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产品流通模式改变对流通环节就业的影响分析

2017-11-21温慧铃邓永辉杨宗南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2期

温慧铃+邓永辉+杨宗南

摘 要:从传统流通模式向传统流通模式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并存的转变过程中,流通环节就业人员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传统流通环节的采购商、菜市场、早夜市的商贩数量减少,而生鲜超市受雇佣就业人员和专门为生鲜超市提供服务中介平台的就业人员数量增加。流通模式转变带来就业人员增减的启示是:适应社会变化是现代职业的素质要求;面对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就业公共服务部门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关键词:就业数量;生鲜超市;流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054-02

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与各产业部门所容纳的就业数量相对应,同时也决定了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结构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餐桌上生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要求都在提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生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在提高,农药、化肥残留等检验标准在提高。2002年以来,作为政府菜篮子工程中被政策性推行的“农改超”经营模式的一种,实现产销对接的生鲜超市这一新型渠道终端兴起,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减少流通环节、减低流通成本,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鲜产品,并逐渐替代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模式,逐渐成为居民家庭采购生鲜产品的主渠道[1]。

在生鲜超市流通模式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使生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发生变化。仅就流通环节的就业来说,生鲜超市流通模式既可以增加生鲜超市受雇佣人员的数量和为生鲜超市提供服务的人员数量;原有流通环节对应的就业人员也相应减少。明确流通模式变化前后的就业增减,为相关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具有时代必要性。

一、传统流通模式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的描述

相比于传统的批发市场生鲜产品流通模式,生鲜超市流通模式使生鲜产品的流通更加扁平化。在传统的批发市场生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产品的流通主体有一级收购商、批发商,流通环节的剩余部分可大致分为农户、批发市场(中间商)、生鲜超市三部分。针对这一转变的现象与趋势,本文就传统流通模式和现在流通模式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传统流通模式

传统生鲜产品流通模式的特征是流通环节多,其流程图为图1。

图1 传统模式流程图

上述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包括仓储、城际间运输和市内配送成本,能源(电费、燃油费)、人工、设备折旧、信息化建设和实体店面的费用(如哈达批发市场的业户租金)等刚性成本,还包括高额路桥费、城市通行费和罚款等不可控费用。同时,每个环节都有约20%的加价率,总体的腐损率达到20%—30%,流通成本高昂[2]。

(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

生鲜农产品超市流通模式采用“三元式”替代了农贸市场诸多流通环节,农产品只需从生产者出发通过生鲜超市进行中转就可以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总体采购、各门店分发和流通在内的中间环节被生鲜连锁超市的企业集团内化,中间成本相对降低;提高了生鲜产品流通的经济效率。“三元式”流程图为图2。

图2 “三元式”流程图

在生鲜超市流通模式中,生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保证了农产品从农户采摘到消费者餐桌的时间,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而生鲜超市企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地直采模式,在专业的采购部门和质检部门的监督下,通过“订单农业”合同收购大批量的生鲜产品,对生鲜产品残留农药、重金属、微生物的指标检测,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在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保障的同时,生鲜超市和消费者都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生鲜超市的生鲜产品较为新鲜,消费者则愿意去超市进行购买,交易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进而保证消费效率。

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增加流通环节的就业人员数量

追溯生鲜超市企业集团的来源,多为传统流通模式中从事生鲜产品批发企业中的优胜者。在多年从事生鲜产品批发的基础上,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将原有的批发经营业务拓展为包括采购、流通、零售在内的经营模式。至2016年底,随着生鲜超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重组收购现象也在加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行政指挥代替了原有的市场职能,带来了市场流通环节的减少,增加了企业内的从业人员数量。例如,在东北三省,在地利集团整合原闻氏生鲜后,对“印双杰生鲜”实施了并购重组;在几大生鲜零售重组后,截至2016年底,大型连锁生鲜零售超市——“地利生鲜”超市门店已近300家,经营面积22万平方米,已经实现90%的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的产地直供并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员[3]。

