎武谢鼠
施明敬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