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7-11-21仰海峰

社会观察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想史原创性马克思

文/仰海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仰海峰

从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探索,既需要把马克思的思想同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情境与思想史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内在逻辑,又需要展现马克思之后的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情境与思想史情境,以此考察他们是如何研究马克思,又如何在借鉴或批评原有思路的基础上,实现新解读的。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不仅是对2016年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反思,而且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逻辑、国外研究的总体逻辑、当下历史发展的问题意识等多重坐标中,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定位和再思考,以便在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理论创新过程中,真正创造性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思想活力,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原创性探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构图

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鲜明的理论逻辑。从实践标准讨论开始,经过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认识论中的选择论与反映论之争以及上升到历史观领域的规律论与选择论的争论,到主体性问题的呈现,再到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前20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冲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束缚,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架构,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的基本共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视角来说,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欧、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也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的讨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相关讨论就是舶来品。一方面,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打破传统的束缚之后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学者对当时历史发展情境的洞察与前瞻性思考,体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可以说,关于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思想上推动着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和本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框架的形成。

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到具有学派色彩和个人丰富创造性的研究空间,价值论、人学、存在论、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发展理论与全球化问题、辩证法研究、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献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构图。在2016年,这些不同主题(学界同仁有时称之为“部门哲学”)的研究依然是重要的学术话题,丰富和深化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图景的思想逻辑,推动着马克思思想的当代化,在引用马克思话语的同时,呈现其思想的活力。

正是这些方面的理论进展,促使不同学者在面对马克思时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取向,形成了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从而使得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回到马克思,才能真正地重新理解马克思。在这种传承性的学理回归与个性化的学术创造中,面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及其重要的文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基础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则成为这个图景中最为重要的展开前提。因此,如何展现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则成为传承与创造性解释中的关键问题。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在当下的学术图景中,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谈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学术界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总体上经过了3个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总体介绍与个别人物的研究;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框架的重新反思与人物、流派研究的深度展开;近十几年来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进展的追踪与反省。从研究态度上来说,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单纯批判到中期的客观理解,再到当下对最新思潮的反思,国外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青年学人中,影响更加明显。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第一代人物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重要人物的研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与消费社会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主题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这些讨论中,不仅有总体逻辑建构,也有专题展开,更有人物思想的深度分析。

最近两年,除了上述主题继续讨论外,以下主题的相关讨论更为活跃: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法兰克福学派最新进展的探讨;西方左翼思想重要人物的研究,如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等人的研究,将主体理论触及到生命政治、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的最新主题等学术前沿中。

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不再是简单地重述马克思的话语,而是根据历史与思想史的变迁,运用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面对当下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说,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无法绕开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的理论空间。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研究

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学术研究时曾指出,既要“照着说”,还要“接着说”。 “照着说”是为了尽可能地进入思想家的理论构境,而“接着说”则要在前人逻辑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而这就需要原创性的探索。

当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需要在原创性方面着力。从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层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探索,既需要把马克思的思想同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情境与思想史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内在逻辑,又需要展现马克思之后的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情境与思想史情境,以此考察他们是如何研究马克思,又如何在借鉴或批评原有思路的基础上,实现新解读的。

在我看来,这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建构一个学术地图,在这个地图中,每位思想家都可以得到恰当的历史与思想史的定位,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清晰的呈现。只有在这样的学术循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厘清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历史与思想史的线索,既不会简单地以马克思的话语来评判后来者是否错了,也不会简单地以后来者的研究否定前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更不会简单地以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去重释马克思。

当然,最重要的原创性还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层面的创新上。理论层面的原创性可以表现在对某一主题的开拓上,也可以表现在新主题的确立上,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主题的探讨,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但这些主题的深度展开都依赖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因此,最为根本的原创在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创造性解释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存在着对马克思思想的不同研究模式,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上述的学术地图和理论语境中,反思现有研究模式的问题,在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过程中,展现其思想中最有历史活力的理论空间。国内学界这些年关于《资本论》的不断研读,实际上就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实现研究方式与理论逻辑的突破,这部在过去研究中被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与证明的作品,在这种新的视野与理论追问中,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研究的哲学意义。如果我们能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逻辑的基础上,达到上述目的,这样的原创性研究也就具有了真正的本土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9日第3版;原题为《回顾与展望:201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史原创性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马克思像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思想史写作的方法论
——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为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作品的原创性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阿尔瓦罗·西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