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平等对话
2017-11-21莫赤文
莫赤文
【摘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够健康吗?家长们与教育者们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出的应对措施或处理方法是否理性?为何鲜有成效?与其居高临下地教育灌输,不如推心置腹地交心倾听。本文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直接的心灵交流层面,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主张让灵魂平等对话。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平等对话 心灵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0-013-02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家长与教育工作者们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却容易忽略与每位中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适应良好,同时还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受环境制约的值得赞许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然而,这种个体心理的最佳功能状态一直在失衡,甚至可以说失控。
1992年朱令事件、2004年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投毒案、居高不下的离家出走率、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与自闭症患者……种种事实现象说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玻璃一般,脆弱易碎。根据分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害怕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破坏心理、逃避心理、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不妨换个角度,放下一切的“身份”和“架子”,平等地与学生们对话,尝试走进他们的心,解开心理问题的结。
一、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下面以本人从教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个案为例,剖析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典型个案1:张同学,高三男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临近高考,因父母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造成应试恐惧、逃避心理、轻度抑郁。高三最后一个学期,陆续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外加轻度抑郁。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集中于学习上,学习上的压力叠加、成绩好坏,都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心理状态失衡,就容易导致情绪失控,产生逃避心理。针对张同学的情况,本人带领班上的同学及其家长,对他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温情攻势,找他谈心,细心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引导他坦然对待考试。最终小张的情况有所好转,他逐渐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心情,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敞开了大门。
典型个案2:杨同学,高一女生,个子瘦小,右脸有个小胎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成绩也一落千丈。父母多次尝试沟通未果,一筹莫展。
这是非常典型的青春期自卑心理、过敏心理、自信心不足。十六七岁的年纪,成长的烦恼多源于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过敏反应。杨同学的心理症结在于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漂亮,老是以为别人盯着她脸上的胎记看,总是一个人低着头走路,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越发严重。本人引导班上部分同学发起“微笑行动”,让杨同学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善意和赞许;同时捕捉她微笑的照片,让她发现自己的美丽,放下过于敏感的心,重拾自信心。
典型个案3:郭同学,高二男生,爱干净,有轻度洁癖。高二分班换宿舍之后,他开始精神恍惚,上课不集中,脾气暴躁,甚至因为同桌说话的唾沫不小心溅到他脸上而大打出手。父母为他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单独住,情况未见好转。
这是心理问题中常见的“社交恐惧综合症”。中学生时代,心智刚刚开始成熟,对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导致对社交的恐惧。加上郭同学有轻度洁癖,在某种层面上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易于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不是在外面租房子,远离群体;而是真诚地面对群体,交流最真实的想法。本人跟班上的同学进行沟通,请大家尊重郭同学的轻度洁癖,不要把他当怪物看;同时跟郭同学深度交流,让他不要因此而远离群体,轻度洁癖不是病,只是生活习惯不同而已。
二、心理问题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由以上的典型个案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以上三位同学的典型个案,本人在与家长们、其他教育工作者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引出以下思考:
思考一: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两大类
1.青春期情绪综合症,也就是轻微的心理失调。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体征变化、学习压力骤增、社交环境变化等,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在心理上产生“自我失衡感”,伴随“自我失衡感”的是孤独、自卑、反抗、逃离等复杂情绪。如典型个案1中的张同学、典型个案2中的杨同学。
2.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惧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轻度心理疾病是大面积存在的,且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如典型个案3中的郭同学。
思考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endprint
第一方面是内在因素,即中学生本人的性格特征,情绪管理失控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花季年华是稚嫩与成熟的过渡阶段,内心有许多矛盾体进行激烈的碰撞;同时,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社会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认同感较低,容易造成叛逆心理、逃避心理等,进而引发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典型个案3中的郭同学人际关系失衡,缺乏真诚交流,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压抑逃避的行为演化成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第二方面是外在环境因素影响。
首先,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未能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迫于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许多中学生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典型个案1中张同学迫于高考的压力与家长的过高期望,过度紧张,才导致精神崩溃。
另外,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根本性的影响。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加上偏高的离婚率、家庭氛围不和睦等因素都为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埋下了导火線。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主要体现在两大系统中:
(一)家庭教育系统
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他口中的“疾病”正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人格素养、和睦与否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
(二)学校教育系统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校层面
(1)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一方面,可利用学校宣传栏进行海报宣传,亦可通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班级黑板报评比,更可以请名人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重在防止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首先就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再针对不同情况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学科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科学安排学期课时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相应课程,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必修的基础教育课程,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当中。此外,各学科教学也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实际上各学科教学本身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深入分析,使授课内容更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4)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举办相关板报和学生小报刊的评比,以吸引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可以开设“知心话”信箱与“心连心”热线电话,允许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匿名与心理健康老师进行个别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再得到心理健康老师专业的辅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内外团辅活动,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减少消极情绪,取得有效的适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挥班主任核心角色作用
(1)班主任提高心理素质
要努力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在一个完整的班集体中,班主任无疑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而班主任应该在工作中努力表现出振奋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乐观幽默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对于促使师生关系融洽与和谐,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大有好处。
(2)班主任心中要有爱,以心灵赢得心灵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与关心,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班主任应坚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教育理念,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另外,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主动热情地与家长交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处事的心态平衡与否,甚至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始要探讨的主题——让灵魂平等对话,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的相互配合,需要“用心灵交换心灵”的真诚,尊重每一位平等的个体,才能共同消除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为中学生的“玻璃心”加上坚实的保护盾,让他们无所畏惧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2]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
[3]佟荣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部,2004.
[4]李甜. “平等对话”:促进中学师生心理双向健康的新途径[J]. 学周刊. 2014.
[5]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