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引导迸发数学思维的光彩
2017-11-21庄丽凉
庄丽凉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贮藏库,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
一、从教材出发,激发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话,培养说话的条理。在教学中,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教材中树上有5只猴子,先跳下2只,再跳下1只,树上还剩几只?这个过程,就要注意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具体。把省略的说全面,教材中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只提一个,剩余的就让学生补充完整。教材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尽管一年级的学生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啰嗦,词不达意,甚至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作为老师都不应该斥责他们,而要保护、鼓励这种积极性。要善于从学生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逐渐引导他们达到语言完整、准确规范的程度,尤其对后进生更要耐心疏导。
三、灵活引导解题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有逻辑的,它是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用准确而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路、过程和结果。训练学生的语言流畅性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能帮助学生对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或决策。但是不能要求过高、过急。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尽快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提出要求,注意适当安排限定时间的练习。有些计算或应用题的分析,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简化思维。
四、利用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对色彩绚丽、形象直观的图画非常感兴趣,它们往往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在表述图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孩子们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比如刚开始学习图画应用题,就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图中画的什么?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培养学生描述出来: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这样长期训练,把情境图或生活中呈现的问题让孩子们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数学表达能力也在反复的描述中得到了培养。
五、在学具操作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培养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时,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每学一个数的分解组成,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所带的学具,有时是小棒,有时是圆片,有时是三角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然后观察分析这个数的分解有什么特点,怎样能又对又快地记住这个数的分解。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记忆,效果非常明显。
在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时应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这样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绽放思维的光彩,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樂。
参考文献:
[1]葛春萍.数学课堂中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些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5(5).
[2]毛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