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

2017-11-21齐卫平

社会观察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利益

文/齐卫平

论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

文/齐卫平

满足公众获得感是党执政的价值诉求,提高公众获得感是党奋斗的动力源泉。实现公众获得感不能停留在“满足”和“提高”的一般认知上,把党治国理政与公众获得感切实地对接起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创造丰厚充裕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建构和完善保障公众获得的制度;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安全系数;制定倾斜政策和采取扶助措施,纾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以法治保障公众权益,使公众获得具有安全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紧密结合,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

当代中国公众获得感的审视

改革开放的创新探索,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如此显著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实践中普遍受益,公众获得感明显和强烈。然而,任何获得都不是绝对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获得感千篇一律。事实上,公众获得感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存在不同层面上的问题。

公众获得存在相对剥夺感。我国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异,使生活在东、中、西部的人们感受获得的程度不一。其次,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人们获得的结构性差异,资源配置、政策设计以及福利享受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使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对获得的权利产生不同感受。此外,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丰富的职业变化和流动形成利益获得的途径多样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的分配要素拉大了利益获得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相对剥夺感。审视当代中国公众获得感不能不重视这些问题,相对剥夺感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如果处理不当将危及社会稳定,乃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公众获得存在公正公平缺失感。社会中人们获得什么、怎么获得、获得多少,首先与个人的能力大小直接有关,当然也需要有能够实现获得的机遇。改革开放后,富裕成为正当的追求,社会阶层和群体的一些人凭借党和国家的政策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但是,当代中国发展向人们呈现的还有另外一面,即很多情况下一些人获得财富靠的是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权力。这些获得无论性质如何,都使人们难以感觉获得的公正公平。人们不反对勤劳致富,但坚决反对利益获得的不公正不公平;人们可以接受自身能力局限的少获得,但不能容忍能力差不多的别人因各种门道而多获得。

公众获得存在事实差距感。收入差距扩大并呈严重发展态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当代中国公众对收入差距的心态被较大的反差所纠结,基尼系数超越警戒线的红灯不仅埋伏着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而且使公众获得陷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感知困境。既有上亿身价的巨富、千万资产的富翁、钱花不完的土豪,又有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巨大反差的现实使公众获得的社会体验倍感纠结。

公众获得存在盲目攀比感。人们的获得事实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可比性,共同富裕不是利益获得的同水平,公众获得感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不可能无差异。在这个事实面前,公众获得感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理智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条件,又要客观地评估自身付出与回报的关系,避免盲目地进行攀比。

公众获得感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有的原因与个人主观因素有关,有的则是体制机制造成的客观原因。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审视当代中国公众获得感,必须谨慎地对待所有这些问题。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难以保证公众获得感处于满意的状态。

对接公众获得感是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能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六集里有个道白:“人民获得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真正的执政之基。”从国家宝贵财富和执政之基来认知公众获得感的价值,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对接公众获得感作为治国理政实践最重要的能力。

从政党的理论视域看,治国理政对接公众获得感,就是实现利益整合的政党功能。政党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其价值取向制约着利益取向。由于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各个国家政党运作规则千差万别,但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利益整合则是普遍的要求。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运作的一般特点看,政党上台执政、下台失败,反转执政、角色风水轮流转等现象,背后透现出的其实就是社会利益整合有效还是失衡的问题。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下,政党推出的候选人能够多大程度上获得竞选胜利,往往取决于其在多大可能和什么程度上满足选民们的利益获得。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最注重的就是以公众获得感来博得选票,而一旦获胜执掌权力后,竞选时许下的诺言能不能兑现,就成为执政当局公众支持度的考量标准。这就说明,能不能在施政中对接公众利益获得,使社会利益整合,成为政党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现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制度安排,不搞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历史和现实选择,决定了满足公众获得感的社会诉求集中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因为它在领导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满足了公众获得感;广大人民群众赞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它以造福人民的事业定位给予公众获得的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诉求与公众获得感的统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对接公众获得感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为社会展现了满足公众获得感的新画面。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昭示了不断满足公众获得感的路径选择,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有了方向性的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百愿景”,成为满足公众获得感的国家大前提。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为满足公众获得感提供了制度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为公众获得感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而努力工作的根本保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公众获得感十分密切。这五大发展理念,涉及当代中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释放发展活力、挖掘发展动力的问题,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的关键所在。

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构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提高公众获得感的角度看,这是执政党进行社会利益整合的深远谋略。幸福是人民最大的追求,获得是公众最大的诉求。中国共产党把能否赢得民心作为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基础工程,治国理政对接公众获得感是党执政实践最为重要的能力。

治国理政对接公众获得感的路径选择

满足公众获得感是党执政的价值诉求,提高公众获得感是党奋斗的动力源泉。然而,实现公众获得感不能停留在“满足”和“提高”的一般认知上,把党治国理政与公众获得感切实地对接起来,才能在实践上兑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庄严承诺。

公众获得感中的利益概念当然是全面的,但物质利益是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出发,突出了物质利益对公众获得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国民生产的盘子做大了,公众的获得才具备前提条件。但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强与民富的关系。在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和国家地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把国民经济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的获得上,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道路选择。

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建构和完善保障公众获得的制度。每个人都生存于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能力大小无疑影响着利益获得的多少,但制度善恶优劣往往能够左右公众的获得。社会主义奉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劳动获得为光荣,以付出获得为合理。必须坚决反对以权力获得、以不法手段获得、以损害他人利益获得、以投机钻营获得。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提供公众公正公平获得的制度环境,以公正公平的制度规章为每个人提供利益获得的机会和渠道,让公众都有开发和施展个人能力的制度平台,要求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必须注重建构和完善保障公众获得的制度建设。

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安全系数。党治国理政对接公众获得感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建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利益缺失,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获得感的满足。

制定倾斜政策和采取扶助措施,纾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改革开放实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政策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弱势群体的出现。邓小平提出先富帮后富的思想,要求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起带动和帮助的作用,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扶贫帮困是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的一项特殊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必须制定倾斜政策和采取扶助措施,使社会弱势群体在贫富落差中也具有获得感。以法治保障公众权益,使公众获得具有安全感。

从一定意义上说,实施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的重要路径选择。现实中许多案例和群体性事件表明了缺乏法治降低了公众的获得感。行政违纪、执法犯法、司法不公,行政违纪,不仅破坏法律尊严和国家公信力,而且对集体利益或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极大的损害。由于法治保障的缺失,人民群众享受正当利益的权利受到压制和剥夺,公众获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党治国理政对接公众获得感,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建立在法治建设的基础上。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紧密结合,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来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辅相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征,也是公众获得感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选举民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两者相结合的民主建设,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利益诉求表达的权利,使公众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党治国理政实践只有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取得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的实效。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原题为《论党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I Love You, Dear China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