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一词演成略考

2017-11-21

中华儿女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佛教教师

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教”与“师”各自演进

“教”和“师”二字几乎是同时起源的,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较多的“教”、“师”等字,尽管字形不尽一样。

甲骨文中的“教”字通常有几种含义。首先是作动词,刘兴隆释“卜辞作教导”,这种用法的句子有几处,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其教戍”。在这里,“教”应是动作词,意为对一国的贵族子弟和初任职官进行舞蹈礼乐教育,对士兵进行搏击军事训练。其次,“教”还被作地名,如,“雀,芻于教”。殷商时应有以“教”为名的地方,这其实也是训练士兵、进行军事教育的地方,也就是说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个地方被用于士兵的训练活动才被称为“教”。其三,作人名解,如“癸亥卜,教贞”。

“师”一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的逐渐演变,这一字的进而发展不仅是指与军事相关的人,而且还包括从事传统教育、传授军事技能和祭祀、礼节、音乐等知识活动相关的人,准确地说,这些被称为“师氏”的人是兼职责任较多的高级军(职)官。《周礼·师氏》:“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弟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与其同样性质的职官还有“保氏”,《周礼·地官·保氏》:“掌教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春秋以前,“师”字单独使用并没有教师的含义。春秋私学产生后,师的单独使用才有了教师的意义,战国后成为常用词。比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记·学记》更是通篇议论为“师”之道。

上古汉字的单音字比双音字多很多,其后的很多并列双音词都是由单音节语素并列构成的,语言学者经常举例的有:追逐、房屋、桥梁、池塘等。汉语的双音词成词之前都是经过了单音素词临时组合的阶段,其特点是两词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义(如治疗、依靠、池塘……)、类义(如窗户、领袖、要领……)或反义(如忘记、左右、早晚…)等联系,经常在一段文字中同时单独使用,然后逐步并列演变成双音词。在上、中古时代的汉语中,“教”字多为动词,“师”字多为名词。“教”与“师”二字长期作为单音节语素出现和使用,但两者从较早时起就被联系起来使用过。《礼记·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佛教于汉代时开始传入中国。佛教的传播需要翻译大量的宗教经书。此后一直到隋唐,中国持续掀起了翻译佛教经书的高潮。佛教经书的翻译既有直接引进外来语,也大量使用和更新着原有的汉语言文字,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言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教”字在这时也被赋予了表示“宗教”的含义。同时,“师”字也与宗教相联系,被用于指称佛教或佛教中各门派负责解说教法、经义和承担教化事务之人。有学者指出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和“师”两字的进一步使用和结合。最早的两字合并后的成词使用是借用这两个字翻译佛教的对应称谓:禅教师和亲教师。

“教师”作为单独名词使用

宋代时,“教师”一词作为独立的双音词开始出现。《五灯会元》是宋代的佛教禅宗史书,其第六卷记载了一段佛教高僧讲经时的答问:

“新罗国百严禅师僧问,如何是禅师?曰:古塚不为家。如何是道师?曰:徒劳车马迹。如何是教师?曰:贝叶收不尽。”

古印度未有造纸术之前,常用贝多罗树(即菩提树)叶或棕榈树叶书载经文,故经文容易散失,因此研究佛学就要多收藏贝叶。柳宗元曾诗:“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收不尽”意为教师者当为学识渊博之士。

宋初的“教师”一词用法多与对宗教中承担学术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称呼有关。渐后官方也开始使用,但未成为正式的官职称呼。

教師作为一个与“师”对应的非宗教性专有双音名词则最早出现于宋朝人王之与撰的《周礼订义·卷五》:

“黄氏曰,正师皆是长官也,正以纠正为义,师以教师为义,司以司察为义。”

“教师”一词大量使用是在元代。元代时,“教师”曾成为正式的官职。这里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对皇室贵族和乐队成员进行音乐教学工作。其实,元代设置的教师官职是一个层次很低的音乐专业吏员。元以后的明、清两代就没有再设这一官职了。

从各种史籍、文献记载和流传的文学作品看,由宋至清朝末年,“教师”一词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经师;音乐教师;军队与民间的武术教练;教育工作者;译馆的外文教习。前三种含义自宋至清一直使用,后两种含义从明以后少量使用并逐步转化。后两者有些像我们今天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务。

作为专有名词之始

鸦片战争之后是汉语词汇大量发展时期。十九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力图了解世界、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在向国内介绍国外情况时也大量吸收使用新词汇。

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就参与翻译和整理了不少国外资料,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许多外国情况。在该书中,“教师”一词经常出现。为了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传教士学习如何用当地语言传教以及医疗等方面知识,以慈善事业作为手段博取人民的信任,这也使“教师”一词的涵义更向知识传授者转化。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左宗棠在《详议创设船政学堂章程购器募匠教习折》中就设立船政学堂章程的内容向朝廷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有“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的条文。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大力推动以介绍国外情况和先进思想、废科举办新学、选派留学、兴建现代工厂、发展通商等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后人研究,近代许多术语的形成与张之洞有着密切关系。如我们现在常用的“高等学校”等词,都是张之洞首次使用的。将“教师”一词确定下来作为专门称谓的正是张之洞。

黄绍箕在其1902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史学上的开山之作《中国教育史》中则开始大量使用“教师”一词。自此,“教师”一词基本被固定下来。

(本文选摘自《“教师”一词的产生和演成略考》袁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教教师
佛教艺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佛教造像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