(一)增加了生鲜超市受雇佣人员数量

生鲜超市流通环节的减少带来中间环节就业人员减少。但是生鲜超市企业在协调传统流通模式中由市场行使的交换职能时,企业对受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应增多。生鲜超市想要运营发展,首先需要管理人员,在很多大型的生鲜连锁中,每个店面需要一个店主经理去统筹管理所有的事情,将工作清晰地安排好;第二,生鲜超市售货员,因为生鲜超市产品种类多且齐全,所以每个生鲜超市都需要几位或几十位售货员进行产品销售,进行产品介绍、称重与售卖;第三,采购人员,生鲜超市产品需要去农户或大型批发地进行采购,一般是几個人集中考察,确定长期采购关系;具体的采购则由专业的质量检验人员进行抽样检验。这样采购到的种类多,产品也够新鲜。在传统流通模式中,这三类岗位的职能是由个体业主及其家人兼任行使的。

由此可见,生鲜超市需要的职能部门的增加,增加了受雇佣人员的数量,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凭借此机会来找到工作,相应地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多向流通环节流动,成为城市市场的商贩和受雇人员。在生鲜超市的门店中,较长的营业时间使零售人员在企业食宿,企业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便利。

(二)专门为生鲜超市提供服务的中介平台增加endprint

生鲜超市要想在同行中胜出,扩大市场占有率,必然要在经营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方面不断提升,这时,会借助一些地区中介平台,对远距离的材料采购保证质量。

第一,运输公司。因为生鲜超市想要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和坏损程度,必须保证运输质量,很多大型连锁生鲜超市需要自己的运输团队来为生鲜超市服务,但在运输上会有一些地方欠缺,所以大型连锁生鲜超市会选择雇佣专门的运输商。

第二,保鲜公司。因为生鲜产品大多需要进行保鲜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传统流通环节过长,渠道臃肿,加上产品没有经过初级加工以及车辆没有冷藏设施,造成损耗严重,一般在25%—30%之间,从而导致流通成本高[2]。而如今大多数人都追求生活质量,生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新鲜质量也成为生活质量之一,保鲜措施就显得尤其重要。

由此可见,生鲜超市流通模式能带动运输公司与保鲜公司的发展,由于生鲜超市流通模式的发展,这两个中介平台相应所需要的工作人员增加。所以说,生鲜超市流通模式增加了就业人员数量。

三、生鲜超市流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就业人员数量

(一)减少传统菜市场和早夜市的商贩

在生鲜超市产品市场价格的优势下,传统菜市场和早夜市的商贩的销售量和利润锐减,转行减少。如今早夜市消费者的年龄一般集中在5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去早夜市购物兼具休闲的要求;大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在方便的生鲜超市购买生鲜产品,他们因工作早出晚归,很少能有时间逛早夜市,所以传统菜市场和早夜市的销售人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减少生鲜产品的供给。而且,随着产品供给减少,人们的需求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贩变少,如此循环将减少传统生鲜流通模式相关环节的就业人员数量。

(二)减少原有流通环节中采购商

如今的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在一定层面上使劳动力供给量减少。生鲜超市使得传统的流通环节减少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的流通环节会提供一定的劳动力需求,当这些环节减少时,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致使原有流通环节中采购商数量下降。

四、流通模式变化带来就业变化的启示

(一)适应社会变化是现代职业的素质要求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就像蝴蝶效应说明的道理: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引起周围事物的相应变化。生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化带来了与其相关的多个领域的变化。对于这个传统流通领域内就业的多数商贩来说,面对商业资本和新兴流通模式的挤压,抵触、抱怨是不理性的表现,逃避、拖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个体要正视变化,面对变化要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以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适应变化、应对变化,甚至去参与变化、制造变化,这是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二)个体和公共服务部门需要有具体对策

从个体角度来说,生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化影响着相关环节从业人员的增减,同时劳动力的就业灵活性增加。因生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而产生的失业人员,个体要认识社会的变化,明白转变职业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因此,在有业可就时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素质,观察市场环境和具体行业的变化状况,在增加自身储备的同时,寻求或开拓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从国家角度来说,经济社会在变化中前行,经济效率在提升。国家的就业公共服务部门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实际的情况为基础,来提供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岗位等在内的就业服务,对个体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历较低人员开设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为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服务,履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職能,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传统流通模式向生鲜超市流通模式的转变,最大程度地解决生鲜超市流通新模式下就业人员与工作岗位供需失衡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