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帮助学困生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办法与措施

2017-11-21梁宇静

关键词:学困生班主任

梁宇静

【摘要】 “学困生”通常指的是具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却在实际学习中产生了一定困难,并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并非没有学习能力,有时也不缺乏学习兴趣,但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即使教师在他们身上花了很大功夫,学生自己也不断加强学习强度,其学习效率还是低下,不能培养出良好的综合素养。如何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更需要班主任的合理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让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目标。班主任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为之制定合理的培养手段,让学困生转化为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的优等生。这项工作对于班集体建设、人才的培养乃至素质教育的推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班主任 学困生 习得性无助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0-198-01

1.“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塞利格曼认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困难,在对失败总结归因的时候,有时会认为失败来源于无法控制的客观原因,对自己的主观努力缺乏认识。习得性无助在学困生身上体现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上进心,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课程采取消极态度,遇到错误不去深究产生错误的原因,而将之归结为自己无法完成。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会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即使是力所能及的问题也觉得自己无法解决。习得性无助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所体现。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情感相对比较封闭,害怕听到他人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时常有无助感。且学习行为消极、被动,甚至放弃自己的努力,认为是自己天生缺乏学习能力,乃至于怀疑自己的智力,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消沉。习得性无助成为妨碍学生进一步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培养综合性能力的主要阻碍。

2.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导致的学习问题和成因

在实践中,教师很容易发现,习得性无助的学困生,越是学习成绩差,越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可以提,面对教师开展的学习活动无从下手,且放弃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寻求帮助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解答,或是教师的态度使其感觉受到了冷遇等。在向外寻求帮助时,如果学生遇到了阻碍,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为求助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回馈,进而封闭自己,放弃主动求助。当学生放弃向外寻求帮助,更多的学习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例如,学生丧失学习动机,认为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而会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这时外界对学困生缺乏关注,学生很容易产生自轻自贱、放弃学业等心理问题。

3.班主任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的措施

3.1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问题

很多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各科目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都会有差异。班主任采取何种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班主任首先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采用科学、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挖掘学生的长处,找出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问题。首先,班主任需要认同和理解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到习得性无助的学困生和普通学生在某些方面上是有所差异的。然后,“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需要与学困生合理沟通,从学困生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剖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主任与学困生合理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进而与班主任建立情感上的交流,更愿意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的诸多问题。

3.2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班主任就需要根据这种差异,贴合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学习中逐渐拾起对学习的兴趣。班主任需要联系各科老师,为学困生创造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困生自我表现,让他们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悅。

3.3结合各科教学,实现德育的日常学科渗透

受外界影响,学生会认为成绩是证明自己的唯一办法,当无法从学习上获得自信心,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遇阻,进而在其他方面寻求精神寄托。如沉迷网络、与教师作对、性格孤僻等,习得性无助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缺乏对生活和理想的热情追求。为了改进这一情况,需要从各学科做起,让学生在每个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基准。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各科教师通力配合,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德育日常学科的渗透。

3.4调整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内心

班主任需要及时引导、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成绩不佳并非自身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没有找准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是成长中的烦恼,具有普遍性,不足为奇,从而缓解、消除其疑惧心理、焦虑心理及对立情绪,助其树立起自信心。乌申斯基有言:“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班主任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信任、了解班主任,解除对班主任的戒心和敌意,即使不能做到将每一个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中,让学生成为品行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李勋亮.学校生活中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何晓娟.解救学困生的四个智囊[J].中学教学参考,2010,(3).

[3]马忠林.谈学困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七大误区[J].新课程(科研版),2010,(2).

[4]崔景贵.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5-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困生班主任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有效的“学困生”沟通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