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见意 诵中悟情
2017-11-21孙娟
孙娟
【摘要】 古诗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诵读入手,让学生读中见意 诵中悟情,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0-020-02
文言文是古代国学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其中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由此可见,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诵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所谓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手段,琅琅上口的朗读,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一、精心指导,百花齐放
文言文中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等,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认清字形,辩明词性,讀准字音,才能很自然的掌握其含义,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精心进行指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粗解文意,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最后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诵读的方式可以千姿百态,百花烂漫。录音跟读、配乐读、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齐读、男女分读、学生读、大声读、自由朗读……以诵读来提高文言语感,体味文章美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很注重朗读和背诵环节,可以说,记事、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精练的语言,诗一样的艺术境界,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诸多方面都是通过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个人诵读等教学环节来落实并带给学生以美感和熏陶。学生轻松地便把握了课文层次,品味了月夜意境,感受了作者的复杂心情。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欣赏感受到文言文中的古典美人文美意境美,更让人欣喜的是还能向古人学习其精炼优美的语言,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二、促进理解,培养语感
朱熹认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因为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引导学生精思,力争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爱莲说》的教学,我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肯定有必要对照文中写莲形象的句子来深思所对应的君子品格,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托莲言志,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批判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三、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领悟
《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的被课文所吸引,进入文章所营造的美的境界。
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时,我们可重点落实朗读美文这一环节。一读,读清楚课文的层次。学生朗读第一遍之后,老师可提示,这篇小美文前是叙后是议;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读出层次来,层与层之间停一拍;第三遍朗读要读出壮美和秀美的意境,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此时便完成了第一轮朗读,学生不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理清了课文层次,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于是,很自然地便是第二轮朗读。多媒体投影,二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先是老师范读,尤其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在语气语调上要读出夸张的赞叹。然后学生试读,并辅之以优美的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陶醉其中,此时已然不是在课堂中了,学生仿佛置身于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犹如欣赏了一幅仙境一般的山水画,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佳句,至此,这篇山水小品文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endprint
四、潜滋暗长,从量变到质变
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毫无疑问,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最好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有资料记载,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的四百多篇诗文,而后才有了《胡笳十八拍》之绝唱;顾炎武背下了“十三经”和一部《资治通鉴》,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人物;郭沫若八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巴金能背《古文观止》等。事实证明,让名篇明诗在脑子里生根,真是终身受用无穷。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或记人叙事,或抒怀说理,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让口耳开放起来,让心灵开放起来,调动学生全部精力,积极愉快接受学习任务。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优秀文言作品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若通过诵读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一经诵读,也就了然于胸,溢于言表,學生正是从这诵读中,心领神会,获得极大满足,达到审美目的。
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知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文言文中的名篇,语言精练、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较好的材料,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熟读成诵,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读中见意诵中悟情,得其要旨,知其意味,达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的境界,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级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201543428)
[ 参 考 文 献 ]
[1]《新课程标准·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纪彩霞.《中学文言文文体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3]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安徽教育.
[4]谢艳平.《书,还是要多读》,西南师范大学.
[5]黄爱华.《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浙江大学学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