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 心从未离开
2017-11-21
她的心从未离开,或许她教过的所有学生都不会忘记,曾经,自己有一个老师叫邓丽
有人说,她一个人改变了一所学校。因为她,学校有了英语课,聋哑兄弟的英语成绩有了飞速提高;因为她,学校的老教师和山区的孩子们开口说起了普通话;因为她,山里的娃娃们不再羞涩,敢在陌生人面前大方的表演;因为她,这所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因为她……
2012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两分多钟的时间讲述了她的故事,很多观众潸然泪下,她就是现共青团恩施州委组宣部部长、州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原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支教老师邓丽。
2014年9月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手给身穿大红色民族服装的土家族姑娘邓丽颁发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证书,并亲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
“能当上老师,当时很开心”
2004年,湖北省教育廳启动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每年从普通高等学校中,遴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重点支持农村的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这批学生的身份就是资教生。
在实质意义上说,邓丽应该是第六批资教生。不要以为,她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才选择了这么一条“捷径”。北京奥运会那年,还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读大四的邓丽,尚未毕业就被武汉某知名培训机构“预定”,去那里做老师。
“能当上老师,当时很开心。”邓丽回忆说,其实,她对工作的要求不高,只是因为当老师,可以每天跟学生打交道,看着学生进步,在她看来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那时候的邓丽俨然就是“白领”,穿着青春时尚,每天出入写字楼,月底至少有4000元的收入,让很多大学同学羡慕不已。或许邓丽骨子里就是不安分的,这样毫无激情的生活压得她有些透不过气来,第二年的四月,她看到了省教育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非应届毕业生也可报考,这或许就是“离开”最好的理由。
没有丝毫犹豫,她就辞职回到了老家恩施鹤峰,在她的内心中,渴望当一名“纯粹的”老师。考试、面试对于邓丽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很快她被分到了离县城最近的八峰中学。
这一次,她又不愿意了,“八峰中学已经够好了。需要我的是大山里的孩子们。”鹤峰县教育局原局长杨万军,对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印象深刻。邓丽找到县教育局要求重新分配,她想去的,是有“屋脊小学”之称的高原小学。这样的女孩,杨万军还是第一次遇见。
鹤峰中营乡高原小学,位于鹤峰、宣恩、恩施交界地带,海拔1800多米,有“恩施的青藏高原”之称,又称“屋脊小学”。当地属高寒气候,每年10月,晚上都要开炉子烤火,10月底彻底进入冬季。冬日漫长,温度达零下十几度,学生们脸上手上都是冻疮。去学校报到那天,眼前的高原小学比邓丽想象中的更加艰难,校舍破旧、环境潮湿、校园冷清、操场泥泞。整个学校只有73名学生,大部分还都是留守儿童。
全校共有7名教师,全部是男性,最年轻的也快要50岁了。邓丽成了这所学校10多年来唯一一名30岁以下的女老师。那一刻,邓丽有些犹豫、动摇甚至后悔。
当看到年近花甲的老教师为自己打扫寝室、安装电灯;年幼的学生挤在她的办公室外用好奇而又惊喜的眼神打量着她,那一个个纯朴的笑容、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邓丽从失落中找回了决心,也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心。
“老师,我们喜欢你”
学校安排邓丽担任副校长和三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三年级的语文、三至六年级的英语、一至三年级的音乐。
“我能教好他们吗?”“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要怎么才能和他们相处?”带着众多疑问,邓丽在这里度过了高原小学的第一夜,或许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这一片土地上,她一待就待到了今天。
第二天,满怀激情的邓丽走进了课堂。因为具有任教的经历,她对当好一名小学教师充满自信。但走进教室才发现: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课堂纪律差,作业书写不规范……下课后,她用普通话跟孩子们交流,孩子们就围着她,豁着牙齿、流着鼻涕冲着她笑,弄得她有些手足无措。在这其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孩子,一对聋哑兄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邓丽和孩子们约定:如果在上课或者下课的时候,谁讲了方言,就要牵着自己的耳朵说“我该罚”;谁上课不听话,下课后就要给同学们表演节目。
这里的孩子很是淳朴,邓丽说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很快,仅仅过了两个月,学生们渐渐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做得规范了。
而对于那对聋哑学生,在邓丽的心中,他们和普通学生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自己付出的要多一些,她自创了一些肢体语言,并利用纸条,对他们进行教与学的沟通。
“他们俩都特别聪明。”邓丽常对班上其他同学夸奖他们。兄弟俩遇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在黑板上或纸上写拼音,就能清楚地看见他俩正确的拼读口型。虽然这样教学特别累,但当她看到兄弟俩的成绩上升的时候,总是特别开心。
“充满微笑,我们的心灵美丽动人,微笑是山泉水,流过我们的心田。微笑于孩子,是心灵的默契,是距离的缩短。”在与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这是邓丽留下的记忆。
半个学期之后,邓丽就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学生了,而学生们更是不能离开老师。五年级的梁春群,家离学校远,周末常不回家就跟老师住;五年级的殷明先常和妈妈一起来学校看她,给她捎上点玉米和杨桃;学生家长不时给她打电话,特别是假期,怕邓老师下学期不来……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以提前结束资教生的生活,分配到条件好的中心学校。一个月后,她到武汉学习,提行李走那天,全校学生排着队守在门口。不管邓丽怎么解释,学生都以为老师再也不回来了,“老师,你不要走!”“老师,我们喜欢你。”学生们哭声一片,就连学校的7位男教师也都泪流满面。
学生谭兵自从邓丽走后,每一天都要写一张纸条,第一天,老师走了,我们都哭了;第二天,我们都想老师;第三天,我们很想老师……
当纸条写到第25天时,邓丽回来了,所有的学生又哭了,只是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位孩子都这样说。“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能走。”
2013年11月,邓丽的母校以项目部支教小组为主体组建邓丽支教部,维持昙华林小学活动的同时,开辟了智童实验幼儿园活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邓丽支教部的工作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而今天,邓丽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共青团恩施州委组宣部部长、州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但是她的心从未离开,或许她教过的所有学生都不会忘记,曾经,自己有一个老师叫邓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